讀古今文學網 > 暗網:日常與瘋狂,只隔著一道深不可測的暗網 > 第一章 揭開網絡引戰的面紗 >

第一章 揭開網絡引戰的面紗

在生命之樹的頂端沒有愛,只有幸災樂禍。

——匿名網友

一場生活的災難

「嗨,/b/!」薩拉半裸的身體上寫著這樣的小標語:「2013年8月7日,晚上9點35分。」這是向臭名昭著的討論區/b/的幾百名甚至上千名登錄匿名用戶傳達的信息——她要「直播」了。對此十分熱忱的用戶們直言不諱地向薩拉提出各種色情要求,薩拉會根據這些要求進行表演、拍照然後上傳。

這個毫無下限的/b/區來自圖片分享網站4chan。在4chan裡,有針對不同主題的板塊區,像是漫畫、DIY、美食、政治和文學等等。然而,每個月瀏覽4chan網站的這兩千萬人中,大多數是為/b/區(又稱「灌水區」)慕名而來。在不斷湧向/b/區的各種奇葩以及色情圖像構成的信息網絡裡,薩拉的照片只是不起眼的一角。在這裡,沒有自我節制,幾乎每個人都是匿名發帖。不過,它還是有一些鬆散的規則的,這就是/b/區的用戶們,或者說是/b/區的這些「流氓」們制定的《網絡的47條規則》,包括:

規則1:不要討論/b/

規則2:不!要!討論/b/

規則8:其實也沒有什麼發帖的規則

規則20:認真你就輸了

規則31:要麼露胸,要麼滾,選擇全在你自己

規則36:世上永遠都有比你眼前看到的更操蛋的事

規則38:這裡沒有適用的條條框框——你想上天也沒人攔著

規則42:在這裡,沒有什麼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b/區的用戶們為了博人氣出位,在這個匿名而又不受審查的世界裡創造了數量龐大的原創內容,搞笑且沒有下限。你有沒有點開過YouTube的鏈接卻突然跳出裡克·阿斯特利1987年的大熱單曲《對你永不拋棄》?沒錯,那就是/b/區的傑作;或是收到一些搞笑的貓的照片,還夾帶著各種拼寫錯誤的文字?這仍然是/b/的惡搞;叫「匿名者」的黑客組織?不用我說了吧。

但是匿名也有不好的地方。這裡女性用戶少得可憐,且習慣性地被人忽視和侮辱,除非她們上傳自己的照片,或者像薩拉一樣當個「女主播」。這些途徑總是能讓女性輕易獲取/b/區「流氓」們的關注。4chan網站有個關於視頻的板塊區,叫作/soc/,用戶可以在這兒好好地打賞女主播。每天都有幾十位女主播在/soc/上線,然後進行表演。不過,偶爾還是會有些姑娘傻乎乎地誤點進/b/區。

上傳完第一張照片後,大約過了20分鐘,有個評論說讓薩拉在身上某個地方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拍一張裸照。不久,又有一個評論說,讓她拿著她現在在吃的任何一種藥物,再拍一張裸照。薩拉都照做了,沒想到卻鑄成大錯。

匿名評論: 我靠,希望不會有人人肉她,她竟然跟著做了!看著是個好姑娘啊!

匿名回復: 我天,冷靜冷靜,她寫了自己的名字、醫生的全名,甚至她住的小區的名字!她是想上熱搜吧!

匿名回復: 她是新來的吧,擺出這種姿勢還在身上寫名字的,一看就是新人,她們真不知道自己攤上事兒了。

薩拉神經大條地暴露了相當多的信息,多到足夠讓那些看客去人肉搜索她到底是誰,/b/區的「流氓」們對這種事十分敏銳,迅速地加入了這場鬧劇。在4chan,人肉女主播是一種罕有的樂趣。沒過多久,那些人就定位到了薩拉所在的大學地址、她的全名、住址以及電話。接下來,他們搜到了薩拉的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薩拉在電腦屏幕前,呆滯又無助地看著這一切發生。

匿名評論: 別搜了!正經的!你們這些死宅!

匿名回復: 薩拉,看到你還這麼鎮定我就放心了,對了,別客氣啊!

匿名回復: 嘿……薩拉,我能加你臉書好友嗎?開玩笑的,快把那傻逼照片刪了吧,別等發到你朋友手機裡再後悔!

匿名評論: 我在刷照片的時候,她把推特賬號設為隱私了,媽的!

匿名回復: 她刪了也無所謂。我正在統計她通訊錄裡的人,還有她們的好友關係,一會兒就發她裸照!

匿名回復: 哈哈哈哈她把臉書賬號刪了,不知道還能不能刪除好友關係。

匿名回復: 呃,保存好她的名字。只要這個事一過去,她肯定還用這個號,然後再被評論炸一次。反正現在是不得安寧了,她怎麼好意思跟爸媽交代啊。

匿名評論: 你們這群混蛋真去看她的臉書了?真他媽難以置信。只是一個把照片傳在這破網站的女孩子,就被你們這些傻逼人肉了?去你媽的/b/!

匿名回復: 樓上的白蓮花快滾出去!!

匿名回復: 你們在這浪費多少時間了?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匿名評論: 上傳裸照的人不應該被傷害。

匿名回復: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樓上是新來的吧?開不起玩笑啊!

匿名評論: 我不想在這充好人,然而已經是了。就想知道為啥/b/區會幹這種事,她就露了個胸,然後「我們」就這麼對她??真是網絡暴力的最佳證明。

匿名回復: /b/區女主播(2004—2013)節哀順變。謝謝。

匿名回復: 讓我吃驚的是,你們還在說「如果再人肉她們就沒什麼主播可看了」這種話!你們叨叨十年了吧!

匿名評論: 總之,這是她所有臉書好友的名單,你們可以發給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然後只要跟薩拉有一點點關係的朋友們就都會知道了。

匿名回復: 已經有人發給她朋友和家人了嗎?還是從我開始?

匿名回復: 應該沒人發吧。不排除有回復的人一邊唱紅臉,一邊在旁邊看著,讓你以為有人已經發了。

匿名回復: 快發快發快發。

有人在臉書註冊了小號,把薩拉的照片拼接成一張大圖,發給了她的親朋好友,附上這樣的消息:「你們認識薩拉嗎?這個可憐的小可愛做了不可告人的事哦。這都是她發到網上的照片,是『任何人可見』的!」僅僅幾分鐘內,薩拉社交賬號裡的每一位好友都收到了照片。

匿名網友: ×××××,是她的電話,確認了,是真的。

匿名回復: 剛剛給她打電話,她一直在哭,傷心得像是啜泣的鯨魚。

匿名回復: 有人一直在打(電話)嗎?

板塊/b/將其稱為「生活災難」——惡意的網絡霸凌,為的是讓受害者長期且持續地處於痛苦和不安之中。這已經不是板塊/b/第一次人肉搜索女主播了。其中一個參與的網友對此揚揚得意,還開了新帖,分享之前諸如此類的經典「災難」事件的過程和截圖,以慶祝勝利。例如,他/她講到照片中的某個女生,臉書賬號被盜,登錄密碼被篡改,但是她曾在板塊/b/發佈的照片,卻顯示在臉書的時間軸上。

匿名網友: 有點替她難過,其實她挺性感的,也很可愛。只是有點蠢,竟然暴露了個人信息,哎。不過人嘛,有時候運氣不好是難免的。

匿名回復: 如果她足夠機智,早就滾出去了。既然不走,就得承擔後果唄。

匿名回復: 我才不管呢,她都有男朋友了還在這賣弄風騷,不是賤人是什麼!

騷動持續了不到一個小時,沒過多久,討論就此結束,薩拉也被人們忘在腦後了。

「人肉」女主播只是人們在網上對他人霸凌、恐嚇、挑釁、激怒或蓄意引戰的行為之一,且這種趨勢愈演愈烈。名人、記者、政治人物、體育明星,學者專家——沒錯,幾乎每個在公眾面前亮相或者網絡上粉絲眾多的「網紅」——都會經常遭到陌生人的騷擾、惡評甚至是威脅。2011年,肖恩·達菲因在臉書發表不當言論被捕,其中一例是他曾嘲諷過自殺的15歲青少年。2013年,知名媒體人卡羅琳·克裡亞多-佩雷斯等人發起過一項行動,讓「簡·奧斯汀」的頭像登上了新版十英鎊的紙鈔。但此舉讓她被推特匿名網友的惡評罵慘了,更有甚者向卡羅琳本人寄出了炸彈和死亡威脅信,最後情況嚴重到警方都建議她暫時先搬到更為安全的地方。英國劍橋大學的古典學者瑪麗·比爾德在BBC《質詢時間》節目亮相之後,就收到了一封性騷擾的私信。2014年6月,作家J. K.羅琳因向反對蘇格蘭獨立的「在一起更好」行動資助一百萬英鎊,遭到了網友們極為惡毒的詆毀和攻擊。

網絡空間的每個角落,都充斥著某種形式的引戰行為。YouTube、臉書、推特,每個平台都有獨特的引戰模式,且每種模式為適應平台的環境而不斷演進,就像達爾文雀的演化過程一樣。MySpace的引戰有固定的語言套路和引戰語氣,這些套路特別容易激怒懷有夢想的青少年歌手們;混跡於業餘色情影片網站的鍵盤俠們,也都知道針對影片主人公的吐槽套路是什麼;一些大名鼎鼎的新聞網站評論區,也經常充斥著戾氣滿滿的惡意言論。

在過去的五年裡,發生這類行為的頻率急劇上升。2007年,英國和威爾士地區的498人因使用電子設備發送「惡意攻擊、不當、猥褻或威脅語氣」的信息被判刑;截至2012年,因同類言行被定罪的人數增至1423人;這意味著英國18到24歲的人口中,幾乎每三個人裡,就有一個人認識遭受網絡匿名惡行的受害者。除此之外,在一項涉及2000人的調查中,有2%的人表明他們曾在網上以某種形式傷害過他人,由此推算,僅在英國就有近百萬人參與過網絡引戰。

如今,「引戰」(Trolling)已經成為任何「性質惡劣且具有威脅」的網絡行為的代名詞了。但是,除了惡意侮辱這個層面,「引戰」本身還具有更多意味。扎克,30歲出頭,說話帶有輕微的泰晤士河地區口音,參與網絡引戰長達十餘年。作為老手,他堅持認為:「『引戰』不是欺凌別人,而是一個『解除』的過程,解除舊有的情境,開創新的局面,打破束縛,想法付諸實踐,計算出觸發對方反應的最好方式。在推特上威脅要強暴某個人可不算『引戰』,那只是威脅要強暴某個人而已。」

扎克費時數年優化自己的「引戰」策略,他表示自己最喜歡的套路是這樣的:先加入一個論壇,發言的時候故意寫錯幾個字、犯些語法錯誤等人來找碴,然後把話題引向政治層面,讓對方陷入困境。扎克給我看保存在電腦裡的近期戰果:他在一個熱門右翼網站上發佈了一條看似平淡無奇、錯誤滿篇的評論,嘲諷右翼分子肚子裡墨水太少。之後,有一名被激怒的用戶開始反擊,發佈了一張扎克在某個小論壇裡以相同的暱稱上傳的裸照。

魚兒上鉤了。扎克立刻開始回擊:

「別裝了,既然這照片讓你這麼想擼,那你就擼吧!如果你覺得力度不夠,我還能多給你發幾張——還是說你更喜歡露屁股的?你樂意的話,我們還能聊聊為什麼落後的思想對人們有害,以及為什麼思想落伍的人難以理解這個世界的規則,而樂於接受進步思潮的人們卻生活得如魚得水?」

扎克一個接一個地上傳視頻,內容是他處於各種興奮狀態時的生殖器,視頻裡不時出現對右翼分子的惡言惡語,還夾雜著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名言。在給我看這些視頻之前,扎克賤賤地說道:「睜大眼睛看好啦!」

對扎克來說,勝負差距實在太過懸殊。他的批判因為回複數激增被『和諧』了,這些回復佔據了網站評論區熱門長達數小時。「他太弱雞了,懟我的邏輯一點都不通順,以為發幾張黑歷史的照片就能羞辱我,告訴你,我可沒那麼好欺負。」

「但這有什麼用呢?」我問道,「我以為你是針對右翼團體的。」

「對,而且上傳裸照可以吸引全網站的眼球,這樣才是『引戰』——你只有搞點事情才能讓更多人反思熱議的話題。」

「那你認為達到這個目的了嗎?」

一陣沉默。「不知道,但這很好玩。就算沒有討論出結果也沒關係。」

扎克認為,網絡引戰是一種藝術、科學、玩笑和政治行為的混合體,但絕不止這些。他表示:「『引戰』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思考模式。」而且自網絡誕生之時它就存在著。如果我想知道這些貌似現代產生的問題從何而來,就必須從源頭開始說起。

Finger程序

互聯網的先驅——阿帕網,直到1980年都是一小群學者和政府精英的保護區。然而,這些「阿帕網用戶」發現,網上閒聊跟共享數據集一樣有趣。此後的四年裡,阿帕網的聊天功能(其原本是輔助研究內容傳送而開發的附加功能,用途類似於便利貼紙)佔據了四分之三的全網流量。聊天功能的出現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是後來電子郵件的雛形,也就是我們說的「E-mail」。只要坐在辦公室部門的電腦終端前,就能立刻實現多人即時對話,無須面對面溝通。這項新技術帶來的機遇,有時會刺激這一小群世界級的學者們表現出古怪的一面。

其中有個研究小組,於1976年成立,負責郵件標題的內容選擇。他們自稱為「標題怪人」,並且創建了一個自由討論的聊天室來探討這個主題。這個聊天室因尖銳強硬的對話方式而聲名遠揚(或者說臭名遠揚)。在聊天室裡,爭論大於一切。肯·哈倫斯騰,聊天室的創建人,他事後將這些組員形容為「一群精力旺盛到能把死馬撕成碎片的打手」。

1979年,另外一組團隊的學者們,在研發一項名為Finger的新功能,這項功能可以讓用戶得知其他用戶登錄或者退出系統的時間。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艾弗·德拉姆提議增加一個小工具:如果用戶想保有隱私,隱藏網上的活動痕跡,可以選擇小工具退出Finger功能的追蹤。整個團隊針對功能的利弊展開了多次討論,但有人將這次(內部)討論內容洩露至阿帕網,全網可見。德拉姆遭到了全美學者無情的抨擊,因為他們認為,「小工具」會讓阿帕網的開放性和透明度大大降低。

大多數學者是相互熟識的,這多多少少緩和了網絡論戰的氛圍,畢竟雙方極有可能在下個計算機科學大會上碰面,那就尷尬了。儘管如此,誤解和義憤填膺的人們仍然遍佈整個阿帕網。一位曾參與過Finger事件的當事人認為,網絡中「戲謔式」的評論通常會被誤解,於是提議在這些諷刺性的評論後面,加入一種笑臉狀的標點符號;-),避免讀者曲解含義。但是史上第一個表情符號收效甚微,因為他們在陰陽怪氣地貶低嘲諷時,再故意接上一個笑臉,結果讓人更為惱火(媽的,這個混蛋竟然還跟我拋媚眼?)。阿帕網的用戶們擔心網絡空間會迅速成為一個野蠻人的聚集地,因此對網絡新手們發佈了上網禮儀指南,其中提到,盡量避免諷刺和幽默的語言風格,因為「一般人難以通過電腦屏幕理解這類語氣,且有時會被看作無禮和輕蔑的表現」。

戰火蔓延的BBS論戰

1978年,沃德·克裡斯坦森和蘭迪·蘇斯發明了撥號電子佈告欄系統(BBS)。只需一個調製解調器(俗稱「貓」)、電話和電腦,任何人都能建立或連接進入BBS發送消息。從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BBS就成為許多人網絡生活的初體驗。

之後的一年裡,在電子佈告欄上攻擊陌生人慢慢成為眾所周知且被接受的BBS文化。針對Finger和「標題小組」的內部爭論不過是學者之間的小打小鬧,更多是以討論為主。但在BBS,人們加入不同的群組和板塊,就是為了掐架。這就是「論戰」:惹惱路人,闖入其他群組搗亂,為了好玩故意製造矛盾。最高級的論戰形式像是精心設計過的:含蓄婉轉,機智高明,又話中帶刺。精於引戰的人(通常都使用化名發言)在網上還頗有名氣。網友們迫切地等待他們發言,甚至把其中的名言佳句存下來。論戰不僅僅是簡單的惡意攻擊,對於多數的引戰噴子來說,這是一個實驗、打破束縛、得以讓大眾閱讀和評價他們成果的絕佳時機。一位知名的引戰高手曾發佈過《奧托的1985年BBS論戰指南》這樣一篇文章,建議想涉足論戰圈的人們,要盡可能地發表爭議性的言論,因為「想讓人們閱讀你的觀點,這是唯一的途徑」,他還寫道:「畢竟人們很難忽視遍及整個群組或者遍及全網的論戰。」

熱衷於此的人們開始討論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掀起論戰。1987年,一位名叫喬·塔爾梅奇的BBS用戶發佈了另一版指南《引戰十二戒律》,指導引戰新手和老手們如何確立自己的風格:

第12條戒律:存有疑慮時,開罵。如果你記不得前面11條,記住這條就夠了。在你輝煌的引戰生涯裡,毫無疑問,總有一天你會深陷某場苦戰,而對手比你更強……此時,你只需做一件事:罵死這個渣渣!「哦,是哦?快看你媽拿著黃瓜在幹嗎!」

BBS的群組由系統管理員控制,管理員有權限開放或者禁止用戶發言,也會在論戰影響受害者之前刪掉發言內容。管理員經常被稱作「審查管理員」,他們也時常成為惡意論戰的攻擊對象,這種論戰稱為「虐待型攻擊」——攻擊者會以惡語辱罵、無意義的灌水內容等任何他們能想到的方式來折磨管理員。有時攻擊者和引戰網民會利用網站漏洞讓群組陷入癱瘓狀態,或者把木馬病毒偽裝成盜版遊戲的鏈接,讓不明真相的用戶們下載。另一種方法是在發言裡多次提及盜版,促使主管部門追查對此毫無防備的管理員們。

Usenet論戰

在BBS面世的同時,杜克大學的兩位學者立下了更有野心的目標。湯姆·特拉斯科特和吉姆·埃利斯對阿帕網自帶的精英屬性和其高昂的費用憤憤不平——每年約10萬美元的用戶使用費——因此,在1979年,他們創辦了一個全新的網站Usenet,借此他們希望打造一個任何人都能進入並使用的網站。(「任何人」指的是擁有一台計算機且可以接入UNIX操作系統的用戶,然而實際上這種人人數極少。)

Usenet可以說是現代網絡引戰的發源地。Usenet的用戶們,其中有一小部分學界人士、學生、阿帕網用戶和一些宅男奼女。他們會用暱稱,然後加入全都是陌生人的「新聞組」。就像BBS一樣,任何人都可以新建不同話題的Usenet討論組;但與BBS的管理模式不同,負責運營的管理員有一些管控權,能決定哪些群組可以存亡。網民之間和平共處的希望幾乎立刻就破滅了。Usenet用戶與自大的阿帕網用戶之間就「遊戲規則」的制定並沒有達成共識,其中更有甚者說Usenet的「垃圾們」既無知又沒什麼經驗。通常情況下,連一個簡單的拼寫錯誤都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用戶之間長達數月的相互攻擊與謾罵。

Usenet的用戶們讓管理員十分頭痛。1987年,Usenet的運營團隊強制把所有雜亂無章的群組分為七大類,也就是所謂的「大換名行動」,分別是:comp(計算機)、misc(其他)、news(新聞)、rec(休閒娛樂)、sci(科學)、soc(社交)和talk(聊天室)。在這七大類別之下,用戶可以創建相關的子群組。命名子群組時,需要先選擇它的主要門類,然後再進一步添加更細的分類即可。約翰·吉爾摩,1992年他與蒂姆·梅和埃裡克·休斯共同發起了「賽博朋克」(Cyberpunks)運動,在此之前,他也曾創建過關於藥物的子分組「rec.drugs」(休閒娛樂-藥物),然而他的請求被管理員拒絕了。

於是,吉爾摩和另外兩名經驗豐富的Usenet用戶共同創建了他們自己的門類,這個門類可以免於管理員的審查,他們稱之為「alt.」,是「alternative」的縮寫(也被認為是無政府主義者、精神病和恐怖分子的聚集地)。Alt.板塊上的引戰氣息十分濃厚,口出惡言的用戶們窮盡創造力與想像力,享受著欺凌他人的快感。上世紀90年代有一位叫「梅肯」的引戰高手,活躍於Usenet,經常發表1500字的史詩級言論來回應論戰,這些天馬行空的言論是他多年來積累的成果——「你這羅圈腿流浪漢和染梅毒的駱駝生的野種,還沒說你裝扮奇葩在奇怪的地方染上污漬了呢……」1993年,有位名叫摩比的用戶在群組alt.tasteless向他人請教,自己因為一對處於發情期的貓咪,感情生活搞得一塌糊塗。此番舉動收到了各方轟炸式的回復,然而解決方法一個比一個荒謬:親手把貓給閹了;把貓一槍斃了;焚貓。十有八九會出現這樣的回復:跟貓做愛。

在Usenet以及BBS上面,新的流行語和規則層出不窮,這個世界即將被鋪天蓋地的信息所淹沒。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互聯網用戶增長迅猛,許多新用戶會直接奔向最為活躍、有意思的網絡平台「alt.」。面對突然湧入的大量網絡「移民」,Usenet的「原住民們」十分不爽,費盡心思想把他們趕走。1992年,在群組alt.folklore.urban(都市傳說)中,一種針對「新人」的網絡罵戰的形式首次露面——引戰(1) 。「引戰」的核心內容就是「對新手發起進攻」:經驗老道的用戶們會發佈關於Usenet的迷信說法或都市傳說,希望激發出新手們各種震驚的反應,凸顯出他們的無知。「看,嚇到你了!」之後,這些反應過度的新人就會遭到無情的嘲諷。

這些潛在目標的數量之多,使得「引戰」開始肆虐全網,愈演愈烈,發展出了各種花樣。以「引戰」為目的的若干個群組在alt.板塊建立起來。1999年,一位名叫卡比·漢普的用戶在群組alt.中列出了6種引戰的方式,分別是:直截了當開罵式引戰(據卡比·漢普說,這種方法極易上手,「只要在光頭黨群組(alt.skinheads)裡打出『你這個有種族偏見的馬屁精去吃屎吧!』的標題,就絕不出錯!」);無頭蒼蠅菜鳥式引戰;打完就跑旁觀式引戰;胸有成竹策略式引戰;一箭多雕創意式引戰;拉幫結派團伙式引戰。

「喵族」(meowers)就是其中臭名昭著的引戰團伙之一。1997年,哈佛大學的一群學生加入了一個廢棄的叫作「卡爾·莫爾登鼻子的粉絲」的Usenet群組,上傳一些學校裡的新鮮事。隨後,他們開始悄悄對其他Usenet群組的用戶進行言論攻擊,按其中一位成員的話來說,目的就是為了「惹怒一群傻子」。馬特·布魯斯是哈佛群組的一位成員,他提議將目標鎖定為喜愛卡通電影《癟四與大頭蛋》的alt.tv.beavis-n-butthead群組的人們。然而,alt.tv.beavis-n-butthead的人們也不是好惹的,面對這些傲慢的大學生,他們也開始進行言論反攻。其他群組的成員們也紛紛揭竿而起,攻擊的言論如此氾濫以致最後哈佛的學生們放棄了自己的領地,那些喜愛《癟四與大頭蛋》的群組成員們入侵成功,取而代之並自稱為「喵族」,假意向一位名字縮寫為「貓」(C.A.T)且總在發言最後署名「喵」(meow)的哈佛學生致意。「喵族」之後又建立起各式各樣的新群組(包括以外星人和吸血鬼為主題的群組alt.alien.vampire.flonk.flonk.flonk,以毫無邏輯胡說八道為主題的群組alt.non.sequitur,還有以愚蠢為主題的群組alt.stupidity)。在這些群組裡,他們通過發佈一些蒙提·派森式的荒謬段子攻擊其他組的成員,借此阻斷他們參與討論或者發言的機會。這種技巧後來被稱為「垃圾灌水」,現如今在網友中也頗受歡迎。1997到1998年間,「喵族」繼續秉持垃圾灌水的風格,逐個擊破Usenet的所有群組,他們稱之為「Usenet行為藝術」。對於反擊的個人用戶,喵族會用隱藏寄信地址的方式發送匿名垃圾郵件進行狂轟;除此之外,波士頓大學的郵件系統在此次行動中也遭到了喵族的蓄意破壞,這場喵族的狂歡運動持續了至少兩年。

引戰小組alt.syntax.tactical則是以「一箭多雕」的引戰模式揚名在外。群組成員會把某個群組認真寫好的帖子(例如摘自吸煙主題相關的群組alt.smokers)保留原始郵件地址,以匿名郵件的方式轉發到另一群組,而這一群組通常是他們的死對頭(例如支持禁煙的小組alt.support.non-smokers)。這樣一來,在雙方毫不知情自己被捲入論戰的情況下,引戰已悄然發生了。alt.syntax.tactical的攻擊策略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並且他們還會採取栽贓陷害、假冒身份、雙重間諜的手段參與引戰。類似於alt.syntax.tactical成員的的網絡菜鳥們並不喜歡速戰速決,他們更希望事件能夠引起軒然大波。這也是他們一直堅稱的,所謂引戰(trolls)與論戰(flames)的不同之處。論戰,通常是指鋪天蓋地的辱罵詆毀,儘管兩者的概念之間有重合的部分,而引戰常常指代「更謹慎、更細緻、更具想像力」的網絡行為。一位活躍於群組alt.troll的匿名用戶這樣形容引戰:「引戰重在『克制』,高手們懂得『蓄勢待發』,才能給一記響亮的耳光。」而且耳光越響,效果越好:

進入棒球主題的群組rec.sport.baseball,高喊「棒球垃圾」,這種事人人都能做到。但是策劃一個「長線」的網絡大戰,則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自律。這才是我們的目的。不過,要想成功,只有依靠天賦,以及與之匹配的天時地利才能做到。我們只需把這些會動腦子引發騷亂的盟友領進門即可。

alt.syntax.tactical的群組成員們對自己的目標十分清晰:

  • 登上拒讀名單
  • 群組常客禁止踏足被入侵的討論組
  • 收到大量惡意郵件

隨著引戰行為的進一步發展,網絡菜鳥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恰在此時,對於回復形式的「業界標準」也逐漸建立起來:「不要理會引戰噴子!」一條標語讓眾多網絡菜鳥做出更加極端且可怕的行為。上世紀90年代晚期,網絡引戰越來越無底線,且一發不可收拾。當時的網友們形成了一套不成文但被廣泛接受的行事準則:「引戰就是鬥心眼……」1999年,一位alt.trolls的匿名用戶寫道:

這場比拚只限於Usenet這個公平競爭的環境,人們在Usenet上面發表言論,是十分公平的。但在現實中,如果不使用真實姓名(或名字太普通且無法被追蹤)的人調查某個用真實姓名發言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不管對方是誰,這都是不公平的。

然而,對於新一代網絡用戶而言,數字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了。兩個長期霸屏且臭名遠揚的事件徹底推倒了網絡與現實世界的壁壘:在專注名人緋聞八卦的群組alt.gossip.celebrities裡,兩位發帖者瑪麗安娜·基歐和傑夫·博伊德之間的小爭吵急劇惡化成一場論戰。基歐覺得博伊德一直在群裡發些無意義的消息灌水,於是就向老闆發郵件,請求老闆懲治博伊德。而博伊德,這個可惡的網絡菜鳥,現實中卻是一位思路清晰的電腦工程師,且最近剛當上爸爸;另一邊,遊戲研發工程師德裡克·斯馬特因為1996年開發了飽受大眾詬病的網絡遊戲《戰略巡洋艦:公元3000年》,而遭受了無數的謾罵攻擊,影響之大使得這場論戰可能是互聯網史上週期最長的引戰事件。斯馬特通過郵件告訴我:「他們就是那種普通的不合群的反社會分子,如果他們碰到像我這樣不在意別人說些什麼的人,一個個就都沒電了。」這款遊戲剛剛上線的時候,Usenet上的爭論就不絕於耳,輿論之所以愈演愈烈,部分原因也在於斯馬特採取了「反引戰」的策略。「當時,」他坦白道,「這種事確實挺鬧心的。」直到2000年,大多數關於斯馬特的評論都是議論他的個人生活以及職業資質,而這些信息大部分來源於一位名叫比爾·霍夫曼的人,他自稱「德裡克研究學家」,同時還擔任加利福尼亞州一家軟件公司的經理。斯馬特也曾被一個聲稱自己持有槍支的16歲青少年跟蹤。於是,斯馬特向法院申請了限制令,也向摸不清楚狀況的警方遞交了投訴狀。整個事件起源於霍夫曼之前創立的一家網站,紛紛擾擾直到2013年才得以平息。

網絡世界的領地逐漸被新來的用戶們所佔據,Usenet上與引戰相關的所謂行為規範也漸漸失去了意義,然而,事情卻沒有好轉的跡象。

美國黑人同性戀協會和Goatse網站

上世紀90年代末,就有人擔憂沒完沒了的引戰事件將會毀掉Usenet。然而最終,卻是創新的浪潮將Usenet拍在了沙灘上。隨著上網的門檻降低,網絡下載速度(以及更為重要的上傳速度)的大幅提升,越來越多的用戶得以在網上發佈更多樣化的內容,比如圖片和視頻。Usenet,具有與許多新穎且富有吸引力的科技相同的命運,走進了歷史。

千禧年的到來,促使網絡菜鳥將引戰戰場從Usenet搬到了新的地盤:這裡不受拘束、以用戶為本,也沒有審查制度。之後,這種網站統一被貼上了「工作不宜」(Not Safe For Work,簡稱NSFW)的標籤,且常常是由一些學生和青少年創立的。例如:SomethingAwful.com,Fark.com和Slashdot.com等。不同於以往的傳統媒介,這些網站是由故事、各種超鏈接以及來自讀者的建議和評論組成的。不管故事是什麼內容,只要閱讀量高、分享次數多就可以在排名系統中上榜,也就意味著人氣的高低,在於是否能抓住社群內讀者的眼球,而不是由編輯的管控權決定。這跟線上許多以內容為主的媒體一樣,用戶自然而然就想發佈聳人聽聞的消息,妄圖一夜爆紅。越是低俗、粗暴、奇葩、戾氣重的故事,人氣就越高。Fark網站在開站的第四年(2) ,訪問者人數突破100萬人,對當時的互聯網市場而言,這個數字極為搶眼:要知道,2000年使用互聯網的網民僅有3億6000萬人。

泡在這些新網站的網友們繼承並發揚了前輩們的引戰哲學:憎惡審查制(審查已被視為模擬信號時代的老一套)以及看待網絡的態度——認真你就輸了。網絡世界中的「幽默」至今仍是網絡文化的代表特色:抽像,自我參照,動不動就炮轟他人。

網絡引戰將「惹怒他人」作為具有幽默感的表現,且經常都是以腦洞大開而又令人噁心的方式。Goatse是Goat sex(山羊的性愛)的縮寫形式,同時也是1999年創立的一家網站的名字(建議你不要去搜索比較好)。主頁上是一張裸體的中年男子撐開肛門的照片,好事的網友們喜歡用這個網站來玩「偷梁換柱」的把戲:他們會發佈一條看似安全的網絡鏈接,實際上點開以後跳轉的是Goatse網站。這類惡作劇也被稱為「休克引戰」(shock trolling)。2000年,Goatse網站的鏈接不停地被拋在奧普拉脫口秀的「心靈故事」的討論區,同時還附有誤導讀者的信息:「最近過得很糟糕,鏈接裡是我寫的一首詩。」這一舉動惹怒了不少奧普拉的粉絲,甚至於討論區一度被關閉。在背後參與這場惡搞的SomethingAwful的用戶們,則為他們掀起全網風波的成果而欣喜若狂(3) 。

美國黑人同性戀者協會(The Gay Nigger Association of America,以下簡稱「GNAA」),創辦於2002年,正是以上述極端的引戰手段而出名。一進入他們的主頁,便拋出了這樣的問題:「你是同性戀嗎?你是黑人嗎?你是黑人同性戀嗎?如果答案皆為肯定的,GNAA就是為你而生的!」

據傳GNAA的創始人是一群極為優秀的工程師,他們花費了巨大的心血來策劃吸引眼球且毫無下限的內容,目的是惹惱那些人氣博主、名人、熱門網站以及他們視之為眼中釘的任何對象。這些人經常會「灌水洗版」整個網站,就是用各種無聊的廢話填滿留言板,正如十幾年前「喵族」的所作所為,此外,他們也會黑掉熱門網站篡改其信息。GNAA把他們的目的定義為「埋下擾亂互聯網的種子」,然而最終他們又成立了一個網絡安全組織,對各種網站進行黑客攻擊,彰顯自家的實力。他們把組織命名為「Goatse安全網」,組織的信條為「暴露網絡安全的大漏洞」。儘管組織成員曾以非法黑客入侵的罪名遭到FBI(美國聯邦調查局)調查,然而「Goatse安全網」的確為數個互聯網主流產品及軟件識別及修復了一系列安全漏洞。扎克是GNAA以及Goatse網站早期的支持者之一,他說道:「人們都是自願被Goatse這種東西調戲的;惹惱這種自願上鉤的人很有意思,如果他們真的中計了,就越發證明你的判斷是對的,這是雙方相互作用的結果。」

就是要逗你玩

在某種意義上,扎克、GNAA以及其他打著「工作不宜」旗號的網絡菜鳥們高呼自己才是「受害者」,他們認為屬於「自家地盤」的網絡空間正受到營銷專家、名人、大型企業、政府機關以及萬千普通人的入侵。1993年,Usenet網民們也曾感受過相似的境況。

那些新來的網民,都太把網上的信息當回事了。在這種情勢下,克裡斯托弗·普爾,一名年僅14歲的SomethingAwful網站狂熱粉絲,發現了日本一家圖片分享網站「Futaba」,這個網站可匿名發佈任何內容。雖然NSFW的網站十分吸引人,但有一點,用戶的身份信息是可以辨認的,且網站本身也經常受到管控限制。

Futaba網站的匿名用戶創意十足,言行十分冒失且完全不受控制。此網站充斥著學生屠殺老師的血腥暴力小說、動漫成人電影以及各種不可描述的內容,引發許多道德層面的爭議,網站也因此名聲掃地。Futaba網站的地址是www.2chan.net,以此致敬與其內容十分相似的網站2channel。於是在2003年,普爾決定創立一個英文版的「Futaba」,命其名為「4chan」。被問及原因時,他以「穆特」的暱稱發言稱:「這是他媽的2chan再乘以2!」

扎克立刻表示入伙:「我們就想打造屬於自己的地盤,我們自己的網絡空間。」半強制的匿名性使得/b/區自然而然變成了滋生網絡菜鳥的溫床。/b/區的引戰十分普遍,且花樣百出,有數十種類型。黑客組織「匿名者」的成員都是/b/區的忠實用戶,自稱是「/b/區的流氓」(4) ,並以此地為據點,計劃並開展他們的行動。此組織成立以來的首個大動作,針對的就是山達基教會(又稱「科學教」)的「山達基教計劃」,起因是教會試圖將著名教徒湯姆·克魯斯的宣教視頻在全網下架。儘管「匿名者」有話要說——對審查制及事件的透明度的質疑,但除了正式的示威行動和黑客行為之外,打爆山達基教會的熱線電話、散佈源自4chan的抗議標語、發送數百張「黑色傳真」(5) ,也都是他們的所作所為。

強制匿名的特性、PK掉其他用戶的競爭心態、以「反審查制」為幌子實為侵犯他人的心理,這些特點聚集起來便組成了/b/區的引戰核心——「就是要逗你玩」。如果菜鳥們的主要目的就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那麼他們所有的行為都將以此為基準。但是問題在於,按扎克的話說,這種「樂子」就像是毒品:為了保持同樣的快感體驗,你得不斷增加劑量。而引戰,很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失去控制。著名的社交及新聞分析網站Reddit曾組織一個名為「引戰遊戲」的活動,規則很簡單:如果你在Reddit上成功激怒了某個人,前提是對方並不知道這是在「引戰」,就可以贏得一分;相反,如果你的「菜鳥」身份被揭穿,就會丟掉一分。得分最高的參賽者將會榮登排行榜。其中一位參與者進入了一個Reddit的熱門板塊,並發表了一個杜撰的故事,吐槽他/她與同事之間發生的矛盾。之後他/她又佯裝是這個故事中的同事,要求發帖人道歉,然後開始哭訴自己並沒有什麼朋友。有不少Reddit的讀者們被故事深深吸引,甚至有人要主動給「被欺負的同事」送花安慰。所有人都上當了。「場面很壯觀。」一位目睹事件全過程的當事人回憶道。最終,「引戰遊戲」被Reddit叫停。這對於向來標榜自由言論的主辦方來說,確實有些反常,但另一方面也證實了Reddit的網絡菜鳥並不是少數群體。

不顧一切進行辱罵和挑事的引戰競賽,常常會導致令人毛骨悚然的極端後果。2006年,一位住在明尼蘇達州的15歲少年米切爾·亨德森,使用其父母的來復槍自殺。米切爾的同學在社交網站MySpace上為他舉行悼念儀式,並為他寫了一篇簡短的悼文,其中多處將米切爾稱為「英雄」:「他如同一位英雄,在扣動扳機的瞬間,離我們而去,上帝啊,我們真希望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語法錯誤再加上將自殺行為「英雄化」,這在4chan的網友中間炸開了鍋。得知米切爾在自殺不久前曾丟過一個iPod,/b/區的那些「流氓們」又坐不住了,PS了眾多米切爾和iPod的照片。甚至有人在其墓前拍了一張iPod的照片,寄給仍處於喪子之痛的米切爾父母手中。在米切爾過世後的兩年間,他的父母仍會陸陸續續接到一些匿名電話,聲稱他們找到了那台iPod。

初遇菜鳥

找到現實中的網絡菜鳥並不簡單。畢竟許多人會用代理服務器來隱藏IP地址,此外,也有不少人有數個賬號,在不同平台使用的登錄名都有所不同。萬一被某個網站封號,只要用新的名字重新註冊即可。不過就跟以前的「喵族」一樣,如今的網絡菜鳥們十分享受跟其他同好扎堆的感覺。許多史上最為惡劣的網絡引戰活動,都是通過隱蔽或秘密通道與聊天室緊密相接才得以進行。

扎克同意向我透露他的藏身地之一,邀請我進入一個他兩年以來經常造訪的秘密通道。這是一個隱藏於知名社交媒體網頁的私人群組,扎克形容這裡為「網絡菜鳥的海盜基地」,群組主頁——也就是一般用戶都能看到的頁面——是一組自慰的照片,扎克告訴我:「這只是做個樣子,就是為了嚇跑那些蠢貨。」要想打入內部,必須得到現任群組管理員的許可,才能拿到權限,進入群組內部的郵件系統。進入群組之後,才發現內部混亂不堪:每天都有持續不斷、長篇大論的爭辯及忍俊不禁的討論,有的討論甚至會引來20名管理員一齊加入,他們當中有些人是相互熟識的,有些人則並不熟悉。群組成員都使用假名,因為每個人都曾被網站封過號,所以我的存在並不顯眼,畢竟我可以是他們當中的「任何一位」。這裡時時刻刻都上演著彼此間的「引戰」,然而大多數的言論都令人捧腹,且內容極為尖銳。按扎克的話來說,其中至少有兩位參與者是大學教授。這個群組就像是網絡菜鳥訓練營,成員之間可以彼此操練新的戰術、打擂作戰,同時也不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另外還可以在此休息,與同輩一起放鬆釋壓。

在秘密群組內部臥底期間,剛好有位臭名昭著的菜鳥成了群組管理員。扎克告訴我,這哥們管自己叫「非單」(incel),意為「非自願單身」。他在引戰圈可是小有名氣,原因是在博客中事無鉅細地闡明過為何政府該為自己尋找一位女性性伴侶;他還吹噓自己實在太過飢渴,甚至曾經想過要睡自己的媽媽。「我想上誰就上誰」,「政府有義務支持我這麼干」,「反正所有女的都是賤貨」,當他在群組說出這些話時,沒人能搞清楚他是為了引戰而這麼說,還是他的真心想法就是如此。總而言之,網友們的好奇心被激發了,開始打探起他來,玩起了反引戰套路:

網友1: 「非單」你恐同嗎?假如咱倆在一個屋子裡,我和某人開始接吻,你是什麼感覺?如果氣氛上來了,我一邊揉捏他軟軟的小屁股,一邊把舌頭伸進他的喉嚨,你會有什麼意見嗎?

非單: 沒有。

網友2: 非單,你媽漂亮嗎?十分算作滿分的話,你媽有幾分?有七分以上嗎?我只是好奇你泡妞的那套是不是也適用於你媽……

非單: 嗯,是啊……除了呵呵我還能說什麼。

群組的其他人還在默默觀望,尋找他的弱點,好有機可乘。這種情形就叫作「高手對高手」:沒人能夠確定誰才是上鉤的那一方。此時輸或贏並不是關鍵,雙方更像是相互試探比畫。老霍爾本因其無數次的網絡惡行,被《每日郵報》稱為全英國「最卑鄙的菜鳥」,其中之一便是惡言侮辱1989年希爾斯堡慘案(6) 遇難者的家屬。老霍爾本經常使用推特和博客發表言論,用蓋伊·福克斯面具(7) 隱藏自己的面孔。然而摘下面具的他,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可怕:是個穿著考究、語速偏快、來自埃塞克斯的中年男子,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電腦工程師及人事專員。他對我說:「你可以罵我蠢,」喝完一口咖啡繼續說道,「我一直都是這樣,反對權威。」不僅如此,他還是小政府主義者,主張盡可能縮小政府的權力及角色,「我們只需有人來保護私人財產不受侵犯,至於其他的事,我們自己都能搞定。」總而言之一句話:「政府應該少管我們的閒事。」網絡引戰就是他反抗體制的一種表現,「我想成為政府後背撓不著的癢癢,卡在收割機裡的那粒沙子。」2010年,老霍爾本在劍橋參加議員競選,他戴著面具簽署了更名函,正式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老霍爾本,這一舉動令選舉委員會頭痛不已。同一時間,他還以曼徹斯特的一處警察局為終點進行遊行示威,同樣戴著面具,還提著一個裝滿五英鎊鈔票的箱子。遊行目的是為了保釋一名酒吧老闆,他曾因違反2007年頒布的密閉公共場所禁煙條令被捕。老霍爾本說,這也屬於引戰活動。

在推特上辱罵希爾斯堡慘案遇難者家屬,和小政府主義者似乎八竿子打不著,但其實,兩者確實有聯繫的。老霍爾本心中有個自由無政府的烏托邦,在這裡人們必須堅強、獨立、勇於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對沉默而又順從的社會感到恐慌,認為如果社會大眾處在容易被激怒的環境當中,人人將會走向自我審查的道路。老霍爾本將自己的角色使命定義為探尋激怒大眾的底線,以使整個社會保持警覺。他之所以把目標鎖定為利物浦隊球迷的家屬,正是為了「證明」他們有受害者綜合征。跟Usenet菜鳥一樣,他認為引戰的成功關鍵在於對方的反應:「或許我的手段有爭議性,但我就想證明他們喜歡當『弱者』的感覺,他們的反應太讚了,有人威脅說要燒了我的辦公室,燒了我家,甚至還有人要強姦我的孩子。哈哈!我沒說錯吧!他們的反應證明了我說得沒錯!」

然而最終,老霍爾本也因此遭到人肉搜索,距我們見面沒多久之後,他就搬到了保加利亞南部地區,按他的說法,搬家是為了在那裡可以安心地「全職找碴」。「我才是好人!」老霍爾本在咖啡館裡發出一聲大吼,「我才是揭露虛偽、努力讓社會更自由的那個人!」

菜鳥背後的真相

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隨著網民數量的不斷增加,心理學家開始關注電腦是如何改變人們的想法和行為這個議題。1990年,美國律師兼作家邁克·戈德溫針對Usenet的行為模式提出了一條自然法則(也就是著名的「戈德溫法則」):網絡上的討論持續時間越長,用戶發言中將納粹或希特勒作類比的可能性就越接近百分之百。換句話說,在網絡上的發言越多,就越容易變得邪惡骯髒;如果上網聊天的時長達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存在這種「惡性」。(時至今日,在大多數新聞報紙的網絡留言板中仍可觀察到符合「戈德溫法則」的言論。)2001年,心理學家約翰·舒勒提出著名的「網絡去抑制效應」,解釋了這種行為的成因。他指出,有六種因素(8) 促使網絡用戶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社會法則和規範。舒勒認為,一方面我們無法瞭解也無法看到對方是誰(對方也是如此),雙方的交流模式是即時性的,表面上毫無規則,也無須擔負責任;另一方面,網絡的一切都好像是一個新的現實世界,人們會做出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的舉動,舒勒稱這種心理為「惡性去抑制化」。據其他學術研究成果表明,65%到93%的人際交流屬於非語言類型:面部表情、語氣和肢體動作等。簡而言之,人類的大腦經歷數百年的演變,會下意識地觀察到這些「暗示」,因此我們得以更有效地解讀彼此,產生共情。然而,通過電腦交流時,這些「暗示」通通被抹掉了,以至於人際溝通變得模糊且沒有判斷依據。或者,又正如連環漫畫《便士遊樂場》裡提到的:「網絡大笨蛋理論:正常人+匿名+觀眾=徹底的笨蛋。」

對付網絡菜鳥,最簡單的招數就是拿掉「匿名」這頂帽子,強制網站或平台規定用戶以實名制登錄。當然,這也無法避免網絡的惡劣風氣,不過至少可以迫使菜鳥能多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或者提醒他們在口出惡言之前三思。然而取消網絡匿名制也有它的弊端,匿名制並不是為庇護網絡菜鳥而生的現代產物,而是提供一個手段,讓大眾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坦誠相待,無須顧忌身份。考慮到這點,取消匿名制會是很冒險的做法。

若想擺脫網絡引戰,我們可能也需要做出一些犧牲。犯罪、威脅、侵犯、諷刺之間的界限十分細微,像老霍爾本這樣的網絡菜鳥,有時的確能夠透過他嘲諷的目光,瞥到社會妄自尊大的一面,同時也暴露出現代生活的錯亂、道德恐慌以及過分誇張的24小時新聞文化的荒誕。網絡菜鳥的眾多派別中,有一群人叫作「安息悼念菜鳥」(RIP memorial trolls),他們的攻擊目標,是在近期過世人物的悼念主頁上發佈信息的網友們。惠特尼·菲利普斯,是一位專注於網絡菜鳥的學者,其博士論文也是以網絡菜鳥為主題。據她而言,這群菜鳥的攻擊對象是所謂的「悲痛訪問者」:他們與逝者在現實世界中毫無關聯,完全不會因為逝者過世而感到悲傷。「安息悼念菜鳥」表示,這些訪問者做作又噁心,活該被人噴。GNAA(美國同性戀黑人協會)常常發表一些荒謬的新聞故事,希望懶惰無能的記者前來抄襲,他們的做法經常是:一篇來自GNAA的報道指控有黑人在颶風襲來之時強搶民宅,偷竊主流媒體版面曾多次報道過的寵物。這群菜鳥一致認為,現實中的引戰天王非美國喜劇演員斯蒂芬·科爾伯特與英國喜劇作家克裡斯·莫裡斯莫屬,兩人都因善於嘲諷過度膨脹的政治家和名人而名聲大噪。

扎克表示,他的所作所為也是有其價值和目標的——為公眾利益而引戰,揭露社會的虛偽和愚昧。為此他創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信仰體系,整合了以往數年的心血,將其作為一種引戰工具使用,他稱之為「自動說教式時空穿梭實用主義」,融合了荒誕的幽默、物理學知識以及各種源於其他信仰的元素。扎克用這套理論來攻擊其他宗教及政治團體。「這種方法屢試不爽,他們根本不知道眼前說的東西是真是假,也看不出哪裡是笑點,哪裡是真話。」這套戰術確實高超,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這將對現代神學的論爭產生極為重大的影響。(嗯,你們中計了嗎?)

儘管許多網絡菜鳥的身份,只是閒得無聊又想搞點事情的中學生,但也有部分認真的菜鳥屬於廣義上的自由主義者。他們認為,生活在自由社會的前提之一,就是接受任何觀點都可以受到挑戰或譏諷,而對自由言論而言,沒有比「傷不起」的心態更讓人沉悶的了。網絡菜鳥自互聯網誕生之初便存在了,也從側面表明了許多人內心都有探索人性黑暗面的慾望。我訪談過的每個菜鳥都坦言,他們的行為並不奇怪,挑戰未知的極限,是人之本性。

然而這種挑戰極限的哲學觀點也有其弊病,用不好反而會被當成不顧一切霸凌及威脅他人的正當理由。當我問到扎克有時是否會玩得過火時,他點點頭:「有啊,我猜應該有幾個人被我逼得不想再上網了,還有一個都精神崩潰了。」

他會覺得自己有責任嗎?

「當時我沒什麼感覺,我們都清楚自己在幹什麼,雖然現在我沒那麼確定了。」

然而老霍爾本則是堅定不移地表示:「我的攻擊對象可是精心挑選的,他們都活該。」但菜鳥的攻擊目標並不總是有錢有勢的人,更多的反而是像薩拉一樣的弱勢新人,畢竟他們是最容易下手的對象。/b/區的匿名用戶們之所以盯上女主播,是因為她們的照片和相關話題人氣最高,比一般的「/b/區流氓」話題要熱門多了。最後老霍爾本選擇跟/b/區站到了同一陣營:「你會跑到網上發佈自己的照片嗎?那為什麼她要這麼幹?我不是要教她做人,但她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扎克則對薩拉的遭遇表示不安,不過最終還是得出這樣的結論:「她還是不該這麼做,雖然後果對她而言太沉重了。」

對我來說,薩拉的人肉搜索事件是個殘暴的惡行。而這群壞人卻只想用站不住腳的言論為自己的行為洗白:「今晚那個賤貨可是學到了她短暫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課:在網上發佈裸照會是你一輩子的恥辱。」我深信她的確學到了痛苦的一課,但這僅僅是屬於「生活災難」的副作用之一:

匿名用戶:我就是白蓮花本尊。

人肉搜索薩拉沒什麼問題啊。

玩玩而已嘛。

生命之樹的頂端沒有愛(love),只有幸災樂禍(lulz)。

不管這群網友的動機如何,即便是最惡劣的行徑,我們也能從網絡菜鳥身上學到一點東西。引戰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b/區的惡霸到業餘哲學家,從輕微的冒犯行為到非法犯罪,都屬於引戰的範圍。我們對在數字世界得到讚賞的渴望日漸增強,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樂於在網絡上分享個人生活中最為隱秘的一面,且分享對像常為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個人的喜好、想法、下一處目的地,在網絡中分享的個人信息越多,就越容易成為菜鳥的攻擊對象。儘管社交媒體網站的信息管控更為嚴格,引戰行為仍然隨處可見。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引戰便成為了網絡生活的主要特色,從一個小眾群體間電子信息交流過程中無意間誕生的衍生物進化、突變為現如今的主流現象。對於像扎克這樣的高手而言,引戰從一門創意十足的藝術行為墮落為充滿挑釁和霸凌的胡作非為,這種轉變讓人十分沮喪,但他們也並不會因此罷休。無論我們是否欣賞,引戰都是如今網絡世界的一個特色。隨著現代人對網絡生活的依賴,網絡菜鳥的存在,或許有助於我們認清這種行為的危害性,提醒自己多加小心謹慎,順帶把臉皮也練厚點。說不定有一天,還要因此而感謝他們呢。

後記

經過了薩拉事件飽受折磨的四天後,另一位/b/區女主播慘遭人肉,她的所有家人、老闆以及男朋友都收到了附帶信息的照片:你知道你女朋友在網上曬裸照嗎?點擊這裡查看吧——

有人寫道:「新的一天,又來一個殘酷的現實。」

「她還會再回來的。」有人這麼回應。

————————————————————

(1)  引戰:troll這個詞多用於指代釣魚時的一種技巧,將魚餌吊在魚線上垂釣,看有什麼會上鉤。

(2)  鑒於在創站的前兩年,Fark網站的內容只有一幅長著巨大生殖器的松鼠圖片,這個數據在當時十分可觀。

(3)  SomethingAwful的用戶持續利用同樣的招數攻擊了不少其他板塊及論壇,據傳GNAA的前主席也曾以「Weev」的暱稱參與黑客及引戰行動。

(4)  譯者註:/b/tards,諧音為「bastard」

(5)  「黑色傳真」指的是一份滿是黑色的傳真,目的是浪費收件人的傳真機墨水。

(6)  1989年,英國希爾斯堡體育場舉行利物浦隊對陣諾丁漢森林隊的足球比賽時,發生踩踏事件,造成96位利物浦隊球迷死亡。

(7)  形象特點為有著特大的笑容、微微上翹的八字鬍,該肖像已成為各種各樣抗議活動的象徵符號,也是「匿名者」的代表符號。

(8)  舒勒提出的六種因素分別是:分離匿名性(dissociative anonymity,我的網絡行為無法追溯到本人);隱身性(invisibility,沒人知曉我的長相,或分辨我的語氣);非同時性(asynchronicity,我的行為並不會即時發生);自我中心的內射(solipsistic introjection,我看不見其他人,只能猜測他們的身份和意圖);分離想像(dissociative imagination,這不是真實世界,這些網友也並不存在);權力最小化(網絡不存在權威式的人物,我可以為所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