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暗網:日常與瘋狂,只隔著一道深不可測的暗網 > 引言 自由或死亡 >

引言 自由或死亡

我聽說過關於這個網站的一些謠言,但仍然無法相信它確實存在。此刻我看到的是一份暗殺黑名單。我能認出其中一些人的照片,大部分是有名的政客,每個人的照片旁邊都標注著價碼。這個暱稱為Kuwabatake Sanjuro的網站創始人認為,如果可以雇兇殺人而不被捕(我指的是百分百不會落網),絕對會有人去做。這也正是他創辦「暗殺市場」網站的原因之一。在網站首頁,列出了四個簡單的操作指示:

在名單上新增姓名在姓名旁邊標明下注金額預測此人死亡時間準確預測可贏得全部賭金

谷歌瀏覽器是搜索不到「暗殺市場」的,它隱身在加密的互聯網空間中,直到最近,才能通過一個叫「洋蔥路由器」或「Tor」的瀏覽器進入網站。Tor以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項目起家,目前以非營利組織的模式運營,部分資金來源於美國政府及各個民權組織,全世界數百萬網民們得以借由它匿名且安心地上網瀏覽(1) 。簡單來說,Tor依靠對計算機操作多次加密,通過多個網絡節點(即「洋蔥路由器」)選擇路徑,來隱藏計算機操作的來源、目的地和內容。Tor的用戶是無法被追蹤的,使用Tor隱匿服務的這些網站、論壇、博客也無法追蹤,它們使用的是同樣的流量加密系統來隱藏定位。

也許「暗殺市場」在網絡中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裡被「供奉」著,但如果你知道竅門,找到它也並非難事。只需一個簡單(而且免費)的軟件包就行了。之後進行註冊,按要求點擊下一步,然後等著就行了。要想知道有多少人在參與這個網站的活動,幾乎不太可能,但在撰寫此書的時候,如果我能準確預測前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主席本·伯南克的死亡日期,大約能拿到五萬六千美金的賭金。

看上去,這種賭注好像沒什麼意義。因為你很難猜到某個特定人物的死亡日期,所以「暗殺市場」發佈了第五條指示:

預言成真,全在個人。

暗網

人們能在網上做些什麼呢?「暗殺市場」就是個極端的例子。在眾所周知的「谷歌、微軟郵箱、亞馬遜」的世界之外,潛伏著互聯網的另一面——暗網。

對一部分人來說,暗網就是Tor隱藏服務搭建的加密網絡世界,無法追蹤用戶的行跡,用戶的身份也無法識別。對其他人來說,暗網就是傳統搜索引擎搜索不到的網站,包括:密碼受保護的網頁,不鏈接外部的網站,只對「內部人」開放的隱藏內容,有時也被稱作「深層網絡」。暗網,也泛指各類驚悚詭異、讓人不適和極具爭議的網絡暗角,是想像中的罪犯和各式各樣的霸凌者的領地。

但對我而言,暗網不僅僅是上文提到的「特殊領域」:它是一個與我們日常所接觸的網絡若即若離的地下世界,一個完全自由和匿名的世界。在這裡,用戶可以隨心所欲,暢所欲言,不受監管,不受社會規範的制約。暗網之所以「陰暗」,是因為一般人很少看到它,它十分隱蔽,秘密而又隱晦。這並不是一本揭露Tor的書籍,相反,大部分章節介紹的是你所瞭解的網絡:社交媒體網站、常規網頁、論壇、聊天室,等等。但這本書著重介紹了一種在暗處恣意蔓延的文化與社區,對於局外人來說,這種社群文化十分黑暗且暗藏危機。本書研究這些群體並不是因為他們的網絡行為具有代表性,而是因為他們是常常被誤解又極少被瞭解的一群人。

暗網從來不缺熱點話題,這些內容包含了年輕人上傳的自製低成本色情片、網絡霸凌、陌生人之間的罵戰、「艷照門」、激進政客們的政治宣傳、違禁物品(比如毒品)、機密文件等,只要輕輕一點,就能送上頭版頭條,這類事情幾乎每天都在發生。但總體來說,暗網仍然是一個未被探索且鮮有人理解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也幾乎沒人冒過這個險,深入網絡世界的幽深之處,細緻地摸索每個網站的邊邊角角。

2007年,我開始研究激進的社會和政治活動,花了兩年半的時間研究歐洲和北美的伊斯蘭極端分子,試圖建立起一個鬆散零落的現實世界的網絡,連接起這些認同基地組織極端分子意識形態的年輕人。就在2010年這份工作將要畫上句號的時候,世界似乎變得不太一樣了。我眼前出現的每一種新興的社會現象或政治現象,陰謀論者、右翼分子也好,毒品文化也好,它們都逐漸駐紮在網絡上,且活躍度日益上升。我經常會針對同一個對像訪問兩次,一次線上對話,一次線下面對面的交談,然而我卻好像是在跟兩個不同的人對話。我在探索由不同規則、不同的行為方式、不同的主人公所組成的兩個平行世界。每次當我認為自己觸碰到某種網絡文化的邊緣時,就會發現另外一個與之緊密相連而又未被發現的秘密領域。有的網站需要掌握一些技術知識才能進入,有的網站則毫無門檻,人人可用。儘管這些網站對許多人的生活和身份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但它們大多數是「隱形」的:一般人既查不到又看不著。因此我決定主動出擊,去尋找這些隱蔽在網絡世界的空間。

在這段搜尋的征程中,不管是在線上的網絡世界還是線下的現實生活,我都找到了許多新的發現。我曾在一個臭名昭著的網絡引戰群組裡當群主;費時數周臥底在一個專門討論自殘、絕食和自殺的論壇裡;在Tor隱匿服務建造的迷宮世界裡探尋毒品、研究兒童色情圖片網絡;還在知名社交網站上目睹新納粹分子和反法西斯主義者之間的罵戰;註冊成為最新的色情頻道會員,分析最近的自製色情錄像的潮流是什麼。我拜訪過巴塞羅那的一處閒置空房,那裡是支持無政府主義的比特幣碼農們的秘密基地;去過工人階層聚集的俱樂部,與極端民族主義者們交談;還參觀過三個女孩髒亂不堪的臥室,觀察她們如何在鏡頭前毫不隱晦地表演色情挑逗的動作,然後從成千上萬名觀看者那裡收取小筆的打賞金。在探索和比較這些反差極大的世界時,我也想回答一個十分困難的問題:「匿名」和「連接」這兩個特性是否放飛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呢?如果真是這樣,它又是如何操控的呢?

《暗網》這本書的目的不在於評判網絡是否是雙刃劍。「匿名」的特性一方面讓「暗殺市場」在網絡世界留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使得檢舉人和人權主義者們得以存活。就我觀察而言,網絡中任何一種具有破壞性的亞文化都存在相對應的積極正面、有建設性的亞文化。

由於網絡已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人們存有的對匿名、隱私、自由和審查制的概念也面臨著挑戰,同時它還拋出了尚未解決的新問題:人們是否有權在網絡上實行完全匿名制?我們的「網絡身份」與「真實身份」有差異嗎?這些問題又說明什麼呢?當我們坐在電腦屏幕前,會傾向於表現出特定的樣子嗎?在鼠標一鍵點擊即可表達的世界裡,言論自由的界限又在哪裡呢?

網絡在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引發了諸多爭議和討論,而上述問題尤為集中。隨著人們的網絡生活日益豐富,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也漸漸凸顯。我不會在書中提出任何簡單的建議或主張,我也不認為存在什麼簡單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內容並不激進,相反,它會用更溫和的方式,向讀者呈現這些問題是如何滋生於社會邊緣的。至於它所代表的意義,就交給讀者自行判斷吧。

連接

眾所周知,網絡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晚期,前身是由美軍的研發機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出資運營的一項小型科研計劃。美國國防部希望建立阿帕網(ARPA)來連接多台計算機,讓美國頂尖學者們得以共享數據集以及珍貴的計算機空間。1969年,在加利福尼亞州首次實現兩台計算機之間的網絡連接,但是網絡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

1973年7月,倫敦大學學院計算機科學系一位年輕的教授彼得·柯爾斯坦,通過大西洋海底的電纜從英國連接上了阿帕網,這一舉動使得柯爾斯坦成為英國第一個連上網絡的人。「我完全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其他人也不知道!」柯爾斯坦告訴我,「我們這些科學家和學者,只想試著建立和維護一個可以簡易並快速分享數據的系統。」阿帕網,以及它後來的形式——互聯網,都是基於提高學者共同工作效率的原則而建立的:一個開放、分散、便於使用且免審查制的網絡。這些原則定義了互聯網的內涵:一個不限用戶數量、信息和想法的無極限的世界。

1978年,電子佈告欄系統(BBS)誕生,隨之而來的是新聞網絡系統(Usenet)於1979年至1980年間問世,由此網絡生活進入了新的時代。不同於已退出歷史舞台的阿帕網,Usenet和BBS是聊天室和論壇的先驅,只需一個調製解調器和一台家用電腦就能進入。儘管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它們又小,網速又慢,看著十分落伍,然而在當時,這些設備卻吸引了成千上萬對虛擬新世界感到好奇的人們。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互聯網的身份由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電腦愛好者和學者經常光顧的小眾地下聚集地,變身為數百萬熱情高漲的網絡新人類可以進入的熱門場所(2) 。

根據英國開放大學公眾科技認知的教授約翰·諾頓的看法,這時的網絡空間不僅僅是簡單的計算機所組成的網絡。用戶視之為一種擁有獨特文化、獨特身份和特定規則的「新型空間」。數百萬普通人造訪網絡世界,讓人恐慌又好奇,這種新形式的交流方式會對人們產生何種影響。許多科技樂觀主義者,例如高呼網絡革命的《連線》雜誌和網絡雜誌《Mondo 2000》,認為網絡空間預示著學習與溝通的新紀元,甚至可以超越國界。針對這個觀點最有名的著作,來自美國散文家及網絡自由主義論者約翰·佩裡·巴洛在1996年發表的《網絡空間獨立宣言》,他提到:「現實世界中對財產、言論、身份、社會活動及環境的法律定義,皆不適用於網絡世界……網絡中的個人身份沒有實體,因此,與現實世界的公民不同,我們不以任何人身脅迫的方式制定社會秩序。」巴洛認為,網絡表面上的無審查制和匿名性會推動建立一個更加自由和開放的社會,因為人們會拋棄現實世界固有身份的限制,在網絡中創造出一個全新的自我。(《紐約客》的觀點則更為直接明瞭:在網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當時頂尖的心理學家,針對網絡生活如何讓人們維繫個人身份的不同側面,展開了謹慎而又積極的方向探索,例如謝裡·特爾克在1995年發表的頗具影響力的關於網絡身份的研究《螢幕生活》。

然而也有人擔心,如果「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那會發生什麼。父母憂心他們的孩子會染上「網絡綜合征」。就在特爾克的研究發表之後不久,另外一位心理學家約翰·舒勒便開始進行早期聊天室的用戶行為研究。他發現,聊天室裡的人們在網上比現實生活中更為強勢激進而且更易怒。他解釋說,這是因為在電腦屏幕的庇護下,人們感覺網絡世界裡不存在什麼社會約束和責任規範。無論匿名性「真實地存在」還是「人們以為地存在」,都能促使用戶探索自己的身份。但同時,它也可能導致用戶不計後果地任意妄為(在2001年,舒勒將這種行為稱為「網絡去抑制效應」)。情況確實如此,從一開始,許多BBS和Usenet訂閱用戶就視網絡空間為集合了各式各樣行為的領域,不管是離奇的、有創意的行為,抑或是讓人不爽的、非法的行為。在Usenet「可替代」(「Alternative」,之後簡稱為「alt.」)的分類中,任何人都能設立他們想要探討的話題討論組。第一個創立的討論組是食譜論壇「alt.吃貨組」(alt.gourmand),之後,「alt.性愛組」(alt.sex)、「alt.毒品組」(alt.drugs),「alt.搖滾組」(alt.rock-n-roll)相繼成立。「alt.」討論組漸漸出名,立即成為Usenet裡最受歡迎的功能。除了目的性明確、內容較為正式的討論組,例如文學、計算機、科學這些以外,Usenet和BBS裡更多的是以網絡霸凌、黑客以及色情影像為主題的討論組。

不自由,毋寧死

就在眾人開始飄飄然的時候,極端自由主義者吉姆·貝爾首先提出網絡匿名制的倡議,並得出了讓人毛骨悚然的結論。在1992年底,被稱為「解密高手」的加利福尼亞州極端自由主義者們通過發送電子郵件名單的方式,宣揚並探討如何利用網絡空間保障個人自由、隱私和匿名性。作為名單事件的始作俑者之一,貝爾認為,如果公民可以利用網絡發送隱秘的加密信息,並使用無法追蹤的貨幣來進行交易,就可以針對任何商品創造出正常運作的市場。1995年,他在《暗殺政治》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想法,並通過郵件的方式發送給其他同伴,然而,即便是忠心耿耿的自由主義者們,對此也避之不及。

貝爾提出建立這樣一個組織,讓參與者針對某位公眾人物匿名捐贈電子貨幣,獎金池的捐款會累計成一份總獎金,而之後能夠準確預測該公眾人物死亡日期的參與者,就可以獲得這份獎金。用貝爾的話來說,這不算違法犯罪,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賭博。但是,問題在於,如果有足夠多的人對某個特定人物心懷怨念——每個人只需匿名投幾塊錢——獎金池的金額多到一定程度,總會有人躍躍欲試,加入預測的隊伍中來,甚至親自讓預言成真,從而把獎金一鍋端。加密信息和不可追蹤的支付系統這時可以派上用場了。一場群眾策劃且不可追蹤的謀殺行動就此展開。首先,這些蠢蠢欲動的刺客們會以加密形式發送預言,且只有發送者本人知道解開預言信息的數字密碼。若刺殺成功,將密碼發給組織方,組織方可以解鎖他的(準確)預言結果。只要被組織確認預測結果正確,多半是通過新聞報道得知。這份總獎金——由所有參與者捐贈的電子貨幣形式累計而成——就會以加密文件的形式放到網上。當然,只有做出準確預言的人才能製作打開文件的「密鑰」。在參與者們無須知曉互相身份的情況下,組織就可以核實預言是否準確,並把獎金頒發給成功預言的玩家。

貝爾認為,整個過程中最值得稱讚的一點是,互聯網的匿名制保障了各方人士的利益,除了刺客本人(以及刺殺對像)。即便警方得知有誰曾為暗殺行動的獎金池「添磚加瓦」,這些募捐者也可以如實交代,他們並沒有直接要求採取刺殺行動。

另一邊,運營暗殺市場的組織方也無能為力,他們既不知道募捐者是誰、誰做出了預測行為,也不知道是誰打開了含有高額獎金的加密文件。但貝爾覺得,重點不在於逃脫法網的制裁,而是這套機制能夠利用民意的力量向候選代表們施壓,促使他們有良好的政治表現。

民意代表們表現得越差,越容易激怒選民,暗殺獎金池裡的金額也會越來越多,從而誘使潛在的刺客們開始行動(貝爾認為,如果當時存在這樣的暗殺市場,斯大林、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都會遇刺身亡)。理想狀態下,沒有人會遭到暗殺。貝爾希望這類市場的存在,本身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不要輕易參與選戰。他提到:「完全的網絡匿名制、徹底的保密性以及安全性,再加上暗殺集資的過程便捷又安全,政府公務員如果想濫用職權就得捂緊腦袋了。最有可能的是,市長級以上的大人物們在其位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煎熬。」

1995年,貝爾完成他的著作《暗殺政治》時,一切都只是個假設。儘管他深信暗殺市場最終會導致這世上的任何一個政府班子垮台,但事實並非如他所想。20年後的今天,由於比特幣等數字貨幣、Tor這類匿名瀏覽器以及強加密系統的出現,貝爾的預言成真了。2013年夏天,網站「暗殺市場」成立。創始人Sanjuro這樣寫道:「大多數情況下,刺殺行為是錯的……然而在技術迭代的過程中,這是大勢所趨……當有人利用法律威脅你,或是侵犯你的生命、自由、財產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時,現在你可以用一種安全的方式,舒服地躺在客廳裡就能將對方置於死地。」

目前,網站「暗殺市場」至少列有六個人名。儘管有些駭人聽聞,但據我所知,目前還沒有人遇刺身亡。「暗殺市場」的重要性,不在於它能否起到暗殺的作用,而是網站的存在,其本身就已經意義重大了。這種創造性和革新性構成了暗網最典型的特徵:沒有限制,打破束縛,可以不經審查自由發表觀點,對於任何事物的好奇心和慾望都能得到滿足。而這些,正是人性中最危險、迷人且獨特的側面。

————————————————————

(1)  2010年,為表彰Tor在社會運動中向檢舉人、人權活動家提供服務,美國自由軟件基金會授予Tor「社會福利自由軟件獎」(Free Software Foundations\'s Awards for Projects of Social Benefit)。

(2)  1993年9月,著名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美國在線」許可其訂閱用戶進入Usenet,此事件也被網友稱為「永恆九月」,以紀念大批網絡新人登錄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