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鐵在燒:中國人民志願軍鐵原大戰實錄 > 謎底 >

謎底

至於這個怪陣,小心提供的資料不但證明了唐滿洋的說法,還讓我們得知一件令人詫異的事情:蔡長元將軍竟然還有寫日記的習慣。正是他的日記,提供了鐵原之戰中他如此佈防的真實原因。

原來,蔡長元是在當地實際看了地形之後擺下的這個怪陣。當地多為丘陵與平原相間,缺乏建立一條阻擊線的有利地形。而且,以美軍的火力和士氣,即便真的建立一條阻擊線,其命運也不會比前面的防線強多少。一旦敵軍猛攻一點,防線必然被攔腰斬斷,而後方預備隊被迫過早地投入又會造成機動兵力的巨大損失,為敵軍的快速進軍創造條件。

但是,在這片地域,有許多點狀的山丘,可以作為防禦的支撐點。通過和美軍的多次作戰,蔡長元將軍已經充分認識到美軍在火力和機動性方面的絕對優勢。但是,他也發現了當時美軍的致命問題:在陸地戰場上,美軍主力在行軍中絕不肯將自己的側翼和後方暴露給對手,必須將周圍的敵軍陣地清掃乾淨,才會繼續前進。

於是,蔡長元將全師分成了兩百多個單位,分別堅守兩百多個要點,每個點上的兵力火力,都足以使這個要點變成一塊難啃的骨頭。189師在這片袋形陣地上擺開了一個八卦陣。

這是一個看似合理的防禦方式,但只有當時的志願軍能夠打出來,這是因為蔡長元充分瞭解自己的部下。當時的志願軍部隊,確實具備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勇氣。所以,每一個陣地都如同一根插在美軍身後的釘子,使其坐立不安。這一仗打得很慘烈,很多部隊打光了,陣地失守時,不斷有戰士跳崖或與敵軍同歸於盡。彭德懷為之倏然淚下的,就是此時前線的寫照。

馮小剛在《集結號》中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每一個犧牲都是不朽的」,而只有真正瞭解和掌握自己部隊的指揮官,才能讓這種犧牲獲得最大的價值。

陷入了不斷「拔釘子」作戰的美軍,雖然憑借其兵力火力優勢往往能夠從志願軍手中奪取陣地,但卻不可避免地改變了前進的節奏。看到189師的戰術奏效,63軍的另外兩個師也開始效仿,在志願軍官兵頑強的阻擊下,美軍的進攻車輪終於慢慢地停了下來。

志願軍的目的達到了。然而,僅僅靠這樣一個招數,並不能抵消美軍的優勢。蔡長元將軍的日記中,披露了一個驚人的思路:他認為,如果固定地防守在某一個陣地上,以美軍的火力水平,如果沒有充分的預備隊,幾乎無法避免被其突破。但美軍不善於對付運動中的目標,假如防禦一方總是處於運動狀態,美軍的戰鬥力就會被最大地抵消。

蔡長元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防禦中189師各部的陣地並非一成不變,師指揮所不停地調整陣地,並重新建立部隊建制,團縮編為營,營縮編成連,連縮編成排,排縮編成班…把幾個班合併成一個班,幾個戰士合併成一個班,直到機關人員也補充到連隊。這樣的調整保障了每個陣地的戰鬥力始終旺盛,而美軍很難根據前一天的情報決定今天的作戰部署。如此,189師的防禦陣地如同一顆被打碎的牙,美軍想拔牙的話,需要付出比拔一顆整牙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我認識的一名軍事歷史學家,則把蔡長元的「鐵原怪陣」稱為「揮舞的鏈條」,極言其令人難以捉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