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掃地出門:美國城市的貧窮與暴利 > 註釋 >

註釋

1.和帕特裡夏同住的期間,克裡斯特爾不管碰到誰問起都會說她和「媽媽」住一起。由此推測,她給調研員的應該也是這個答覆。即便配備有人情網絡的分析術語,我們現有的分析工具尚且無法把握像克裡斯特爾這類人所處的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參見Nan Lin,Social Capital: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Mario Small,Unanticipated Gains:Origins of Network Inequality in Everyday Lif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Matthew Desmond,「Disposable Ties and the Urban Poor,」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7(2012):1295-335。

2.我沒有親眼目擊這件事的來龍去脈。我在多次訪問克裡斯特爾後重建了當時的情形。當這些「陌生人」之間脆弱但又熱烈的關係以破裂告終時——或者正如他們常常表現的那樣,以拳腳相向告終——會在旁觀者和街坊間生出嫌隙,會侵蝕社區和整個人際網絡的穩定。被當成是朋友的人「用後即棄」,會讓人失去對他者的信任。依靠「一次性」的人際關係,既是社會不穩定的「惡果」,也是社會不穩定的「成因」。

克莉斯特爾的親戚和養父母家的姐妹都與她年紀相仿。所以他們不大可能收留她或資助她。那些平輩親戚能做的,就是幹架的時候出來挺她。

3.關於兒童保護服務局在窮困黑人家庭的生活中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參見Christopher Wildeman and Natalia Emanuel,「Cumulative Risks of Foster Care Placement by Age 18 for U.S.Children,2000-2011,」PLOS ONE 9(2014):1-7;Dorothy Roberts,Shattered Bonds:The Color of Child Welfare(New York:Basic Books,2002)。

4.2010年,《紐約時報》的報道指出,每五十名美國人,就有一人住在全家單憑食物券過活的家庭中。參見Jason DeParle,「Living on Nothing but Food Stamps,」New York Times,January 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