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解放戰爭(下)(1948.10—1950.5) > 第十二章 淮海戰役:喊殺之聲不絕於耳 >

第十二章 淮海戰役:喊殺之聲不絕於耳

祝總統赴美休養一路平安

孔夫子有言在先:“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兩千多年後,一個秋涼時節,雕樑畫棟的孔府成為軍事大本營。

華東野戰軍前委駐紮在孔府,前委擴大會在孔林裡召開。四周枝葉繁盛的松柏樹齡都在百年以上,刻有歷代文字的巨大石碑已被歲月剝蝕得斑斑駁駁。一群剛剛打完一場城市攻堅戰的將領們,置身在瀰漫著松脂氣的幽深之處,激烈地討論著下一步的作戰方向。

解放戰爭中淮海戰役的戰場,並不在通常意義上的華中淮海地區。這場規模巨大的戰役戰場縱橫千里:東自黃海邊,西至河南商丘,北自山東臨城,南至淮河北岸。這是一片介於黃河與長江之間、以徐州為中心的廣闊地域,北上越過隴海路可直通平津,南下越過長江可直達京滬,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運河和淮河兩條水路交錯其間,是歷史上兵家必爭的中原戰略要地。

就淮海戰役的演變進程而言,軍史界素有“小淮海”與“大淮海”之稱。

濟南戰役後,華東地區的戰場態勢已發生變化。國民黨軍徐州“剿總”自一九四八年九月開始收縮兵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的三個兵團集結在徐州以東、以西地區,蘇北海州一線兵力部署相對薄弱。華東野戰軍攻擊濟南時,預計國民黨軍將自徐州方向大規模增援,但是國民黨軍的增援行動沒有實施,華東野戰軍兵力雄厚的打援兵團沒能接敵。濟南失守後,國民黨軍失去了徐州北面的屏障,因此,在長江以北的中原戰場上,國共軍事力量形成近距離對壘:華東和中原兩大野戰軍總兵力達六十萬以上,而國民黨軍七個機動兵團、九個綏靖區司令部的正規軍和地方部隊總兵力也將近百萬——兵力龐大的兩軍對峙於一個相對狹窄的空間裡,雙方都企圖迅速判明對方的意圖並作出決策:華東野戰軍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擴大戰果,而國民黨軍必須應對徐州軍事集團北面門戶洞開的局勢。

濟南戰役還正進行的時候,粟裕考慮華東野戰軍打下濟南後有兩個作戰方向:一是在徐州以西尋找戰機。在這個方向上作戰,還可以與劉鄧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協同,但戰場被夾在國民黨軍華中與徐州兩大軍事集團之間,迴旋的餘地不大,兵力上也處於劣勢。二是南下出兵徐蚌線,攻佔淮陰和淮安,這樣不但會使徐州一帶的國民黨軍退守長江,還可以將山東和蘇北戰場連接在一起。

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在給中央軍委的電報中首次提出“淮海戰役”一詞:

軍委,並華東局,中原局:

(一)至此刻為止,攻濟戰鬥已突入內城六個團,目前敵極混亂,決乘此時機於白晝繼續攻殲該敵。如內城之敵解決,則固守城南郊千佛山、馬鞍山之敵亦易解決〔齊魯大學之敵昨已投降〕。估計攻濟戰鬥日內即可完全結束,但援敵邱(邱清泉)兵團直至今晨才開始自商丘以北分向曹縣、成武間地區北進,而黃(黃百韜)兵團則尚未完全集結。以現有材料估計,該兵團之六十四師亦到達碭山地區。李(李彌)兵團則尚在固鎮及其以東地區。似此,如援敵知濟南已被我完全攻佔,則停止北援而轉為加強戒備,以防我主力南進之可能性,戒備似較繼續北援之可能為大。如敵仍繼續北援,我們當按既定之方針殲滅援敵。如敵停止北援,則我們下步行動,擬作如下建議。

1、為更好地改善中原戰局,暴露津浦線,並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線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於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於爾後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佔兩淮,並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於宿遷至運河(今江蘇邳縣)車站沿線兩岸,以殲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揚州北援,則我於兩淮作戰結束前後,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佔海州、連雲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後全軍轉入休整。

2、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佔海州、新浦、連雲港等地為目的,並以主力控制於新安鎮(今江蘇新沂)、運河車站南北及嶧(嶧縣)棗(棗莊)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此案對部隊休整〔只有攻城部隊須稍事休整,至昨黃昏為止,攻城部隊之六個縱隊僅傷亡八千餘人,昨晚及今晨傷亡尚不在內,依此傷亡並不算大〕更便利,但會增加今後攻佔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3、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攻克〔後〕,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4、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作戰之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後加於敵人之精神壓力。

……

敬(二十四日)七時

中央軍委致電中原野戰軍徵求意見。

第二天,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副司令員陳毅、參謀長李達回電:“濟南攻克後,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並吸打援敵為最好。”

二十五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

饒(饒漱石)粟(粟裕),告許(許世友)譚(譚震林)王(王建安),劉(劉伯承)陳(陳毅)李(李達):

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目前不需要大休整,待淮海戰役後再進行一次休整。淮海戰役可於十月十號左右開始行動。你們應利用目前半月時間,使攻濟部隊獲得短時休息,然後留一個縱隊位於魯西南起牽制作用,吳化文亦應移至魯西南,其餘全部南下,準備進行幾個作戰:(一)估計不久邱兵團將退回商碭地區,黃兵團將回至新安鎮、運河車站地區,你們第一個作戰應以殲滅黃兵團於新安、運河之線為目標。(二)殲滅兩淮高寶(淮陰、淮安、高郵、寶應)地區之敵,為第二個作戰。(三)殲滅海州、連雲港、灌雲地區之敵,為第三個作戰。進行這三個作戰是一個大戰役,打得好,你們可以殲敵十幾個旅,可以打通山東與蘇北的聯繫,可以迫使敵人分散一部兵力去保衛長江,而利於你們下一步徐州、浦口線上之作戰。因此,你們應在酉(十月)灰(十日)以前做好有關這一戰役的充分的準備工作,要開一次像上月曲阜會議(華東野戰軍制定濟南戰役計劃的會議)那樣的幹部會,統一作戰意志,調整內部關係。

軍委

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華東野戰軍召開前委擴大會議,討論淮海戰役的作戰方案。

二十八日,毛澤東再次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致華東野戰軍,強調“淮海戰役第一個作戰並且最主要的作戰是鉗制邱李兩兵團殲滅黃兵團”。那時,黃百韜的第七兵團已沿隴海路西進至蘇北的新安鎮,毛澤東特別提醒,新安鎮距離徐州很近,一旦黃百韜遭遇攻擊,位於徐州附近的李彌的第十三兵團和邱清泉的第二兵團增援便利,因此這一戰役會比濟南戰役規模更大,需要一個月或一個半月的時間。十幾天後,毛澤東就淮海戰役作戰方針再次致電華東野戰軍,確定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黃百韜兵團”。要求華東野戰軍“以兩個縱隊擔任殲滅敵一個師的辦法,共以六個至七個縱隊”,分割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三個師。同時還要以“五個至六個縱隊,擔任阻援和打援”,“使邱清泉、李彌兩兵團不敢以全力東援”。

至此,華東野戰軍和中央軍委共同達成的淮海戰役作戰計劃,依舊屬於“小淮海”的範疇。所謂“小淮海”,主要指戰役規模而言——儘管毛澤東起草的電報在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時,標題定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但是,共產黨決策層當時預想的作戰核心是:殲滅黃百韜兵團,將控制範圍伸展到蘇北和蘇中去,迫使駐防在徐州附近的國民黨軍主力回撤長江,至少是回撤一部分兵力,使收縮緊密的徐州軍事集團開始疏鬆,從而乘勢佔領魯南和蘇北地區的一系列重要城鎮。毛澤東希望華東野戰軍在十一、十二月完成上述作戰之後,一九四九年一月開始休整,三月主力西進配合中原野戰軍“將敵打至江邊各點固守”,然後秋季“主力可以舉行渡江作戰”。

此時,毛澤東和粟裕都無法預料,一旦戰役發動將演變為何等規模,更沒有預料到此戰最終能將國民黨軍徐州軍事集團全部吃掉。

十月十三日,為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中央軍委命令中原野戰軍向隴海線上的鄭州發起攻擊。

鄭州之戰是淮海戰役正式發動前一次重要的戰役。

鄭州之戰不僅結局出乎預料,更重要的是,此次作戰推動了“小淮海”向“大淮海”的轉變。

鄭州扼守平漢、隴海兩條鐵路的交會處,是國民黨軍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鎮。華東野戰軍攻克濟南後,為加強徐州地區的防禦以屏障南京,國民黨軍將駐守鄭州的第十六兵團全部東調,其防區由駐守新鄉的第十二綏靖區第四十軍接替。於是,在鄭州以南的戰場上,國民黨軍僅剩三個兵團。其中,黃維的第十二兵團位於河南確山,擔負隨時準備增援徐州的任務;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團位於湖北沙市,張淦的第三兵團位於湖北與河南交界處的棗陽、隨縣,擔負阻止共產黨軍隊南下渡江的任務。

中原野戰軍決定:由劉伯承、李達指揮第二、第六縱隊和中原軍區部隊,繼續在豫西牽制黃維和張淦兩兵團;由陳毅、鄧小平指揮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縱隊,在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的配合下,對鄭州發動攻擊。其作戰部署是:第一、第三縱隊組成東兵團,第四、第九縱隊組成西兵團,兩面夾擊;豫皖蘇軍區部隊插到黃河鐵橋以南,阻止鄭州國民黨守軍北撤;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和豫北地方部隊牽制新鄉地區的國民黨軍,使其不能南下增援。

二十一日夜,中原野戰軍各部隊包圍了鄭州。

本來作戰目標是牽制鄭州附近的國民黨軍主力,令其不能東援將被華東野戰軍圍殲的黃百韜兵團。

但是,仗還沒打就出現了意外。

這是中原野戰軍第一次攻擊大城市,二十二日凌晨,準備打一場艱苦攻堅戰的官兵進入攻擊位置的時候,突然有報告說,鄭州國民黨守軍已經棄城逃跑——從軍事常理上講,對鄭州這樣的重要戰略樞紐的有效防禦,至少需要二十個團以上的兵力,但是,此刻擔任鄭州防禦任務的國民黨軍只有分屬於不同軍的兩個師。這種如同棄之不顧的部署令人無法理解,唯一的解釋是:此時國民黨軍的兵力已到捉襟見肘的程度。

駐防鄭州的第四十軍一六師原駐紮在新鄉,孫元良的第十六兵團東調後他們奉命接防,官兵們打心眼裡不願意在這裡白白送死。而原來駐守在城內的第九十九軍二六八師早已軍心渙散,因為第九十九軍的主力此時也已東調蚌埠,官兵們說,既然老頭子都不要鄭州了,那還守它幹什麼?

鄭州守軍一路北逃,企圖向新鄉守軍靠攏。

如此重要的城市,沒打就佔領了,這令攻城部隊頗感意外。

在九縱司令員秦基偉的攻城部署中,有一支被他稱為“北支隊”的部隊,由豫西四分區司令員張顯揚和二十七旅副旅長唐萬成指揮,這支部隊不參加攻城,而被部署在鄭州西北二十公里處的薛崗、蘇家屯、雙橋和杜莊一線,任務是堵截鄭州守軍北逃和防禦新鄉守軍南援——這一部署證明秦基偉確有先見之明。

鄭州守軍的棄城而逃,使原來預想的城市攻堅戰瞬間變成了野外追擊戰。

二十二日清晨七時,鄭州守軍逃到薛崗一帶,被二十七旅七十九團堵住。阻擊陣地上的七十九團官兵即緊張又興奮:公路上擠滿了黑壓壓的國民黨軍,步兵和一眼望不到邊的輜重車輛混在一起,從陣勢上看如同鄭州守軍大搬家。但是,當敵人迅速開設炮兵陣地,炮彈大雨一樣傾瀉下來時,七十九團的艱苦時刻到了。為了打開北逃的通道,國民黨軍集中火力和兵力於一點,很快就將七十九團二營的陣地打成一片火海。敵人連續發起衝鋒,被打下去後,又重新衝上來,二營陣地上開始了充斥著吶喊聲和呻吟聲的肉搏戰。這時候,從古滎鎮出動接應鄭州守軍的國民黨軍一六師三一八團已經接近戰場,其前鋒到達七十九團陣地背後的雙橋附近,並準備從那裡向南發起攻擊。在雙橋陣地阻擊的是四分區基幹團的三營。南北兩路國民黨軍用明語喊叫對方,急切地催促對方向自己靠攏。中午時分,依舊沒能突破的鄭州守軍意識到了處境的危險。二六八師組織起敢死隊,敢死隊員三百多人為一組,一手揮舞大刀,一手提著集束手榴彈,在強大的火力掩護下發起集團衝鋒。當敢死隊衝上二營阻擊陣地的時候,營長王鳳書和教導員郭純夫率領五連迂迴到敵人的側後,官兵們突然向敵人的衝擊陣形攔腰殺進去,二十七旅副旅長唐萬成率領正面部隊趁勢出擊,位於陣地西側的獨立團也發動反擊,最終把二六八師的攻擊浪潮壓了下去。

此時,鄭州守軍已經全部走出鄭州城,隊伍的前鋒在薛崗被阻,指揮中心還在老鴉陳寨,後衛部隊過了距鄭州六公里的十二里屯——國民黨軍暴露在鄭州以北的曠野中,已無回撤的任何可能。

秦基偉認為,凡是突圍逃跑的隊伍,總是兩頭強中間弱,於是命令二十六旅突擊逃敵的腰部老鴉陳寨,攻擊時間定在下午十五時。

下午,沒等二十六旅發起攻擊,第九十九軍參謀長佘輝庭親自指揮三個團,對七十九團的阻擊陣地發起猛烈衝鋒,企圖在薛崗與蘇家屯兩個村莊之間撕開一道縫隙。在幾十門火炮和機槍的掩護下,三個團的步兵衝進兩村之間的窪地,北面趕來接應的國民黨軍也開始向這個窪地靠攏,南北兩敵之間的距離僅剩一千五百多米。七十九團官兵在密集的兩面炮火中,利用每一道土坎和每一道斷牆頑強抵抗。秦基偉給團長任應和政治委員田耕打電話:“堅決頂住,鄭州之役全勝,此是關鍵一著。”十五時,二十六旅對老鴉陳寨的攻擊戰打響。炮火把寨牆轟開後,各團從四面突入寨內,國民黨軍擁擠著四處逃散,老鴉陳寨旁邊的公路上車炮擁塞,人馬踐踏。從北面增援的國民黨軍遠遠望見一片潰敗的景象,竟急忙收縮兵力開始回撤。鄭州守軍北逃不成,就往東朝開封方向跑,但是七十六團早已在那個方向等著他們呢,混亂的隊伍剛一出現,立即受到迫擊炮和重機槍的攔截射擊。驚慌失措的鄭州守軍只好又往回跑,最後全部擁擠在方圓不足兩公里的野地裡。

鄭州之戰最後的戰果是:殲敵一萬一千餘人,除第四十軍軍長李振清負傷逃跑之外,第四十軍少將參謀長尹繼英、一六師少將師長趙天興被擊斃,第九十九軍少將參謀長佘輝庭、二六八師少將高參李福五等被俘。

本來是配合華東野戰軍的牽制作戰,由於國民黨軍出人預料地將鄭州放棄,毛澤東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小淮海)結束後再西進作戰的任務,已經提前完成。這就使得戰場態勢呈現出新的格局,即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已處於從東西兩面夾擊徐州的作戰態勢上。

中原野戰軍佔領鄭州的當天,毛澤東致電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建議中原野戰軍“迅即全軍東進”:

劉峙認為我華野有出蘇北企圖,停止邱(邱清泉)、孫(孫元良)向魯西南行動,以李(李彌)兵團之第九軍加入東面防堵,以邱兵團由商丘向碭山收縮。白崇禧則為對付我二、六、十縱,以黃(黃維)張(張淦)兩兵團向桐柏方面進攻,陳鄧攻鄭作戰完全不受南面威脅。因此,為了保障我華野全軍在淮海戰役中完全勝利,請你們準備著,在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後,迅即全軍東進,相機攻佔開封。或者不打開封,直出徐蚌線。不但鉗制孫元良、劉汝明,並且鉗制邱李兩兵團各一部……

同一天,毛澤東再次致電陳毅、鄧小平、粟裕等人:

目前極好的形勢是白(白崇禧)部黃(黃維)張(張淦)兩兵團被我二、六、十縱吸引到桐柏山區,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回頭進到黃泛區,威脅東北面我軍之行動,有利於我陳鄧在攻鄭勝利後,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東行動,協同三(第三縱隊)廣(兩廣縱隊)兩縱,不但牽制孫(孫元良)、劉(劉汝明)全部,而且可能牽制邱、李一部。具體行動在攻鄭後決定,我們預計是以一部留鄭州、淮陽之線,以主力於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縣(蚌埠),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於孤立地位……

這是毛澤東根據戰場態勢變化作出的一個重要的設想,即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共同進入徐州戰場。其中,建議中原野戰軍對宿縣、蚌埠發起攻擊,已經明顯帶有合圍劉峙集團進而展開決戰的意圖。

宿縣,徐州以南津浦鐵路線上的重鎮。

蚌埠,宿縣以南津浦鐵路線上的重鎮。

一旦佔領宿縣與蚌埠,就等於截斷了徐州戰場上國民黨軍南撤的退路。

出乎陳毅、鄧小平的預料,鄭州丟失後,國民黨軍隨即放棄了開封,全部兵力東撤蚌埠以拱衛徐州,致使中原野戰軍未費一槍一彈重新佔領開封。

開封被佔的那天,即十月二十四日,陳毅、鄧小平向中央軍委提出了中原野戰軍東進作戰的三個方案:一、向東殲擊集結在蒙城附近的孫元良兵團;二、向東直接出擊徐蚌線,攻佔宿縣、蚌埠;三,東進至河南商丘地區,待黃維兵團東進時尋機殲敵。

第二天,中央軍委復電,認為中原野戰軍“應從現地取捷徑”南下蒙城集中,因為位於皖北的“蒙城是機動地帶,可東、可西、可南、可北”。然後,再從蒙城“直取蚌埠,並準備渡淮南進”,“控制淮河以南、長江以北、淮南鐵路以東、運河以西的廣大地區”。如此一來,徐州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必定要“分兵南壓”,或者是位於華中的白崇禧集團要“調兵向東”,華東野戰軍就可以集中兵力“殲滅劉峙系統五十五個師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十八個師左右,取得大勝”。

陳毅、鄧小平回電,認為挺進淮南不妥,因為地域狹小,缺糧缺水,大兵團難以機動,因此主張部隊集結在河南與安徽交界處的永城、亳州、渦陽中間地區,這樣“無論出宿蚌線或打孫元良均更方便”。而目前還是“以力求殲擊孫元良為第一要著,如不好打,則向宿蚌線進攻”。就在這時,中原野戰軍第六縱隊準備攻擊湖北與河南交界處的老河口地區,駐守在那裡的國民黨軍是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團第二十軍,白崇禧急忙命令黃維西出增援,這就使得黃維兵團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掉頭向東。同時,孫元良兵團的兩個軍已從蒙城北進至永城,而劉汝明的部隊也有放棄商丘東移的跡象。根據國民黨軍的行動變化,陳毅、鄧小平再次致電中央軍委,提出改變原擬的作戰方案,新方案的要義是:中原野戰軍全部進入徐蚌戰場,負責牽制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兵團,如能達成殲敵目的,可直接東進攻擊徐州,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