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解放戰爭(下)(1948.10—1950.5) > 第十一章 遼沈戰役:死亡的開端 >

第十一章 遼沈戰役:死亡的開端

短暫的沉寂

即使站在今天的角度看,當東北野戰軍主力南下包圍錦州的時候,國民黨軍從瀋陽出動增援錦州的攻擊路線,確實令人匪夷所思。整整五個軍的浩蕩人馬,不是沿著鐵路和公路直接向南,取最近的路線奔赴錦州,而是從瀋陽向西朝著新立屯方向,乃至向北朝著與錦州相反的彰武方向出動了——這一古怪的選擇,無論如何看不出其中有任何戰略上的玄機,如果不是蔣介石在無奈之中對他的東北將領們作出了某種退讓,還能有什麼更合理的解釋呢?

按照蔣介石的意圖,廖耀湘兵團應沿北寧線向南,迅速抵達錦州,與塔山方向的增援部隊形成對林彪的南北夾擊。但是,衛立煌和廖耀湘都不願意執行這一命令。爭論甚久之後,廖耀湘提出向西繞道新立屯增援的方案。廖耀湘的真實意圖與衛立煌十分接近:即使瀋陽出兵增援,也要等到塔山方向的部隊與錦州的范漢傑部隊會合之後,才能接近錦州。不然,瀋陽守軍主力只要一出瀋陽,“背遼河、新開河與饒陽河三條大水側敵行動”,定會遭到林彪部主力的分割圍殲,最終增援錦州不成,瀋陽的主力也沒了。廖耀湘對蔣介石振振有詞地闡述道:“在錦、葫兩地軍隊未會合進抵大凌河沿線之前,瀋陽西出的部隊,在時間和空間上,不能夠與東進部隊直接協同。錦州共軍居於內線,那他就可能集中全部主力先打破一翼,最大可能是先打破由瀋陽西出的主力。因之,我認為瀋陽主力應先集中於新民、彰武地區,完成一切準備,俟錦、葫兩地軍隊會師之後,再東西對進,以夾擊共產黨軍隊,才是萬全之策。”

包括蔣介石在內,誰都能看出衛立煌和廖耀湘的私心:兩人都不願為錦州的范漢傑損失自己的力量,特別是兵出瀋陽會有巨大危險的時候。貿然出兵,一旦失敗,錦州未救,瀋陽丟失,導致東北戰局失利的巨大責任定會落在自己的腦袋上——廖耀湘堅持西出新立屯的意圖是:如果錦州真的被林彪攻佔,他還可以毫無危險地退回瀋陽。蔣介石已經沒有時間與東北的將領們糾纏從哪條路增援更為合理,他只需要衛立煌和廖耀湘立即向錦州方向出動。他考慮的不僅是將國民黨軍主力從瀋陽撤出的問題,蔣介石決心“與東北的共產黨軍隊進行決戰”——“在撤退東北之前,一定要給東北共產黨軍隊一個大打擊,一定要來一次決戰,否則華北就有問題。”

十月八日,廖耀湘兵團開始集結。

這是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區最豪華的兵團,幾乎囊括了衛立煌的所有主力部隊:新三軍從瀋陽出發,向西北方向的彰武攻擊前進;新六軍跟在新三軍的後面;第四十九軍跟在新六軍的後面;第七十一軍和騎兵第一旅從新民出發,向西南方向的黑山地區接近;新一軍從遼中出發,目標是新立屯——新一軍在抗戰時期是聞名世界的遠征軍,鄭洞國和孫立人都當過這個軍的軍長,現在的軍長是潘裕昆。新一軍自進入東北後,軍作戰部門不斷給官兵放映各種戰鬥電影以強化戰鬥氛圍;後勤部門也將隨軍醫生、護士、教員和廚師集中起來辦了訓練班;政工處長湯道福是個恪盡職守的軍官,為了提高官兵士氣,他專門從瀋陽招募了一批“女政工隊員”,在將有點姿色的介紹給軍主要長官之後,他在瀋陽南昌街五號辦起一個“軍官之家”,“經常邀約各級部隊長由前方來到這裡吃喝嫖賭”。新一軍代理參謀長陳時傑後來這樣描述道:“在廖耀湘帶領著我們出動,特別是我們發現前進的方向,好像不是朝著那個倒霉的錦州的時候,各級部隊長們很樂意回味那些愉快的時光。”

毛澤東對廖耀湘兵團如此興師動眾的增援行動表示出極大的蔑視,他致電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該部署表示極怕我攻錦打援戰法,採取逐步推進、看勢行事的謹慎方針。因此你們不要顧慮該敵難於阻止,大約九個師左右即夠阻止該敵。”

東北野戰軍的阻擊部署是:在彰武以東和東南地區,野戰軍第五、第六(欠十七師)縱隊,節節防禦,誘使廖耀湘兵團繼續向西甚至向北;在新立屯以西,第十縱隊以及配屬該縱隊的第一縱隊三師和獨立第二師阻止廖耀湘兵團向黑山、大虎山前進,使其不能靠近錦州。

林彪謹慎地在這個方向部署了十個師。

九日,五縱在司令員萬毅、政治委員劉興元、副司令員吳瑞林和副政治委員唐凱的率領下,在大雨中急行軍,於清晨時分到達秀水河子、葉茂台、彰武以北地區,工事還沒有修完,新六軍新編二十二師和騎兵部隊以及新三軍五十四師就到了。五縱官兵立即迎戰,十五師在葉茂台、十三師在彰武以北,戰鬥在雙方之間來回拉鋸,黃昏時分,十五師在付出極大的傷亡後,基本控制了葉茂台陣地。廖耀湘顯然對佔領彰武更感興趣,因此,新三軍向彰武地區的攻擊十分猛烈。十三師三十八團一營的阻擊陣地在戰鬥開始兩個小時後失守,一營官兵撤到一個村莊裡利用民房繼續抗擊。三營和二營在危急時刻兩翼夾擊收復了陣地。但是,新六軍一六九師已經迂迴到了三十八團的側後,三十八團奉命撤退,彰武以北的陣地再次被國民黨軍佔領。

晚上,為了誘使廖耀湘繼續北進,林彪命令六縱在秀水河子西北、彰武東北地區集結,同時命令五縱撤到彰武的東南方向佈防,只留下十四師擔任彰武縣城的防禦。

十日清晨,錦州外圍和塔山方向同時開始了激戰,在錦州東北三百公里之外的彰武,廖耀湘兵團也開始了對縣城的攻擊。新一軍五十師和新三軍五十四師在十輛坦克、五架飛機的支援下聯合作戰,五縱十四師各團在彰武外圍陣地頑強阻擊,陣地防禦戰在交戰雙方武器和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殘酷地進行著,突擊與反突擊、迂迴與反迂迴的拉鋸戰持續了八個小時。黃昏時分,五縱與當面的敵人形成對峙。

為了不刺激廖耀湘快速增援錦州,林彪決定把彰武縣城讓給廖耀湘。當晚,十四師撤到新開河的西岸。五縱官兵炸毀了河上唯一的一座水泥橋後,利用河西丘陵地帶的有利地形,在通往錦州的各條公路兩側建起了更堅固的阻擊陣地。同時,按照林彪的命令,六縱在彰武西北地區集結完畢。

放棄彰武帶來的最大損失是:東北野戰軍南下大軍的後勤補給線斷了。毛澤東似乎並不在意這一點,他認為放棄彰武更為有利:“只要不怕切斷補給線,讓敵進佔彰武並非不利。目前數日你們可以不受瀋陽援敵威脅,待錦州打得激烈時,彰武方面之敵回頭援錦,他已失去時間。”雖然對補給線被切斷有思想準備,但是,正在錦州酣戰的東北野戰軍主力急需各種作戰物資,特別是彈藥的消耗量十分驚人。戰後統計,整個遼沈戰役期間,東北野戰軍僅槍彈損耗達六百九十七萬四千發。供應的中斷將對戰局產生嚴重影響。當時,通遼地區是連接哈爾濱至錦州前線的運輸樞紐,從哈爾濱運到前線的物資都要在通遼車站轉運,當彰武被國民黨軍佔領之後,只能另外開闢運輸通道。林彪和羅榮桓要求中共東北局負責後勤的領導“要好好為黨負責”。中共東北局當即指派遼吉省委書記陶鑄、省政府主席閻寶航星夜趕到通遼,協同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政委陳沂,全力打通運輸線。最後決定:由內蒙古的甘旗卡,經庫倫旗,進入遼寧的舊廟直到阜新,開闢出一條三百餘里的通道;再由通遼經內蒙古的餘糧堡、八仙筒、下窪,進入遼寧直到北票,開闢出一條長約六百餘里的通道。成千上萬的百姓趕來幫助解放軍修路,數百里的路途上晝夜塵土飛揚,可供汽車通行的道路奇跡般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了。

國民黨軍佔領彰武後,南京立即播發了“國軍進展神速,擊潰共軍主力,佔領戰略要點彰武,切斷共軍的後方補給線”的消息。廖耀湘認為,西進兵團佔領彰武,他的任務到此為止。此時,他已經知道塔山方向沒有進展,而錦州的外圍已被突破。如果錦州都守不住,還拿什麼對林彪的大軍實施南北夾擊?廖耀湘向衛立煌通報了自己的行動計劃:“兵團主力暫時控制在彰武和新民之間新開河以東地區,以一部分兵力前出到新立屯、黑山地區。”衛立煌立即表示同意——這時候,廖耀湘已經為自己想好了一條後路:萬一錦州失守,瀋陽也守不住的時候,就把部隊經過遼中撤往營口。

十二日,蔣介石派到瀋陽的總統府參軍羅澤闓到達彰武。廖耀湘特意帶著羅澤闓看了在新開河上架設的浮橋,他告訴羅澤闓,這裡的河岸全是流沙,過了河全是丘陵,這些都不利於部隊機械化裝備的行動,“無論進退都是一個大障礙”。之後,廖耀湘再次闡述了將兵團主力置於新開河以東的建議。衛立煌也認為,廖耀湘兵團主力控制在新開河以東是明智之舉,如果渡河前進的話,萬一錦州失守,部隊將會陷入進退維谷的危險境地。但是,羅澤闓認為,這一部署與委員長的命令不符。羅澤闓一回瀋陽就給蔣介石發報。晚上,蔣介石電令廖耀湘:星夜渡過新開河,進佔新立屯,然後向錦州前進,“如再延誤將以軍法從事”。廖耀湘接到電報後心情沉重:“你們一定要這樣做,一定要送掉兵團的主力,那我也不能再負責任,就由你們去吧!”

十四日清晨,廖耀湘下達了全軍渡過新開河的命令:新三軍的十四、五十四師和暫編五十九師渡河後向新立屯開進;新一軍自己架設便橋,由東向西突擊新立屯;新六軍和第四十九軍在新三軍、新一軍的後面跟進,後衛部隊最遲十六日全部渡河;第七十一軍和二七師三旅渡河後向黑山推進;第四十九軍以一個師在彰武擔任側後掩護。

廖耀湘知道,兵團自渡過新開河後,就“再沒有向瀋陽後顧的餘地”,除了一直衝到錦州城下,別無更好的出路。他只希望錦州的范漢傑能夠多守幾天,好讓他的部隊進佔新立屯,然後越過阜新直逼義縣。當然,由此立下巨大的戰功也說不定。此刻,第七十一軍先頭部隊的前鋒到達黑山地區,這裡距離錦州已經不遠了,部隊的順利推進證明這一地區還沒有林彪的主力,大軍衝過黑山應該不是問題——廖耀湘得到的戰報並不準確,第七十一軍距離黑山還有六十里以上,距離錦州更有兩百多里,官兵們正為總是把他們放在前鋒的位置而滿腹牢騷。

第七十一軍是中央軍嫡系部隊,但不是廖耀湘的基本部隊,軍官大多是原軍長陳明仁提拔起來的,大家總覺得跟著陳明仁軍長不會吃虧,跟著廖耀湘就很難說了,因為在國民黨軍中,最高長官往往珍惜自己的基本部隊,危急時刻慣於犧牲非基本部隊。更重要的是,第七十一軍現任軍長向鳳武和他的師長們都與廖耀湘結有宿怨。一九四六年攻打四平的時候,第七十一軍八十七師暫歸當時的新六軍軍長廖耀湘指揮,結果八十七師損失慘重,廖耀湘把責任全部推到師長黃炎身上,導致黃炎被蔣介石“撤職查辦”,時任副軍長的向鳳武也受到“申斥”。現在,不但黃炎重新當上了八十七師師長,而且向鳳武還當上了軍長。可是,第七十一軍又一次歸廖耀湘指揮了,軍官們普遍認為廖耀湘定會把他們當作替罪羊。為了以防萬一,該軍在出發前已經做了善後工作,包括把下級軍官的家眷全部遷入瀋陽,還有一小部分乾脆遷往了關內。

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邊打邊撤,廖耀湘兵團順利地進佔新立屯。

十六日十八時,錦州被東北野戰軍攻佔。

對錦州戰況不甚瞭解的廖耀湘,受到順利進佔新立屯的鼓舞,立即下令十七日繼續向阜新推進——“當時我心裡已經決定,不管十六日第七十一軍是否能佔領黑山,兵團主力十七日立即向阜新躍進,黑山交第七十一軍繼續攻擊。”

十七日拂曉,廖耀湘接到暫編六十二師師長劉梓皋從塔山發來的電報,電報說:“錦州已被共軍佔領。”廖耀湘立即給瀋陽的衛立煌打電話,要求“一切馬上須重新考慮”!衛立煌也說:“很嚴重!應該好好考慮!”

在此之前,由於錦州的范漢傑是否能守得住,塔山方向的侯鏡如兵團是否能夠突破阻擊到達錦州與范漢傑會合,一切都是未知數,因此廖耀湘並沒有更長遠的憂慮,唯一要想的是自己別推進得太快,至少要等候鏡如與范漢傑會合之後再說。現在,前面的錦州突然沒有了,身後的瀋陽也有了相當的距離,廖耀湘在這個瞬間感到了不知所措。

十月十五日下午,蔣介石又一次飛抵瀋陽。無法得知他的座機是否飛越了錦州上空,他是否最後一次俯瞰了那座城市——那個時刻,錦州城內正在進行激烈的巷戰,范漢傑已經逃往城外的曠野中。

接著,在蔣介石的要求下,杜聿明也到達瀋陽。

杜聿明發現蔣介石的思路已不甚清晰。蔣介石說,他已經給錦州的范漢傑和長春的鄭洞國都空投了信件,讓他們能守就守,不能守就趕快突圍。特別是長春的鄭洞國,如果不趕快突圍的話,瀋陽就不能等他了。杜聿明雖不敢明言,但他認為錦州和長春,無論退與守,都關係到整個東北的總體戰局,應該與衛立煌等東北將領們商議之後,再作決定。況且,目前兩座城市的守軍都已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鄭洞國突圍時被林彪殲滅,林彪定會掉頭全力圍攻瀋陽,那時候東北的局面將不可收拾。但當蔣介石追問他的意見時,杜聿明卻敷衍地說:“目前敵我情況未明,很難提出意見。”

蔣介石讓杜聿明去廖耀湘那裡瞭解情況。

與杜聿明一起乘火車趕往廖耀湘兵團部的,還有國防部政工局長鄧文儀和第二廳(情報廳)廳長侯騰。廖耀湘在新民火車站迎接了他們,然後一行人驅車去新立屯前線視察。這時,已經是十六日的下午,廖耀湘把他得到的關於錦州危急的消息透露給杜聿明,並表態說:“如果范漢傑能守住錦州,飛機再能夠及時空投補給,由塔山方向和我這個方向共同夾擊前進,是可以成功的。”

顯然,這樣的表態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廖耀湘最後告訴杜聿明,他現在唯一能夠做的,就是立即停止剛剛下達的向阜新躍進的命令。

杜聿明立即從新民返回瀋陽,到達時已是十六日深夜。

衛立煌的參謀長趙家驤向杜聿明通報了錦州守軍被殲的消息,然後告訴他說委員長已經走了。

蔣介石從瀋陽直飛葫蘆島,在那裡大罵了第五十四軍軍長闕漢騫,同時命令第十七兵團司令官侯鏡如立即收復錦州。然後,他飛回了北平。

十七日,是蔣介石混亂不堪的一天。他先從北平給衛立煌空投了兩次手諭,前一個手諭的內容是:“據空軍偵察報告,竄錦州共軍大批向北票、阜新撤退,令廖耀湘兵團迅速向黑山、大虎山、錦州攻擊前進”;第二個手諭的內容是:設法增援長春,幫助鄭洞國突圍。不久,蔣介石就接到報告:衛立煌堅決反對廖耀湘繼續推進,但他也沒有命令廖耀湘撤退——錦州已經失守,衛立煌認為廖耀湘兵團“再無西進必要”,應該迅速撤回,否則有被“包圍消滅的危險”。但是懾於蔣介石必須收復錦州的命令,他又不敢獨斷下令廖耀湘兵團撤退。緊接著,長春鄭洞國的電報也到了,說第六十軍軍長曾澤生已經宣佈起義,新七軍也放下了武器,此刻他正單槍匹馬帶領衛士孤守大樓,“殊死作戰”,並準備“以死保命”。

第二天,蔣介石再飛瀋陽。

到達瀋陽後,蔣介石召集東北將領開會,強硬地命令衛立煌和廖耀湘繼續向錦州攻擊前進:“協同葫蘆島、錦西間已集中的部隊,一舉收復錦州。”衛立煌堅持不表態,無論蔣介石如何催問,他都是左右躲閃,含糊其辭。蔣介石又讓杜聿明表態,杜聿明說應該先研究一下是否能夠收復錦州。趙家驤攤開地圖,詳細介紹了當前林彪部的兵力分佈情況,最後的結論是:林彪的總兵力“超過我軍近兩倍,而且無後顧之虞,可集中力量同我決戰。我軍既要保瀋陽,又要收復錦州”,目前部隊處在南北兩線分路推進,有被林彪各個擊破的危險。所以,繼續攻擊錦州的計劃要慎重考慮。這一分析顯然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蔣介石又讓身邊的羅澤闓表態,羅澤闓願意按照蔣介石的旨意辦事,他說委員長的看法是對的,我們的空軍和炮兵都具有優勢,定可南北夾擊一舉收復錦州。

此時,蔣介石已經決定放棄東北,他的目標是:“將東北各精銳部隊撤回江南,保衛南京。”而從東北撤退有兩條路,即經錦州從陸路撤退,或經營口從海路撤退。蔣介石極力主張收復錦州從陸路撤退是基於以下考慮:首先,林彪的主力部隊因攻擊錦州損失巨大,國防部的統計數字是“斃傷匪六萬以上”。因此,蔣介石認為,林彪的主力部隊非經一個月的休整不能再戰,而廖耀湘的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是頗具作戰實力的部隊,再加上空軍和優勢炮兵的支援,一舉擊退錦州的共產黨軍隊應該沒有問題。其次,林彪的主力打下錦州之後,有向錦州四郊轉移的跡象,這說明錦州城內不會有多少共軍了。再者,如果從海上撤退,由於運輸力量不足,龐大的部隊難以全部安全撤出。只有全力打通錦州的陸路通道向華北撤退,才是最快捷有效的辦法——蔣介石的想法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如果從海上撤出東北地區如此龐大的部隊,運力不足姑且不說,沒到海邊就將會遭到東北野戰軍的分割圍殲;即使到了海邊,因為要等待船隻,大量部隊麇集海灘,一旦遭到攻擊,豈不要被趕下海去?

只有把已關閉的“大門”重新打開。

但是,會議沒有按照蔣介石的意願達成任何決定。

心情惡劣的蔣介石當晚飛回北平去了。

蔣介石不知道,廖耀湘不但沒有向錦州繼續推進的想法,而且根據自己的計劃已經準備帶領整個兵團向營口撤退。廖耀湘經過反覆陳述,終於得到杜聿明的勉強首肯,杜聿明附加的條件是:退到營口地區後,經盤山、溝幫子向北打,與侯鏡如的東進兵團會合。

廖耀湘立即部署向黑山發動攻擊。

廖耀湘的部隊從彰武、新立屯、新民向南,無論是去營口還是去錦州,都必須經過黑山——“我當時認為準備行動中,最急要的一著,是先攻佔黑山。因為無論向哪個方向行動,出營口、退瀋陽或繼續向錦州進兵,都以先攻佔黑山為有利。”在命令第七十一軍全力攻佔黑山的同時,廖耀湘把自己的計劃向他的心腹將領新一軍軍長潘裕昆、新三軍軍長龍天武、新六軍軍長李濤透露了:“必須立即行動或採取預備行動,在必要時獨斷專行,尤其而後戰況千變萬化,不可能也不可以等待蔣介石每每不合時機的指示。”廖耀湘的決心是:“只要能救出兵團主力,我就決定幹,個人的罪責,出去以後再說。”

應該說,一九四八年十月下旬,東北野戰軍佔領錦州和長春後,在國民黨軍的東北將領中,頭腦還算清晰的就是這個廖耀湘。作為在一線直接指揮部隊的將領,他更多關心的是官兵們的出路——就東北戰局未來發展而言,如果廖耀湘的建議得到蔣介石的支持,廖耀湘兵團能夠迅速移動到營口,而不是整整五天原地不動,整個戰役的走向將是另外一個樣子。

十八日晚,廖耀湘一切準備完畢,他打電話給衛立煌,報告明天拂曉進攻黑山。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衛立煌猶豫了,他說明天蔣介石要在北平召集會議,還是等他從北平回來之後再作決定。

廖耀湘不知道,他的等待是致命的。

從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七日開始,東北戰場上的態勢微妙而複雜,國共雙方的主力部隊近百萬人,聚集在遼東那片相對狹窄的地域內,相互的距離很近,彼此的位置沒有多少秘密可言,各自的調動也很難隱蔽進行。國民黨軍方面,大城市只剩下孤獨的瀋陽,據守已經失去意義,但主力部隊依舊有數十萬之眾,裝備精良,能夠得到空軍的支援。且這些部隊大部分已處在運動戰狀態,隨時可以機動。就撤離東北的最終目的而言,奪路而出的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只要調動合理,運動迅速,在錦州附近與東北野戰軍進行決戰的機會是存在的。而在東北野戰軍一方,攻佔錦州之後,死守既不是明智之舉,也不是戰略目的。雖然東北的“大門”已經關閉,但攻打錦州的主力部隊仍處在兩面受敵的態勢中,瀋陽和長春仍在敵手,海岸港口也在敵人的控制中。因此,無論是選擇葫蘆島方向的侯鏡如兵團,還是選擇新立屯方向的廖耀湘兵團,都必須迅速調動部隊實施大規模的戰略圍殲,在國民黨軍還沒有來得及機動之前對其進行持續不斷的打擊。這也是毛澤東“關門打狗”的戰略設想的要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