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全民蠢萌的美國:其實是一本全面的美國文化觀察筆記 > 數字遊戲 >

數字遊戲

生命不息驚人不止的美國國會最近投票批准多撥款110億美元給五角大樓,超出國防部先前要求的數目。你知道110億美元到底有多少嗎?你當然不知道,沒有人知道。我們不可能想像得出這麼巨大的一筆款項。

不管在哪裡,說到美國和美國經濟,你都會碰上一堆極其龐大的數據,故意不讓人弄明白。就說幾個隨手從這個星期的報紙上選出來的數字吧:加利福尼亞州經濟總量達到8500億美元。美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8兆美元。聯邦預算為1.6兆美元,聯邦赤字近2000億美元。

這些數字到底有多龐大,很容易為我們所忽略。據《時代》週刊報道:上一次計算的美國累積債務比4.7兆美元略低,只有「毫髮」之差。而準確數字是4.692兆,因此要駁倒這個說法很難,儘管其誤差高達80億美元——這在任何人的賬簿上都應該是一根相當粗大的「毫髮」吧。

我在英國一家全國性報紙的商業部門工作過很長時間,我知道即使是經驗最豐富的財經記者在處理「十億」和「兆」這樣的名詞時通常都會糊塗。引起這種狀況有兩個原因:一是一般他們中午都喝多了;二是這樣的數字真的很容易讓人糊塗。

整個問題就出來了:天文數字是我們無法把握的東西。紐約的第六大道上有一塊電子公告牌,自稱「國債鍾」,也不知是誰豎在那裡,還支付了它的日常開支。我上一次去那兒看到國債數字為4,533,603,804,000——也就是4.5兆美元——而且這個數字每秒增長10,000美元,增長之快以至於電子計數器最後三個數字總是模糊一片。可是4.5兆到底又意味著什麼呢?

好吧,讓我們首先來搞清楚1兆美元到底是什麼概念。想像一下你身處一個充滿一美元紙鈔的閥門中,人家告訴你只要你能簽上名的紙幣都歸你所有。此外為了避免爭議,假定你每秒鐘能在一張紙幣上簽上大名,而且你能夠始終不停地一直這麼幹下去。那麼你認為數到1兆美元要花多久呢?快點,逗我一下,猜一把。十二周,兩年,還是五年?

如果你能每秒簽一美元紙幣,那麼每17分鐘你能得到1000美元。經過12天不中斷的努力,你能賺到第一個一百萬。然後你要120天以後才能累積到一千萬,1200天後——大概是三年吧——你有了一億。31.7年後你就家產十億,1000年過後,你和比爾·蓋茨一樣富有。可是要數到1兆元錢,要等上31709.8年(可是直到那個時候,你的資產才只有美國國債的四分之一不到)。

這就是1兆美元的概念。

有趣的是,由經濟學家們和政策制定者們隨口拋出的大多數天文數字其實和真實情況相差甚遠,這也是越來越明顯的事實。就拿國內生產總值(GDP)這個現代經濟政策的基石來說吧,這個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由經濟學家西蒙·庫茲列茨(Simon Kuznets)提出。用GDP來衡量有形的東西非常有效,比如鋼鐵產量多少噸,木材產量多少板英尺,土豆、輪胎等的產量,在傳統工業經濟環境下非常適用。可是如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有相當大一部分產出都來自服務業和腦力勞動行業,如電腦軟件業、電信業和金融服務業。這些產業的確創造了財富,可並不見得一定是甚至很少是那些你能搬上貨盤然後運到市場上出售的產品。

由於這樣的活動非常難以衡量和量化,沒有人真正明白這些產業的總價值達到多少。現在很多經濟學家相信美國的GDP增長率很有可能一直都被低估了,每年或者幾年低估了兩個到三個百分點左右。這個結論看上去沒什麼了不起的,可是如果真的如此,那麼本來就已經龐大得驚人的美國經濟很有可能比我們原先估計的要多出三分之一。換句話說,還有上百億美元在國民經濟中流動,只不過誰都沒有想到過罷了。這真讓人難以置信。

還有一個更加吸引眼球的想法:其實上面所說的根本不重要,因為在任何情況下GDP都是一個完全無用的量值。從字面上看,GDP指的是對某個特定時段內全國總收入未經分析的量值,就像教科書上所寫的「是以貨幣來衡量完成了的商品和服務的價值」。

任何經濟活動都會增加國內生產總值,不管是好的活動還是壞的活動。比如說,有人估算過辛普森案審判中的律師費用、庭審費用、媒體差旅費等,就為美國的GDP增長貢獻了2億美元。可是我並不認為很多人都會說這場代價昂貴的好戲讓美國成為一個越來越偉大和高尚的國家。

實際上,糟糕的經濟活動產生的GDP通常比良好的經濟活動要多。最近我去了一趟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家鋅工廠,那裡的廢氣中污染物含量極高,以至於旁邊一座山原本鬱鬱蔥蔥的一側如今已寸草不生,從工廠圍牆到山頂那一大片看不到一絲綠色植物。但是從GDP的角度來看,這家工廠貢獻太大了:首先,它數十年生產和銷售的所有鋅產品都促進了經濟增長;其次,政府要治理工廠和恢復青山原貌必須投入上千萬美元,這同樣是增長;最後,工廠員工和附近居民由於污染患上慢性病得花錢治病,還是持續的增長。

從傳統經濟學度量的角度來看,所有這些都是增長而非損耗。因此,湖海中過度漁獵仍是增長,砍伐森林還是增長。簡單點說,我們越是無情地搾乾自然資源,GDP的增長幅度就越大。

正如經濟學家赫爾曼·戴利(Herman Daly)所說:「目前我國的會計制度將整個地球當成是一家公司在結業清算。」去年的《大西洋月刊》上,有三位卓越的經濟學家發表文章冷漠地評說道:「以GDP那古怪的標準來看,全國經濟的英雄人物應該是一位正在經辦代價高昂的離婚手續的晚期癌症患者。」

既然這樣,我們為什麼還要死守這種荒謬的經濟狀況衡量標準呢?大概GDP是經濟學家們所能想出的最好的東西吧。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人家把經濟學叫作「令人沮喪的科學」了吧。

[1] 板英尺,board foot,英美國家的材積單位,1板英尺為144立方英吋。

[2] 辛普森,O.J.Simpson,20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黑人橄欖球運動員,1994年6月17日因被懷疑於5天前殺害白人前妻及男友被捕。1995年10月3日,這場歷時474天震撼全美的「世紀大審判」以辛普森無罪釋放而結束。

[3] 「dismal science」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著名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批駁經濟學家馬爾薩斯(Malthuse)時給經濟學起的名字,意在與尼采提出的「快樂的科學」(gay science)完全相對,後廣為流傳。一般譯為「沉悶的科學」,也譯為「憂鬱的科學」「悲觀的科學」「灰暗的科學」等。由於「沉悶的」容易與「枯燥的」相等,不免扭曲原意,故譯者取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