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炮彈下的渴望:加沙走廊轟炸日記 > 加沙面臨選擇:追著外援團體跑,或是挨餓至死 >

加沙面臨選擇:追著外援團體跑,或是挨餓至死

許多國際非政府組織在遭受炮火摧殘的加沙走廊發送救援物資,不過最迫切需要救助的災民,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配給物資。

位於加沙市西部塔爾哈瓦的聯合國學校外面現在變成了一處迷你市集,許多攤販都在這裡向無家可歸的居民兜售商品。這些攤販跟流離失所的災民搶奪物資,拿到市集上販賣、努力換取現金。

現年54歲的阿布·哈立德原先在加沙的舒加艾耶擁有一棟住宅,不過以軍肆虐後他現在也一無所有。無家可歸、一貧如洗的哈立德,他對於救援物資分配的狀況相當不滿。這些來到加沙的國際非政府組織跟近東救濟和工程處相差甚遠。近東救濟和工程處有非常明確的救援流程;國際非政府組織只是帶著物資來到加沙,卻沒有制定清楚的配送策略。

「我們的家早就被夷為平地,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收到任何補助,但是其他人卻拿到很多食物配給券。」他表示。有許多民眾跟阿布·哈立德遭受同樣的際遇,不過阿布·哈立德是一位自尊心非常強的人,他絕對不會追著食品車跑,哀求對方賜予這種基本的生存權。

其實問題的癥結就在於配送物資的組織,似乎沒有制定一套全面的流程,讓那些急需救濟的居民獲得最大的幫助。目前看來有許多組織分配補給品的過程都相當隨性,而許多處境堪憐的居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其中一位就是今年51歲、行動不便的哈珊姆·薩克拉原先住在塔哈瓦地區12樓高的札菲大樓中,但是這座大樓也遭到以色列炮擊轟炸。

「物資配送都是依據家族勢力還有跟政治黨派的關係而定。」薩克拉表示。他表示自己某些朋友的家庭,都是靠著人脈關係或是效忠政府的程度來領取救濟品的。

無家可歸的加沙居民抱怨他們領到的補助品都質量不佳,有的物資還被小販拿去當地市場兜售,或是被那些住家毫髮無傷的民眾領走。當地居民更稱呼某些物資為「貴賓補給品」。

「有些東西甚至只會分派給身份地位較特殊的民眾,我從朋友口中聽說像是洗衣機、冰箱、碗盤,還有其他廚具,這些東西都只有特定人士才能領取。」薩克拉表示他什麼也沒拿到,因為他跟政治黨派毫無瓜葛。

「連去領取別國捐贈的寢具也會遭到歧視:科威特捐贈了很多質量不錯的床墊,但是只有那些握有特殊人脈的人才拿得到,像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只能分到質量低劣的產品,有些人甚至兩手空空,什麼也領不到。」

加沙的家家戶戶都認為救援團體的策略非常失敗,他們沒有辦法將援手伸向那些最弱勢的被邊緣化的民眾。

「救援團體之間完全沒有協調過。」薩克拉表示,「有時候我們會從不同組織手上拿到一模一樣的食物,頻率大概高到六次。我們根本不需要這麼多重複的食品,大家其實需要各式各樣的生活補給品。」身為一位肢體殘障的民眾,薩克拉需要現金添購各種基本日常用品,像是藥品還有洗衣精。薩克拉還需要交通補助,讓他的女兒能夠順利上下學。

戰火停息的時候,薩克拉從卡塔爾政府領到一千元的補助金,不過他說其他跟政治黨派關係甚深的民眾,他們所領取的金額更為可觀。

「援助團體的舉動,讓我們都變成了沒有尊嚴的乞丐。」薩克拉說到一半,突然停下來調整自己的輪椅。

戰爭結束又過了一個月,薩克拉必須離開跟自己的孩子還有親戚道別,因為這些家人必須到另一個安全的地方尋求庇護。雖然薩克拉不願意思考未來的處境為何,但他也瞭解嚴冬即將來臨。

身為一位行動不便的父親,他所需要的物資不僅是食物而已。不過薩克拉不知道該向誰求助,他覺得自己似乎被世界所遺棄。

除了身上的衣服之外,薩克拉的衣物全部都被壓在札菲大樓的殘骸底下。雖然他收到了一些二手衣物,也確實將這些救濟品穿戴在身上,但是他卻覺得自己備受羞辱。

「每次一有向人乞討的感覺,我就又會再次感受無家可歸的那種痛苦。」

孤立無援

巴勒斯坦人權維護網的成員穆罕默德·賈穆爾表示,援助團體都是依照居民與政黨派系的關係,或是跟國際非政府組織的親近程度來分派物資。這種分派的方式很有可能讓某些居民孤立無援。

「依照政黨派系來配送救援物資的說法絕對毋庸置疑,你們看拉法市東部的災情這麼嚴重,但是現在卻沒有任何救援團體對當地居民伸出援手。那些選擇待在家裡、維護自身尊嚴的民眾完全沒有領到補給品。」

賈穆爾並不認為救援團體是刻意要排擠某些族群,他認為某些國際非政府組織只是不願意耗費精力,乾脆把物資分給那些他們認識或者距離配送地點比較近的民眾。

「其實這種分配不均的現象也不是頭一遭了,但是現在加沙走廊湧進大批救難物資,顯然很多家庭領了八九次補給品,但是有的人卻什麼也沒分到,至今仍等待救援。」

不過沒有人知道如果要改善這種現狀的話,需要通報哪個單位。現在就確切的戰後損失規模也沒人知曉,因為有很多住家遭到以色列炮彈毀損的民眾,他們的姓名至今仍未正式登記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救助清單上。

賈穆爾表示他的住家也遭到損壞,但是戰爭結束之後,他連一罐乾淨的礦泉水也沒領到。他還有一些朋友的處境更加危急,他們在戰爭中受到重創,但是戰後卻乏人問津,沒有救難團體主動提供救助。

「我知道有些人寧願餓死,也不要像乞丐一樣追著食品補助車跑。」他表示。

今年37歲的慕尼爾·哈利是一位待業中的加沙居民,他的住家位於拉法市邊界的柯伯特·阿達斯。戰爭結束之後又過了三個星期,阿達斯現在仍在等待救援物資的來臨,同時他也有些話想說。

「那些國際非政府組織都坐在辦公室裡吹冷氣,不願意實際走進大街小巷幫助人,他們就等著災民親自上門乞討。質量優良的物資早就被跟政黨關係密切的民眾掠奪一空,我們這些平民百姓只能拿到那些剩下來的瑕疵品。」

這種資源分配不均、偏袒特定民眾的現象,也讓援助團體的名聲受到質疑。

「救災的物資本來應該就要先分配給那些逃離家園遭受重大傷害的居民,像我就是其中一例。」哈瑪說道。而哈瑪受訪的時候,住家門口正好駛過一輛開往加沙市、載著床墊的卡車。

跟其他身處地理位置偏遠的民眾相比,住在加沙市的薩克拉已經幸運許多。儘管如此,薩克拉還是認為國際救助組織的行動雜亂無章,物資配送中心的現場也是一片混亂。

薩克拉必須跟其他居民一起分享他所分配到的多餘糧食,現在他連基本民生用品都買不起。

「我真希望大家不用靠救濟品度日,也不用面臨這種配給不均、被政黨勢力欺凌的屈辱。」薩克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