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黑旗:ISIS的崛起 > 第六章 戰爭一觸即發 >

第六章 戰爭一觸即發

2002年夏天,伊拉克北部來了一位中央情報局幹員。他叫查爾斯·法迪斯(Charles Faddis),外號「山姆」(Sam)。上任之初的法迪斯,對於扎卡維其人其事幾乎一無所知。不過,短短幾周過去,他就成了扎卡維問題專家。就連對方的確切住址,法迪斯也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能夠在坐標方格上將他的位置標記得精確到平方米。

因此,現在無疑是抓捕扎卡維的最佳時機。

法迪斯身高約1.85米,故鄉遠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Pennsylvania)西南部的阿巴拉契亞(Appalachian)群山之中。這次深入伊拉克沙漠,法迪斯並非形單影隻。他的身邊,跟著整整一隊中央情報局的精英分子。大家潛入此地,一是為了刺探伊拉克政府軍的軍情,二是要摸清宗教極端組織「伊斯蘭護衛軍」的底細。這個宗教極端組織盤踞在伊拉克與伊朗的邊境地區,與「基地」組織之間存在聯繫。這一年,法迪斯年滿47歲。此前,他一直擔任律師。不過,戰爭前夕,他還是辭掉工作,全身心地投身反恐事業。「9?11」事件讓他求戰心切。法迪斯曾經的反恐背景,他在中東度過的那些日子,還有他那口流利的土耳其語,都讓人覺得這個領導崗位非他莫屬。沙漠中,法迪斯和他的手下們風餐露宿,花了很多精力來監視「護衛軍」的基地。扎卡維等十幾個「聖戰」分子逃離阿富汗之後,大多選擇在這些基地裡棲身。法迪斯等人全都身著當地服飾,看起來就像一群庫爾德人。好幾次,他們距離對手的老巢只有咫尺之遙。「護衛軍」那些門衛手中的卡拉什尼科夫衝鋒鎗,甚至於臉上的大鬍子,在法迪斯等人看來都是如此清晰。

其實,法迪斯的目標並不在那座基地當中,而是在薩迦特。扎卡維及其同夥逃離阿富汗之後,便一直藏身那個小小村落。村落位居邊境,在一條破破爛爛的斷頭路的盡頭,背後就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領土。從薩迦特出發向著東南方前進,不出幾公里就可以抵達另一個叫作哈拉卜賈(Halabja)的小村。這個小村,曾經歷過20世紀後半葉最為嚴重的種族屠殺。事發於1988年3月16日,薩達姆的部隊突襲哈拉卜賈小村。那一次,伊拉克軍隊使用了神經毒氣彈,導致近5000名庫爾德裔村民喪生。死者中男女皆有,甚至包括不少婦孺和老人。歷數人類歷史上利用化學武器戕害平民的各起事端,要數哈拉卜賈的這一次最慘烈。時至今日,慘禍留下的創痛仍然未能平復。1991年,美軍戰機開始頻繁巡防「兩伊」邊境。此後,薩達姆的部隊一去不復返,再也不能滋擾哈拉卜賈的庫爾德村落了。但是,當地的權力真空給了各路軍閥和宗教極端分子可乘之隙。他們拉起的武裝不但常常與伊拉克政府軍交火,彼此之間也互不相讓、爭端頻繁。

扎卡維來臨之前,「伊斯蘭護衛軍」已在附近辟出了一方領地。他們的統治範圍囊括胡麥樂(Khurmal)鎮以及臨近的幾個小村。「護衛軍」的信仰與塔利班的信仰極為相似,施行的法令也和後者如出一轍。他們一邊打擊薩達姆,同時也與庫爾德民族主義分子為敵。「護衛軍」修築的工事位於山頂要衝,可以俯瞰整個地形的全景。如敵人來勢兇猛,「護衛軍」還可以仰仗工事撤退到伊朗境內。薩迦特乃是這伙宗教極端分子的總部中心。此地共有7處矮樓,除了一台發電機,再無任何能源和照明設施。樓房附近,圍著道道土牆。每座地堡的上方,都懸著黑旗,隨風飄揚。在這裡,扎卡維等人別有一方天地。幾個煤堆將他們的住處和其他建築隔離開來。村子裡的居民大多是庫爾德人,扎卡維一夥刻意與他們保持著距離。對於這些外來客,當地人也有自己的看法。多年過去,他們仍然記得,外頭來的那群阿拉伯人有著嚴厲的行為準則,對於村民的衣裝也是管束多多。薩迦特的男男女女都是勞動的主力軍。他們辛勤勞作,一年的大半光陰都忙於莊稼畜牧。因此,提及宗教極端分子推行的那些「規矩」,許多庫爾德村民不禁滿口抱怨。

「我們這兒的婦女是要下田幹活的,但是,他們卻要她們成天穿著長袍,戴好面紗。」面對電視記者,一名老者大發怨言。宗教極端分子走後,他才敢於表露自己的不滿。

當然,中央情報局對於宗教極端主義並無興趣,他們只想追捕宗教極端分子。既然「基地」組織的宗教極端分子大多逃離了阿富汗,薩迦特小村也就成了宗教極端分子最大的一處藏身之地。這裡的宗教極端分子和本·拉登有著聯繫,儘管這種聯繫有些牽強,也不太緊密。法迪斯的任務之一在於探聽虛實,看看這伙宗教極端分子到底有多大勢力,而且,他還必須找出宗教極端分子和薩達姆政權的聯繫方式。當時,白宮方面的擔心是,雖然薩達姆和宗教極端分子之間可能並沒有什麼交情,但是,在那個大敵當前的時刻,前者大可利用後者,回擊西方的干涉與入侵。此外,親近西方的庫爾德游擊隊還發來警報,稱在「護衛軍」的營地裡發現了化學武器的痕跡。這個消息更是加重了布什政府的疑慮。美方由此堅信,薩達姆在向宗教極端勢力提供武器,而後者正在醞釀一起恐怖襲擊。

白宮的看法,法迪斯並不完全認同。他在伊拉克北部待過許多年,自然瞭解當地的民情民心。他深深知道,無論政治派系如何,所有的庫爾德人都對薩達姆懷有刻骨仇恨。80年代,伊拉克這位總統實行的種族滅絕政策吞噬了200餘座庫爾德村莊,200多萬庫爾德居民因此流離失所,甚至遭到殺戮。因此,要說庫爾德裔武裝分子能夠聽從薩達姆的指揮,那可真是天方夜譚。

儘管如此,法迪斯仍然告誡部下,要他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能夠找出證據,證實薩達姆和『基地』組織確有曖昧關係,豈不是大功一件?」在2002年的那個夏天,法迪斯在和部下深入調查期間反覆告誡大家,「在取得確鑿的證據之前,我們要守口如瓶,不能把假話當成真理。」

法迪斯一行共計8人,個個都有豐富的反恐經驗,其中的兩位甚至是「特別行動小組」(Special Activities Division)的成員。這個准軍事化的小組隸屬中央情報局,外人根本不知曉他們的存在。庫爾德友軍提供的一間小屋,就是法迪斯等人落腳伊拉克北部的據點。小屋離「護衛軍」的總部只有幾公里的距離。小屋既充當指揮中心,也是8個人的起居場所。每天的大部分時間,法迪斯一行都在對「護衛軍」施行嚴密監視。有的時候,他們還得充當審訊人員,參與友軍對俘虜的詢問。一段時間下來,幾位美國情報人員接觸了不少「護衛軍」。每個美國情報人員都「分配」到了幾十名「護衛軍」武裝分子。而後,法迪斯等人將審問的所得和自己親身觀察的結果進行比對,並由此建立了一個數據庫。經由法迪斯攜帶的衛星電話,所有的分析成果傳回了蘭利小鎮,最終轉化為數以千計的電子情報文件。

不多時,法迪斯就覺察出了「護衛軍」營地裡的嫌隙。對立的一方是那些從阿富汗來的流亡者,另一方則是當地的庫爾德農牧居民。前面一類人大多操著阿拉伯語,這在村子裡可不多見,對於外面的世界,他們多多少少有些見識。相形之下,後一種人的頭腦可要簡單許多,不過,他們才是「護衛軍」的主力。兩類人雖不算融洽,但卻有著相似的理念。至少,兩者有著策劃和發動恐怖活動這個共同的特徵。在雙方的協同努力下,伊拉克北部的偏僻山區中竟冒出了一個「小阿富汗」!在這裡,他們利用槍炮和刀劍,推行和實踐宗教極端主義。

法迪斯發現「護衛軍」還有一個驚人的危險秘密。這個秘密,很可能釀成致命的災難。沒錯,這些極端分子藏匿了大批化學武器,準備用於恐怖活動。經過中情局人員的仔細聆訊,以及資深間諜的盡力幫助,「護衛軍」手中的化學武器庫也露出了「真顏」。若論數量,「護衛軍」手中的化學物質約有數百加侖,其中,包括一些氰化物,還有不少蓖麻子,後者顯然是用於冶煉蓖麻毒素的原材料。所有這些東西都可以通過合法渠道大宗採購。要知道,氰化鉀可是電影膠片的主要成分。當然,若要說「護衛軍」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製成正兒八經的化學武器,法迪斯可沒有發現任何證據。當然,對方並不是鬧著玩的。他們修起了專門的「實驗室」,試圖把氰化物與潤膚油之類的化妝品混在一起。「護衛軍」的山間壁壘遭到攻克之後,美軍在殘破的小屋中搜出了一些錄影帶。宗教極端分子用野狗完成的那些「實驗」,就在這些錄影帶中得到了證實。

「敵人搞化學戰的能力確實很原始,不過,他們也算很有想法。」法迪斯評價道,「他們真真切切想要製造喋血事件,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那麼,伊拉克政府軍是不是暗中為這幫宗教極端分子提供支持呢?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白宮許久。相關的答案倒是得來全不費功夫。法迪斯一行確實追蹤到了幾名可疑人物。不久後,可疑人物的身份便得到證實—原來,這批人確係薩達姆的特工人員。只不過,法迪斯很快發覺,伊拉克同行潛入此地的使命,其實和自己差不多,他們也想撈取一些關於「護衛軍」的情報。而且,同行們膽大心細,甚至準備在「護衛軍」中發展一批線人。考慮到「護衛軍」處理叛徒的一貫方法—先是毒殺,然後梟首示眾、懸屍數日,如此任務實在風險巨大。總之,伊拉克政府軍非但不敢親近宗教極端分子,反而對後者有些懼怕。

布什政府早就發出警告:任何敢於協助本·拉登的人,不管他身在何方,都會遭到美國方面的嚴懲。在法迪斯看來,懲辦眼前這支「護衛軍」,正是美方踐行諾言的大好時機。

「消滅護衛軍,眼下正逢其時。」在一封致往蘭利總部的信函中,法迪斯如此表示。「伊斯蘭護衛軍」野心巨大,妄圖在國際社會上製造恐怖事件。而且,他們容留的阿拉伯裔宗教極端分子,已被證實與「基地」組織關係密切。更讓人心驚的是,「護衛軍」囤積了大批化學物質,隨時可能危及歐洲或美國某地的安全。不過,要想消除這個威脅,手法倒也簡單。法迪斯覺得,一次簡簡單單的清除行動,就可以滅絕此患。

「每個宗教極端分子晚上睡在何處,我們都是一清二楚。」法迪斯事後回憶說。他遞交給總部的偵察報告確實細緻入微、無所不包。「我們知道他們每一種槍械的擺放方法,精確程度,可以追溯到每一挺機槍、每一個彈夾。」

當然,最妙的一點在於,「他們根本不清楚我們就在附近」。

法迪斯希望,自己的報告能夠督促上級長官,讓他們盡快行動。如他所願,上面確實吃驚不小。法迪斯的報告先是震撼了中情局總部,又在五角大樓激起駭浪。而後,高官們頻頻開會討論,商談下一步該如何行動。很快,一位准將接到國防部的命令,開始準備打擊「護衛軍」基地的具體方案。此人名叫斯坦利·麥克利斯塔爾(Stanley McChrystal),不久之後,他會成為駐伊拉克美軍特種部隊的最高統帥。當時,麥克利斯塔爾的計劃是這樣的:首先,利用導彈攻擊極端分子的基地;而後,美軍和當地的庫爾德武裝聯手出擊,搭乘直升機對「護衛軍」的老巢發起突襲。宗教極端分子囤積生化武器的相關證據,則可以交由突擊隊員進行搜集。

如此計劃是可行的,不過,布什等人卻在舉棋不定。這一次是否派軍隊出擊?白宮內部產生了很大分歧。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堅決主戰。另外幾位高官則給出了相反的意見。國家安全事務高級顧問賴斯(Condolezza Rice)也是反對者之一。賴斯等人表示,美國政府已經下定決心出兵伊拉克,因此,在戰備完成之前,任何小小的摩擦都可能導致事態升級,甚至使戰爭不期而至,從而讓美軍自亂陣腳。另一些反對者沒有這麼深謀遠慮。他們只是覺得,麥克利斯塔爾提出的方案有些大張旗鼓。「你這麼搞,簡直就是正式宣戰了。」一位上司責難准將:「你是負責特種作戰的,難道你就不會低調一點嗎?」

最終,布什決定,蕩除「護衛軍」的計劃暫緩執行。

「那真是當胸一悶棍。」接到總統命令的時候,法迪斯的感覺就是如此,「我們捨生忘死,就換來這麼個結果。聽到行動暫停的那一刻,大家都覺得有些不妙。我們清楚,當時如果不行動,日後可能悔之晚矣。如此耽擱下去,待到行動真正開始,敵營裡的危險分子可能早已逃之夭夭了。」

法迪斯心有不甘,於是,他再次上書總部。這一次,他制訂的方案更為保險。庫爾德武裝將成為突擊主力,而美軍只需要提供一點空中支援,外加幾門150毫米口徑的迫擊炮即可。同時,中情局人員還會幫忙運送物資。至於摧毀敵營的任務,就交給當地友軍去辦。

「上帝保佑,麻煩出動兩架B - 52轟炸機。如果不行,派發幾門迫擊炮也行。只消如此,敵人必然崩潰。」法迪斯懇請上級長官,「軍火明天到手,任務後天就能完成。『基地』組織也好,『護衛軍』也罷,將會完全消失,化為煙塵。」

這一次,法迪斯的提議仍是石沉大海。

「好了,山姆,你那個方案的事嘛……」上司的回應十分勉強,「這麼跟你說吧,沒門!上一次我專門查過了,你那方案,總統連看都沒看一眼。」

就這樣,法迪斯和同伴們依然留駐伊拉克北部,繼續著自己的監視使命。扎卡維呢?沒人叨擾、沒人阻撓,他大可以繼續發展人脈、鞏固實力。與此同時,中央情報局方面愈加覺得扎卡維其人危險至極。日後,中情局局長喬治·特尼特曾表示,伊拉克戰爭爆發之前,扎卡維已經蠢蠢欲動。一方面,他利用「伊斯蘭護衛軍」的營地訓練手下;另一方面,他還派出信使潛往中東和歐洲各地,去搜羅金錢、招兵買馬、聯絡盟友。「當時,扎卡維已經和多個地區的宗教極端分子搭上了關係。他的關係遍佈歐洲各地,人員來自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巴基斯坦、利比亞等多個族群。」特尼特的回憶錄裡,也為扎卡維留下了專門篇幅,「歷經幾個月的不懈經營,扎卡維的人脈拓展到了30多個國家。」

恐怖分子正在日益壯大,對此,白宮方面深表驚訝。2003年1月初,布什政府的高官們再次聚集到一起,就是否出兵掃除扎卡維及「伊斯蘭護衛軍」進行討論。伊拉克戰爭即將在2個月後打響。幾周後,時任美國國務卿的科林·鮑威爾現身聯合國總部發表那篇著名的演講。講話中,鮑威爾為美國政府的軍事行動竭力辯護。當然,戰端開啟之前,各位高官都不願貿然行動,也不希望戰爭將臨的事實為大眾知曉。記者彼得·貝克(Peter Baker)執筆的那部廣受讚譽的《烈焰歲月》(Days of Fires)忠實記錄了布什當政的那些日子。那次關乎扎卡維前途命運的會議,在貝克的書中也有記載。據《烈焰歲月》披露,布什等人當時按兵不動,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理由,如若「護衛軍」遭到清洗,鮑威爾即將發表的那篇演講很可能失去立論之基。伊拉克國內的恐怖網絡,將會因為扎卡維一夥的覆滅而不復存在。

「沒了扎卡維,我那篇講話也就沒了說服力。」在貝克的筆下,鮑威爾如是坦承。同時,國務卿還表示:「所以,那件關於『伊斯蘭護衛軍』的事情遭到冷處理,就此擱置了好幾個星期。」

直到1月23日,布什政府的高官們仍就扎卡維和「護衛軍」的命運爭論不休。與此同時,一支美國代表團也悄悄降臨安曼,準備開啟一次不同尋常的絕密訪問。代表團由五角大樓中央指揮部(Central Command)的司令湯米·弗蘭克斯(Tommy Franks)將軍率領。弗蘭克斯等人抵達機場的那一刻,所有記者都被請出了採訪區域。而後,代表團與約旦方面的會談細節,也沒有對外公開。媒體甚至不清楚這次會議阿卜杜拉二世是否參與。後來,還是軍方的內線人物主動爆料,美國人此行的目的才在西方媒體上大白天下。原來,伊拉克戰爭迫在眉睫之際,美方準備把一套先進的「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Patriot missile-defense system)交付約旦軍方。戰事一開,哈希姆王國可以立即參與其中。

「我方確有這個打算。」面對約旦記者的疑問,美方代表團的一名成員給出了這樣的答案。6架新型的F - 16戰鬥機將會搭載導彈系統所用的電池,在幾天之內運抵約旦。約旦軍方的防禦能力,將會因此大大提升。即便鄰國陷入戰爭,也不會受其連累陷入混亂。

當然,美國人的幫助並非無償。此前,布什政府一直在向約旦方面施加壓力。布什希望,阿卜杜拉的國家能與自己共商大計,一起參與到推翻薩達姆統治的計劃當中去。如此的催促由來已久,2002年8月2日,阿卜杜拉二世出訪美國的時候,布什就已有所提及。事情發生在白宮,而阿卜杜拉也記得當天的場景。國王眼中的總統一向富有魅力、活潑輕鬆,但是,那一天這個來自得克薩斯州的男人卻顯得心事重重。對此,隨從特地告誡國王,最近,總統心情不佳,全因為一家英國報紙批評他和他的執政團隊「在伊拉克身上著了魔」,而且「一意孤行」,準備開啟一場「足以打開中東潘多拉魔盒的戰爭」。

總統本人卻對此表示否認。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裡,賓主雙方都已坐定。布什忍住煩躁,告訴客人,要不要介入伊拉克事務自己還沒有打定主意。他還向國王表示:「如果我準備行動,一定會及時通知您。」美方口中薩達姆就是個「潑皮無賴」,絕對應該被好好教訓一頓。「我要和他對抗一番。20年後,大家回首今日,我可不希望被人認為對薩達姆服軟。」布什如是說。

當天晚些時候,主人再次挑起話頭,將注意力引向了伊拉克。這一次,總統乾脆覺得,推翻薩達姆簡直猶如天理一般不可逆轉,而且有著無上的宗教意義。

「先王與家父,都是偉大的父親。陛下和本人,也都非常虔誠。」阿卜杜拉記得,布什當時來了一番表白,「這一次,我們正可以攜起手來,匡扶正義。」

那一刻,阿卜杜拉異常驚訝。他很討厭薩達姆,同時也清楚雙方的力量對比。美軍一旦出動,伊拉克強人的部隊將會迅速崩潰、不堪一擊。而後,阿卜杜拉秘密表示,約旦支持美軍打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如果美方準備追擊本·拉登,約方也會鼎力相助。但是,阿卜杜拉覺得,美軍出兵伊拉克,並非一個正確決定。參與推翻一名阿拉伯國家領袖—哪怕他叫薩達姆,人緣差得出奇,也會引起中東局勢的動盪,將約旦置於險境。不過,布什總統心意已決。回到安曼,國王立即召見手下重臣,吩咐他們立即準備應對。「那場戰爭一觸即發。」阿卜杜拉表示。

接下來的夏秋兩季,美國政府的戰鼓擂得愈發緊急,而且,布什等人鼓動約旦加入戰團的聲音,也是一天高過一天。不久,美方派出一隊政府、軍方高官訪問安曼。來客鼓唇搖舌,勸說阿卜杜拉二世允許美軍利用約旦領土完成集結,同時開放領空,讓美國戰機自由來去。副總統切尼更是打來電話請求國王提供跳板,為美軍突擊巴格達行個方便。戰爭的準備愈發緊急,弗萊之死帶來的波瀾很快便消失不見,沒了回音。

阿卜杜拉的態度很是明瞭:保持中立、兩不相幫。海灣戰爭爆發之前,他的父親侯賽因也提出了明確的反對意見。當年的約旦領導人做出如此表態,自然有其原因。約旦一方面要與華盛頓交好,另一方面也得將阿拉伯諸國的看法納入考慮。美國這次若向伊拉克動武,約旦人民定然不會接受。因此,阿卜杜拉必須保持中立。因此,美軍提出的大規模借道要求,也被國王一口回絕。不過,暗地裡,國王答應向美軍提供秘密支持。美方的秘密行動,約旦方面表態全力配合。

美國人送來的「愛國者」導彈,阿卜杜拉本想謝絕。不過,國王最終還是收下了這份禮物。為此,阿卜杜拉做了公開解釋,「愛國者」可以有效攔截伊拉克的「飛毛腿」導彈,達到保境安民的目的。當然,導彈防禦系統的真實目的並不在此。美國人在約旦布下這道防禦線,主要是防止伊拉克對以色列發動導彈突襲。正因如此,「愛國者」落地正是象徵著戰爭臨近。

「我竭盡全力,想要阻止戰爭的發生。而且,我必須努力置身事外。」日後,阿卜杜拉回憶,「但是,我很肯定一件事情,戰局拖得越長,戰爭的後果就越令人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