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八章 佛學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

第八章 佛學 八四 傳自印度的大乘諸宗

大乘諸宗,從印度流傳中國者,為三論宗、法相宗、淨土宗、戒律宗及密宗。

(一)三論宗所直接依據的典籍,是龍樹著的《中論》、《十二門論》及龍樹弟子提婆所著的《百論》,此三論在六朝時由鳩摩羅什譯成中文,隋朝嘉祥大師作疏,自是以後,三論宗乃盛行。三論的主要內容是一面批評外道(不知法我二空之理的叫外道)及小乘(毗曇知我空,不知法空,俱捨法空仍不澈底,成實已明二空,而照猶未盡),一面闡明大乘正義,即「空」的原理。此宗思想,導源於般若部諸經。

(二)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所依典籍有六經十一部論,而以《解深密經》、《瑜伽論》、《唯識三十論》為最重要,此宗中國人著述,則以玄奘的《成唯識論》、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及《因明大疏》為代表。此宗教義,就是主張宇宙萬有,均為心之所變,而以站在自我人格背後的「阿賴耶識」(分識為八: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第七識時時思量有個我在,即執第八識為我)為顯現萬有的心的本體,本質上不外是純粹的主觀唯心論(說明方式與西洋的主觀唯心論稍有差別,西洋的主觀唯心論,認為一切外物都是感覺印象的集合,但唯識論卻承認器世間在前六識感覺經驗之外,而仍在第八識之中,不離識而存在)。

(三)戒律宗,即律宗。佛教信徒所遵守的戒條,叫作戒律。戒律的解釋,因宗派而不同,但是,一般所謂律宗的律,多系指小乘的戒律說的。這種戒律完全譯成中文的有《十誦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等四種,而以《四分律》最為通行。《四分律》又分成了三派,其代表人物是:一、終南山的道宣律師;二、相州日光寺的法礪律師;三、洛陽西太原寺的懷素律師注d。以道宣派為最占勢力,號稱南山宗。道宣援引法相宗的教理來解釋《四分律》,故該宗在哲學上無獨立的意義。

(四)淨土宗,因教人信奉念佛法門,發菩提心,往生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故名。念佛緣因出於《起信論》,後來龍樹、世親也論到過念佛。中國開宗,起於東晉慧遠,他曾在廬山結蓮社。魏時曇鸞繼之,學長生於印度來華僧人菩提留支,留支授以淨土教義。唐時道綽及善導又繼續曇鸞,提倡專修淨土法門。此宗哲學上也屬於主觀唯心論,而宗教性更濃厚,其主張念佛,系認為先驗的虔誠,即菩提心的「稱念」可以解脫罪惡,往生淨土。重要經典為《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稱為「淨土三經」。中國人的著作有曇鸞的《往生論注》,道綽的《安樂集》及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等。

(五)密宗,又稱真言宗,唐開元後始傳入中國。此宗原分《大日經》與《金剛頂經》兩派。《大日經》派善無畏東來,傳道於中國一行禪師。《金剛頂經》派有印度人金剛智及不空兩師弟來華,後傳至惠果,即將兩派合而為一。此宗行道作法,灌頂傳授,過於神秘離奇,明代特申禁令,不許傳授,後來只有日本尚傳此宗。哲學上此宗也屬於唯心論,它認定主觀與客觀,心與物,是一體的,不但眾生均具佛性,就是我們的肉體手足,也是佛陀的肉體手足。

注d 編者按:西太原寺在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