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五章 經說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

第五章 經說 四四 五經、十三經、四書

漢朝人尊重儒家古典著作,稱為經書,解「經」字意義為常道,相沿到現在。其實「經」的原意就是線,所謂經書就是線裝書,古代記事書於竹簡,事多一簡不能盡,便連續記在數簡上,其連繫各簡的線,就稱為「經」,可見經不過是當時記載頁數較多而又常須翻閱的書罷了,並沒有其他的深意。

「六經」的名稱,首先曾在《莊子》中發現。《莊子》及《禮記·經解篇》都以《詩》、《書》、《禮》、《樂》、《春秋》、《易》為「六經」。班固《漢書·藝文志》稱為「六藝」。但因《樂經》散失,只存《樂記》一篇,併入《禮經》中,於是有「五經」的名目。到唐朝時候,《春秋》按照《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分成三種,《禮經》也分為《周禮》、《儀禮》、《戴禮》(《禮記》)三種,立「三傳」、「三禮」的稱號,配合《易》、《書》、《詩》,稱為「九經」。再到宋代,把《爾雅》、《孝經》、《論語》、《孟子》四種加上去,便叫做「十三經」。

宋儒朱熹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篇拿出來印單行本,和《論語》、《孟子》合稱「四書」,並給它們作詳細註釋,奉為儒家古典的菁華,於是科舉考試,必根據「四書」出題,而《論》、《孟》、《學》、《庸》便成為小學生必讀書了。

班固《藝文志》將儒家列入諸子,而把「六經」作為「六藝」,列在諸子之前,其用意是認為「六經」是古代官書,非儒家所能私有,而且「六經」是諸子百家的學術淵源,班志說得很明白。不過班氏將《論語》、《孝經》列在六藝的末尾,即有特別尊重孔門本身著作的表示。總之,《易》、《詩》、《書》、《春秋》、《禮記》,如果依古文派經學家說,就並不是孔氏的私家著作,這個觀點是一般有識見的學者應該承認的。

清章學誠(實齋)在《文史通義》上明白指出「六經皆史也」。古人已經說過《尚書》為記言之史,《春秋》為紀事之史,至於「三禮」,記載古時禮儀官制,則明明系制度史,《詩經》之《國風》為風俗史,《雅》、《頌》則包含社會變革的許多故事傳說,《易經》是卜筮之書,可算是宗教史、思想史材料,其中類乎神簽的文字也包含了傳說故事,所以全都是史料。

現在經書最完備的通行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經註疏》,卷帙很繁。除去註疏專印正文的有商務館的《十三經白文》一厚冊,頗便翻閱。以下把各種經書內容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