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四章 書籍 四二 類書及叢書 >

第四章 書籍 四二 類書及叢書

類書是和辭典相類似的工具書,編製方法是把各種學術的材料薈萃在一書之內,按性質分門別類,或按照標題文字的筆畫或聲韻,依次排列,以便檢查。過去有若干失傳的書,幸賴某些類書的引用而保存了零段的內容,因此有一些類書更增加了它們的重要性。

宋以前類書流傳後世而可考見古籍佚文者有三種。(一)《藝文類聚》一百卷,唐歐陽詢等撰。(二)《初學記》三十卷,唐徐堅等奉敕撰。(三)《太平御覽》一千卷,分五十五門,宋李昉等奉敕撰,成於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引秦漢以來書,多至一千六百九十餘種,這些書到清代存不了十分之一二了。

明成祖時敕修的《永樂大典》系清《四庫全書》的藍本(《四庫全書》另一部分的來源是抄錄或購買民間的藏書),從其體例看,也是類書,它將每種書全文割裂,分韻排列,例如《易經》先列《蒙》卦,《詩經》先列《大東》篇,《周禮》先列《冬官》之頭,其中所採古書善本,也有後世不復流傳的。

清康熙時所編《古今圖書集成》也是類書體裁,其引用古書,多不能盡載全文,即因受類目的限制。又康熙敕撰之《佩文韻府》,是分韻排列的類書之一。

叢書是將多種書集合在一起刻印的,原書全文貫串,不加割裂顛倒及刪削,便於閱讀。這與給人檢查的類書不同。叢書也有保存古書的作用,因為有些書卷帙很小,單行本不容易保存,只有編入叢書,才能夠流傳久遠。唐宋人所謂叢書,實際上多是文集或筆記,只有宋代左圭所輯《百川學海》是有名的一部叢書。

一般的叢書,都是古今人著述合刻,也有少數叢書,是一人著作合刻的。前一種叢書,張之洞《書目答問》中舉出五十七部,是他認為保存了古書,有關經史實學,且校刊精當的,例如《漢魏叢書》(明人刻,收漢魏間著作七十六種,清人重刻,增至九十六種)、《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收書百十八種以上)、《玉函山房輯佚書》(見前,輯佚書六百餘種)、《津逮秘書》(明毛晉刻)、《學海堂經解》(即《皇清經解》,阮元編刊)、《粵雅堂叢書》(伍崇曜刻)、《平津館叢書》(孫星衍刻)等。第二種叢書,張氏也舉出五十部與考訂經史有關的,如《亭林遺書》、《船山遺書》、《東壁遺書》(崔述作)之類。中國古籍過去流傳日本而本國反失傳的也不少,清末黎庶昌、楊守敬從日本收回一部分,影印為《古逸叢書》。又日本人天瀑山人刊《逸存叢書》,其中都是中國久已失傳的書。

就《四庫全書》的體例看,也是一部叢書,不過特別龐大而已(這部書也沒有包括當時全國一切的書,如佛經及《道藏》即大部沒有收入,其他有觸忌諱或認為無用處的亦不收或僅存目錄。阮元編有《四庫未收書目》)。這部書總編纂人是紀昀,分編纂戴震、邵晉涵等三百六十人。共三萬六千冊。抄寫員一千五百人,經九年後抄成七部。分存北京(兩部)、奉天、熱河、揚州、鎮江、杭州等處。民國九年贈與法國一部,太平軍戰爭時毀去兩部,英法聯軍之戰毀去一部。

《道藏》也是一部叢書,乃道家諸書的總刻,其中所收,除儒家書《易經》等外,其他周秦諸子也多收入,且多系古本,清代學者多根據《道藏》本以校正通行的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