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四章 書籍 四一 輯佚及辨偽 >

第四章 書籍 四一 輯佚及辨偽

輯佚及辨偽是校讎學裡面兩個重要貢獻。所謂輯佚就是將已經失傳的古書恢復起來的工作,所用方法是從許多別的書裡面將引用的文字一點一滴地摘抄出來,再加以整理編輯。這樣輯成的本子雖然不能和原書密合,但至少可恢復原書的一部分。

從事輯佚工作著名者如宋明時期的王應麟、陶宗儀、祁承㸁,清代的馬國翰、黃奭、洪頤煊等。馬國翰的《玉函山房輯佚書》,經部四百五十三種,史部八種,子部一百七十三種。黃奭的《逸書考》(一稱《漢學堂叢書》),經解一百一十二種,緯書七十二種,子史八十四種,又《通德堂經解》十七種。洪頤煊的《經典集林》,內佚書三十六種。嚴可均輯刻《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七百四十六卷。清代輯佚書對於清末今文學派的興起,大有幫助,因為久已失傳的「三家詩」等今文家著作,已有了輯佚本。

辨偽是辨別古書中偽托的作品。有些古書全部系後人偽托的,例如《偽古文尚書》(參看第四六節);有些古書是經後人摻了一部分文字進去或修改過的,例如「四書」、《史記》(司馬遷在揚雄以前,竟說及揚雄)。經部偽書還有孔安國《尚書傳》,鄭玄《孝經注》,孫奭《孟子疏》(晉人作)以及《漢魏叢書》中的《子貢詩傳》等。史部有《越絕書》(漢人托名子貢作)、《飛燕外傳》、《漢武內傳》(宋人作,列入《漢魏叢書》)、通行本《竹書紀年》(明人作,王國維另有古本《竹書紀年》輯佚本)等。子部有《吳子》、《文子》、《列子》(均兩晉六朝人作)等。

辨偽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思想、事實、文字時代性的辨別,其次是別的典籍的旁證,篇章語句的分析等。關於辨偽書的名著,首推清閻若璩的《古文尚書疏證》,所提證據達一百二十八條之多。清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則羅列各種偽書,可資學者參考。近人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要論點是,秦焚書沒有燒六經,西漢經書都是足本;孔子時所用的篆字,秦漢時也用,當時字體沒有今古文的分別;所有古文經傳,全系劉歆一手偽造。近今一般學者多認為康氏的考據含有成見,全憑主觀,不大可靠。最近學者又主張辨秦前之偽,如戰國時人托名虞夏時人而作《帝典》、《禹貢》等,也當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