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你一定愛讀的國學常識 > 第二章 語文 二七 古音之推定 >

第二章 語文 二七 古音之推定

古音之學,萌芽於宋,而發展於清。清初顧亭林作《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古音表》,稱為「音學五書」,他根據古代韻文推定古字的本音,對於從前葉韻改讀的講法認為不對。其後江慎修作《古韻標準》,段玉裁作《六書音均表》,戴東原作《聲類表》,孔廣森作《詩聲類》,王念孫也有古韻分部的研究。近人章太炎作《成均圖》(按均即韻字),其門人黃季剛(侃)繼起,分古韻為二十八部,這是古韻的最後結論。

關於古韻的學說,最重要的有近人汪榮寶的歌戈魚虞模古韻歸麻說(汪氏是就外國古來傳述的中國語及中國古時音譯的外國語——主要的是梵語——而研究它們的發音,得到的結論是凡屬ㄜ[e]韻或ㄩ[u]韻或ㄨ[u]韻的字,古時都屬ㄚ[ɑ]韻)。

至於古代聲母,清代錢大昕提出「古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及「古無輕唇音」兩大主張,以證明古時缺知徹澄非敷奉微等紐(紐就是聲母,類隔是指古音反切,可用聲音相似而不同類的字為紐,例如「方」應為府良切,也可作溥良切。所謂類隔之說,就是認為古人讀音不大精密正確,把不同音的字當作同音。其實當時某些音根本沒有,並無所謂類隔,即如「方」字本讀如「旁」,「府」字本讀如「溥」,並不是隨便亂讀)。章太炎又作《古音娘日二紐歸泥說》,黃季剛再由《廣韻》的三十二古本韻考訂,所得的最後結論是古紐十九個。

古紐即影(喻於)、見、溪、曉、匣、疑、端(知照)、透(徹穿審)、定(澄神禪)、來、泥(娘日)、精(莊)、清(初)、從(床)、心(山斜)、幫(非)、滂(敷)、並(奉)、明(微)——括弧內聲母是應合併的。古韻是歌戈、灰、齊、模、侯、豪、蕭、咍(以上陰聲)、寒桓、先、痕魂、青、唐、東、冬、登、覃、添(以上陽聲,即在陰聲後面加n , ng , m收音的)、曷末、屑、沒、錫、鐸、屋、沃、德、合、帖(以上入聲,即在陰聲後面加t,k,p收音的),其中歌戈、曷末、寒桓、痕魂四部,兼有開口呼合口呼,《廣韻》分成八部。又,古音沒有四聲的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