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莊子白話文 > 雜篇十四 5子張 >

雜篇十四 5子張

5子張

作者:秦漢之際慕莊後學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為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返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

滿苟得曰:“無一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一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返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子張曰:“昔者桀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今謂臧聚曰‘汝行如桀紂’,則作色有不服之心者,小人所賤也。仲尼、墨翟窮為匹夫,今謂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則變容易色稱不足者,士誠貴也。故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滿苟得曰:“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仁義存焉。昔者桓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論則賤之,行則下之,則是言行之情,悖戰於胸中也,不亦拂乎?故《書》曰:‘孰惡孰美?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

子張曰:“子不為行,即將疏戚無倫,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紀六位,將何以為別乎?”

滿苟得曰:“堯殺長子,舜流母弟,疏戚有倫乎?湯放桀,武王殺紂,貴賤有義乎?王季為嫡,周公殺兄,長幼有序乎?儒者偽辭,墨者兼愛,五紀六位將有別乎?且子正為名,我正為利;名利之實,不順於理,不鑒於道。吾昔與子訟於無約曰:‘小人殉財,君子殉名。其所以變其情,易其性,則異矣;乃至於棄其所為,而殉其所不為,則一也。’故曰:無為小人,返殉爾天;無為君子,從天之理;若枉若直,相爾天極;面觀四方,與時消息;若是若非,執爾圓機;獨成爾意,與道徘徊;無專爾行,無成爾義,將失爾所為;無赴爾富,無殉爾成,將棄爾天。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干,申子自埋,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此上世之所傳,下世之所語,以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罹其患也。”

【今譯】

子張問滿苟得說:“何不有為而行?不有為而行就不能取信,不能取信就不得任用,不得任用就不得利祿。所以觀察於名聲,計算於利祿,可見有為之義真的屬是。若是拋開名利,返觀內心,那麼士人的踐行,豈非不可一日不有為呢?”

滿苟得說:“沒有廉恥之人富有,多處取信之人顯貴。那些大獲名利之人,幾乎都在沒有廉恥而多處取信。所以觀察於名聲,計算於利祿,可見多處取信真的屬是。若是拋開名利,返觀內心,那麼士人的踐行,唯有持守無為天道吧?”

子張說:“從前夏桀、商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如今對一奴一僕說‘你的行為如同夏桀、商紂’,就會面有怒色而內心不服,可見小人也鄙視夏桀、商紂。仲尼、墨翟只是窮困的平民,如今對宰相說‘你的行為如同仲尼、墨翟’,就會動容變色自稱不及,可見君子也推崇仲尼、墨翟。所以有權勢的天子,未必尊貴;窮困的平民,未必卑賤。尊貴、卑賤的分別,在於行為的善惡。”

滿苟得說:“小偷遭到拘捕,大盜成為諸侯;諸侯之門,即被視為仁義所在。從前齊桓公小白殺兄奸嫂,而管仲成為他的臣子;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接受他的聘禮。言論雖鄙視他們,行為卻臣服他們,可見言行的實情,悖亂一交一 戰於有為者胸中,不是拂逆真德嗎?所以《書》曾有言:‘誰惡誰善?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子張說:“你不有為而行,必將親疏無別,貴賤無義,長幼無序。五倫六紀,又將如何分別?”

滿苟得說:“唐堯誅殺長子,虞舜流放同母弟,親疏有別嗎?商湯放逐夏桀,武王誅殺商紂,貴賤有義嗎?王季成為儲君,周公誅殺兄長,長幼有序嗎?儒家虛偽言辭,墨家兼愛萬民,五倫六紀又將如何分別?況且你替有為正名為求名,我替有為正名為求利;無論求名、求利何者屬實,全都不能順於天理,不能鑒於天道。我從前與你在無約那裡爭辯時說:‘小人殉利,君子殉名。他們扭曲真情,改易天性的原因,固然有異;至於他們拋棄其所當為,而殉於其所不當為,卻一樣。’所以說:不要成為殉利的小人,返殉你的天性;不要成為殉名的君子,順從天的至理。無論曲行直行,合於你的天道之極;面觀天下四方,隨順時勢消長;無論屬是屬非,執守你的圓融天機;獨成你的心意,順應天道進退;不要堅執你的行為,不要成就你的有為之義,那將喪失你所當為;不要趨赴你的財富,不要殉於你的小成,那將背棄你的天性。比干剖腹剜心,子胥挖眼沉一江一 ,是忠君的災難;直躬證父偷羊,尾生赴約溺死,是取信的禍患;鮑焦抱樹枯死,申徒跳河淹死,是清廉的害處;孔子不赴母喪,匡章不赴父喪,是行義的過失。這些都是前世流傳,今世常談,認為士人應該正名其言,必須指導其行,所以承受災殃,遭罹禍患。”

無足問於知和曰:“人卒未有不興名就利者。彼富則人歸之,歸則下之,下則貴之。夫見下貴者,所以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也。今子獨無意焉?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故推正不忘邪?”

知和曰:“今夫此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而處者,以為夫絕俗過世之士焉。是專無主正,所以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也,與俗化世,去至重,棄至尊,以為其所為也。此其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鑒於體;怵惕之恐,欣歡之喜,不鑒於心;知為為,而不知所以為,是以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而不免於患也。”

無足曰:“夫富之於人,無所不利,窮美究勢,至人之所不得逮,賢人之所不能及;挾人之勇力,而以為威強;秉人之知謀,以為明察;因人之德,以為賢良;非享國,而儼若君父。且夫聲色、滋味、權勢之於人,心不待學而樂之,體不待象而安之。夫欲惡避就,固不待師,此人之性也。天下雖非我,孰能辭之?”

知和曰:“知者之為,固動以百姓,不違其度,是以足而不爭,無以為,故不求。不足,故求之,爭四處而不自以為貪;有餘,故辭之,棄天下而不自以為廉。廉貪之實,非以迫外也,返鑒之度。勢為天子,而不以貴驕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財戲人。計其患,慮其反,以為害於性,故辭而不受也,非以要名譽也。堯舜為帝而推,非仁天下也,不以美害生也;善卷許由得帝而不受,非虛辭讓也,不以事害己也。此皆就其利,辭其害,而天下稱賢焉,則可以有之,彼非以興名譽也。”

無足曰:“必持其名,苦體絕甘,約養以持生,則亦猶久病長厄而不死者也。”

知和曰:“平為福,有餘為害者,物莫不然,而財其甚者也。今富人,耳營於鐘鼓管鑰之一聲 ,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以感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侅溺於憑氣,若負重行而上阪也,可謂苦矣;貪財而取蔚,貪權而取竭,靜居則溺,體澤則憑,可謂疾矣;為欲富就利,故滿若堵耳,而不知避,且憑而不捨,可謂辱矣;財積而無用,服膺而不捨,滿心戚憔,求益而不止,可謂憂矣;內則疑劫請之賊,外則畏寇盜之害,內周樓疏,外不敢獨行,可謂畏矣。此六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及其患至,求盡性竭財,單以返一日之無故而不可得也。故觀之名,則不見,求之利,則不得,繚意絕體而爭,此不亦惑乎?”

【今譯】

無足問知和說:“世人沒有不求名趨利的。那人富貴就有人歸附於他,歸附於他就卑下於他,卑下於他就使他尊貴。被卑下者尊貴,正是長生安體愉悅心意之道。如今你唯獨無意於此嗎?是你心知不足呢?抑或心知雖夠而無力踐行呢?所以推求正道不能忘懷嗎?”

知和說:“如今的人,以為與己同時而生同鄉而處卻比自己富貴者,必屬絕俗過世之士。這種人專斷沒有主見正道,所以觀覽古今之時是非之分,盲從世俗,失去至重之德,丟棄至尊之道,以為其所當為。以此談論長生安體愉悅心意之道,不是遙不可及嗎?悲慘的疾病,恬愉的安適,不能明鑒於己身;怵惕的恐懼,歡欣的喜悅,不能明鑒於己心;僅知為其所為,而不知為何而為,因此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不免於禍患。”

無足說:“富貴之人,無往不利,窮盡美事究極威勢,至人也不能相比,賢人也難以企及;挾持他人的勇力,作為自己的威強;秉持他人的智謀,作為自己的明察;憑借他人的德行,作為自己的賢良;雖非享國之君,卻儼然如同君父。況且聲色、滋味、權勢對於人,心知不待學習 就感悅樂,身體不待模仿就感安泰。好惡趨避,原本不待師長教導,這是人的天性。天下人即使非難我,誰能拒絕這些?”

知和說:“知者的所為,原本所動皆為百姓,不違民眾心意,因此知足而不爭,順道而無為,所以無所欲求。不足,才會有所欲求,爭求四處卻不自以為貪婪;有餘,才會推辭富貴,放棄天下而不自以為清廉。清廉、貪婪的實情,並非迫於外境,而是返觀鑒照內心。權勢貴為天子,卻不以尊貴驕矜他人;財富擁有天下,卻不以錢財戲弄他人。計算其後患,顧慮其反噬,認為富貴危害天性,所以推辭而不受,並非沽名釣譽。唐堯、虞舜身居帝位而推讓,並非仁愛天下,而是不讓美好的外物危害生命;善卷、許由得到帝位而不受,並非虛偽辭讓,而是不讓治人的惡事危害自己。這都是趨其利,避其害,而後天下稱為賢良,他人稱頌可以有之,他們實非求取賢良的名譽。”

無足說:“定要保持賢良的名譽,自苦身體而拒絕享受,簡約供養以維持生命,那就如同長期生病久處困厄而不死。”

知和說:“平和是福氣,有餘是禍害,萬物無不如此,而財富有餘是至大禍害。當今富人,耳朵陶醉於鐘鼓管樂之一聲 ,嘴巴愜意於美食佳釀之味,感化其意志,遺忘其正業,可謂迷亂了;極度陷溺於盛氣,如同負重行走而上坡,可謂辛苦了;貪財而得病,貪權而衰竭,靜處閒居就陷溺嗜欲,身體潤澤就盛氣凌人,可謂病重了;為了求富趨利,所以自滿如同塞耳,而不知迴避危殆,仍然盛氣而不願捨棄,可謂恥辱了;財富堆積而沒有用處,服膺偽道而不肯捨棄,滿心憂戚憔悴,欲求增益而不願停止,可謂憂愁了;在家就疑心搶劫請托之賊,外出就擔心兵寇強盜之害,在家遍設堡樓圍牆,外出不敢單獨行走,可謂畏懼了。以上六項,是天下的至大禍害,全都遺忘而不知洞察;等到禍患來到,費盡心機竭盡財富,只求返歸一日平安而不可得。所以觀於名聲,看不見富貴有何名聲,求於利益,看不到富貴有何利益,繚繞心意耗盡體力而爭奪,這不是大惑嗎?”

【《子張》校勘】()內為衍文、訛文、誤倒之文,[]內為所補之文、正字。

補脫文4字:

1.則亦[猶]久病長厄而不死者也。

2.耳營[於]鐘鼓管鑰之一聲 ,口嗛於芻豢醪醴之味。

3.若負重行而上[阪]也。

4.繚意[絕]體而爭。

刪衍文3字:

1.盍(不)為行。

2.則(有)作色有不服之心者。

3.申子(不)自埋。

訂訛文12字:

1.則(怍)[作]色有不服之心者。

2.諸侯之門,(義士)[仁義]存焉。

3.吾(日)[昔]與子訟於無約曰。

4.無(轉)[專]爾行。

5.申子自(理)[埋]。

6.窮美究(執)[埶=勢]。

7.(俠)[挾]人之勇力。

8.非享國,而(嚴)[儼]若君父。

9.堯舜為帝而(雍)[推]。

10.貪財而取(慰)[蔚]。

11.滿心戚(醮)[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