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莊子白話文 > 外篇二十八 26繕性 >

外篇二十八 26繕性

26繕性

作者:秦漢之際慕莊後學某乙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一交一 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夫德,和也;道,理也。德無不容,仁也;道無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中也;中純實而返乎情,樂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禮樂遍行,則天下亂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也。

【今譯】

修剪天性迎合世俗,然後學習 以便復歸初始真德;滑亂嗜欲迎合世俗,然後思考以便獲致天然澄明,叫被受到蒙蔽的愚民。

古時研治道術之人,以恬靜頤養心知;心知用於全生而不用於有為,這叫以心知頤養恬靜。心知與恬靜一交一 相頤養,而後合和治理出自內在德性。

德,是合和萬物的;道,是治理萬物的。德無不包容,是仁;道無不治理,是義;道義彰明而萬物相親,是中;中正純實而返歸性情,是樂;誠信行為包容形體而順從人文,是禮。禮樂普遍實行,就天下大亂了。彼人正己而蒙覆己德,真德就不會外冒,外冒就會導致物失天性。

古之人,在混茫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此之謂至一。當是時也,莫之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偽,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無以返其情性而復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一交一 相喪也,道亦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道無以興乎世,世無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隱,故不自隱。

【今譯】

古時的人們,在混沌茫然之中終其一生,而得以淡泊寂漠。當此之時,陰陽淳和寧靜,鬼神不來驚擾,四季得其節氣,萬物不受傷害,眾生不會早夭,人類雖有心知,沒有地方可用,這叫至高齊一。當此之時,無須有為而常得自然。

等到真德下降衰退,到了燧人、伏羲,開始有為於天下,因此天下雖然順遂卻不再齊一。等到真德又下降衰退,到了神農、黃帝,開始有為於天下,因此雖然天下安寧卻不再順遂。等到真德又下降衰退,到了唐堯、虞舜,開始有為於天下,興起整治、教化民眾的源流,澆漓淳和離散素樸,背離天道而學偽,拔高德性而奉行,然後去除天性而盲從成心。成心與成心的識知,卻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加文飾,增益繁博。文飾泯滅質樸,繁博溺死德心,然後民眾開始迷惑混亂,無法返歸真情天性而復歸初始真德。

由此觀之,人世一旦拋棄天道,天道必然拋棄人世。人世與天道互相拋棄,天道又如何興起於人世,人世又如何興起於天道?天道無法興起於人世,人世無法興起於天道,即使聖人不在山林之中,真德也只能隱藏。聖人隱藏真德,所以不必自隱山林。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大謬也。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返一無跡;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不以知窮德,危然處其所而返其性矣,又何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識;小識傷德,小行傷道。故曰:正己而已矣。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冕之謂也,謂其無以益其樂而已矣。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軒冕在身,非性命之有也,物之儻來寄也。寄之者,其來不可御,其去不可止。故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其樂,彼與此同,故無憂而已矣。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故曰: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今譯】

古人所說的隱士,並非伏身山林而不現人世,並非關閉言說而不出議論,並非深藏真知而不肯發露,而是時運天命大為乖謬。時運天命恰當而真道大行於天下,聖人就返歸道一自隱無跡;時運天命不當而真道大困於天下,聖人就深藏根本寧靜至極而等待。這是喪我存吾的道術。

古時喪我存吾的聖人,不以言辯文飾心知,不以心知窮極天道,不以心知拔高己德,知危靜處其所而返歸天性,又何須有為呢?天道原本不體現於細小行為,真德原本不體現於瑣屑辯識;瑣屑辯識傷害真德,細小行為傷害天道。所以說:聖人自正己身而止。樂於葆全真德叫做得志。

古人所謂得志,說的不是官爵祿位,而是說無法用外物增益快樂而已。今人所謂得志,說的是官爵祿位。官爵祿位在身,並非德性天命原有,而是外物的偶然暫寄。暫寄的外物,來時無法抵禦,去時無法阻止。所以不因官爵祿位而放肆心志,不因窮困約束而趨奉世俗,他的快樂,有外物與無外物相同,所以無所憂慮而已。今人暫寄外物一旦離去就不快樂,由此觀之,即使快樂,沒有不荒謬的。所以說:喪己真德於外物,迷失天性於世俗之人,叫做本末倒置的愚民。

【《繕性》校勘】()內為衍文、訛文、誤倒之文,[]內為所補之文、正字。

補脫文2字:

1.軒冕在身,非性命[之有]也。

刪衍文3字:

1.繕性於俗,(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俗)思以求致其明。

2.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

訂訛文7字:

1.義明而物親,(忠)[中]也;中純實而返乎情,樂也。

2.禮樂(偏)[遍]行,則天下亂矣。

3.澆淳散樸,離道以(善)[偽]。

4.世與道一交一 相喪也,道(之人)[亦]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5.古之(行)[存]身者,不以辯飾知。

6.由(之)[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更正誤倒2處:

1.然後民始惑亂,無以返其(性情)[情性]而復其初。

2.物之儻來寄(者)也。寄之[者],其來不可御,其去不可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