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莊子白話文 > 外篇二十八 25刻意 >

外篇二十八 25刻意

25刻意

作者:秦漢之際慕莊後學某乙

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也,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也,游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也,致功並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為無而已矣,此一江一 海之士,避世之人也,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也,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一江一 海而閒,不導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今譯】

刻削己意而高尚己行,離棄人世而異於俗眾,高調放言而怨憤針砭,有為於高亢而止,這是山谷林泉之士,非議世俗之人,枯槁其身、投水自一殺者所喜好。

談論仁義忠信,恭儉辭讓,有為於修剪真德而止,這是剪平世人之士,誨人不倦之人,遊說諸侯、研一習一 學問者所喜好。

談論大功,建立大名,強調君臣之禮,匡正上下之分,有為於整治民眾而止,這是立身朝廷之士,尊君強國之人,致力功業、兼併敵國者所喜好。

趨赴湖澤,閒居曠野,釣魚閒遊,有為於致無而止,這是隱居一江一 海之士,逃避世俗之人,自在閒暇者所喜好。

調息練氣,吐故納新,熊經鳥伸,有為於長壽而止,這是導引修煉之士,保養身形之人,渴望壽如彭祖者所喜好。

至於無須刻削己意就能高尚,無須標榜仁義就能葆德,無須立功揚名就能自治,無須隱居一江一 海就能閒適,無須導引修煉就能長壽,無不喪忘,無不擁有,淡泊無極,然而眾多美德隨從而至,這是天地之道,聖人之德。

故曰:夫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質也。

故曰: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也,邪氣不能襲也,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矣。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去知與故,循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預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疲;虛無恬淡,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過也;好惡者,心之失也。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無所與忤,虛之至也;不與物淆,淡之至也;無所與逆,粹之至也。

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失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今譯】

所以說:恬淡、寂漠、虛無、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實質。

所以說:聖人休止有為。休止有為就平和簡易,平和簡易就恬靜淡泊。平和簡易恬靜淡泊,就憂患不入德心,邪氣不襲身形,所以真德葆全而精神不虧。

所以說:聖人的生存順應天道運行,死亡安於物化變遷;靜居而與陰同德,行動而與陽同波;不種福果之因,不啟禍患之端;感觸外境而後因應,迫於內德而後行動,不得停止而後起行;去除心知又喪忘故德,因循天道之理。所以沒有天災,沒有物累,人不非議,鬼不苛責;生存如同浮游,死亡如同休息;不思慮,不預謀;葆光而不外耀,誠信而不許諾;安寢不夢,覺醒無憂;精神純粹,靈魂不疲;虛己致無恬靜淡泊,合於天賦物德。

所以說:悲哀與歡樂,是不循德的邪僻;喜悅與憤怒,是不順道的過錯;嗜好與厭惡,是成心的偏失。因此心無憂樂,是循德的至境;純一不變,是恬靜的至境;不與外物衝突,是虛己的至境;不與外物淆亂,是淡泊的至境;不與外物違逆,是純粹的至境。

所以說:身形勞累而不休就有弊病,精神使用而不止就會疲勞,疲勞就會窮竭。水的本性,不含雜質就能清澈,不予攪動就能平靜;鬱積封閉而不流動,也不能清澈,這是水失真德的徵象。

所以說:純粹而不含雜質,清靜而純一不變,恬淡而無為,行動而順應天道運行,這是頤養心神的道術。

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輕用也,寶之至也。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野語有之曰:“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聖人貴精。”故素也者,謂其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能體純素,謂之真一人。

【今譯】

擁有干將越劍之人,用匣子收藏寶劍,不敢輕易使用,寶愛之至。精神四達合流,無所不臻道極,上達於天,下至於地,化育萬物,不著跡象,名叫同於天帝。

純粹素樸的天道,唯有心神能夠持守;持守天道不失,使與心神合一;合一而精微通神,就能合於天理。鄉野諺語有言:“眾人看重財利,廉士看重名聲,賢人崇尚心志,聖人寶貴精神。”因此素呢,是說不與外物一交一 雜;純呢,是說不欲虧損精神。能夠體悟純粹素樸,叫做真一人。

【《刻意》校勘】()內為衍文、訛文、誤倒之文,[]內為所補之文、正字。

補脫文12字:

1.非世之人[也]、教誨之人[也]、尊主強國之人[也]、避世之人[也]、養形之人[也]。

2.憂患不能入[也],邪氣不能襲[也],故其德全而神不虧[矣]。

3.德之邪[也]、道之過[也]、心之失[也]。

4.柙而藏之,不敢[輕]用也。

訂訛文6字:

1.此天地之(平)[本],而道德之質也。

2.好惡者,(德)[心]之失也。

3.無所(於)[與]忤,虛之至也;不與物(一交一 )[殽],淡之至也;無所(於)[與]逆,粹之至也。

4.鬱閉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失]德之象也。

更正誤倒2處:

1.就藪澤,處閒曠,釣魚閒處,(無為)[為無]而已矣。

2.聖人休(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恬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