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莊子白話文 > 外篇二十八 19宇泰定 >

外篇二十八 19宇泰定

19宇泰定

作者:莊周弟子或再傳弟子

宇泰定者,發乎天光。發乎天光者,人見其人,物見其物。人有修者,乃今有恆;有恆者,人捨之,天助之。人之所捨,謂之天民;天之所助,謂之天子。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辯者,辯其所不能辯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均敗之。

備物以將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達彼,若是而萬惡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和,不可納於靈台。靈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捨,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今譯】

心宇泰然寧定者,煥發天賦之光。煥發天賦之光者,觀人洞見其人,觀物洞見其物。人能修復真德,方能葆有恆德;葆有恆德者,人道捨棄他,天道襄助他。人道捨棄者,稱為“天民”;天道襄助者,稱為“天子”。

為學者,欲學他所不能學的;為行者,欲行他所不能行的;為辯者,欲辯他所不能辯的。心知止於不知之域,就是至境。若是有人不能如此,天道之輪必將挫敗他。

整備庶物用於將養身形,藏知不謀用於葆養德心,誠敬德心用於遙達彼道,若能如此而後萬千惡運仍至,都是天命,而非人力未盡,不足以滑亂德心和順,不可納入於心靈。心靈有所持守,然而不能盡知其所持守的天道,因而不可自矜物德。不能誠敬己心而妄發言行,每發必有不當;已發而不肯捨棄,每次更改仍有所失。所為不善若是顯明,將會受到人道的誅罰;所為不善若是隱秘,將會受到天道的誅罰。明白人道危殆不測,明白天道疏而不漏,然後方能獨行天道。

券內者,行乎無名;券外者,志乎期費。行乎無名者,唯庸有光;志乎期費者,唯賈人也,人見其跂,猶之魁然。與物窮者,物入焉;與物齟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親,無親者盡人。兵莫憯於志,而鏌琊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桴鼓為小。無適而非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所以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也以備。故出而不返,見其鬼;出而得,是謂德死。滅而有實,鬼之一也。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

出無本,入無竅。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標;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所入而無本者有長。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標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

【今譯】

契合內德者,行事致無聲名;迎合外境者,志在期求財貨。行事致無聲名,寓諸庸常葆有德光;志在期求財貨,只是如同商賈一樣,旁人見其踮足,仍然自矜魁偉。與物不通者,外物攖入其心;與物齟齬者,其身不能容物,其心怎能容人?不能容人者無人親近,無人親近者自絕於人。凶器之慘毒無過於心志,而鏌琊寶劍尚屬下等;敵寇之強大無過於陰陽,而擂鼓敵軍尚屬小敵。無往而非陰陽,天地之間無處可逃。並非陰陽賊害於人,而是人的心志自招賊害。

天道通約萬物為一。天道分施物德,於是萬物形成;天道成就萬物,同時毀壞萬物。之所以厭惡萬物之分,乃是分物之道才是唯一完備;之所以厭惡自矜完備,乃是堅執其有才會自矜完備。所以出離天道而不返天道,就會鬼迷心竅;出離天道而自矜自得,叫做德心死滅。德心死滅卻仍有實體,是鬼的一種。以有形萬物取象於無形天道,而後心宇泰然寧定。

出離天道則失根本,返入天道又無孔竅。天道有實存而無定處,有長度而無始終;生出萬物卻無孔竅的天道確有實存,納入萬物卻無始終的天道確有恆長。有實存而無定處的天道,遍在於宇;有恆長而無始終的天道,永在於宙。天道能使萬物生,能使萬物死,能使萬物出,能使萬物入,萬物出而生、死而入卻不見其形,叫做天道之門。天道之門,是無形之有;萬物出於無形之有。有形之有,不能出於有形之有,必定出於無形之有。而無形之有,就是一無所有,聖人藏身於一無所有。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弗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將以生為喪也,以死為返也,是以分矣。其次曰始無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無有為首,以生為體,以死為尻,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宗者,吾與之為友。是三者雖異,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屈氏也,著封也。非一邪?

有生,黬也。披然曰“移是”。嘗言“移是”,非所言也。雖然,不可知者也。臘者之有膍胘,可散而不可散也;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為是舉“移是”。

請嘗言“移是”:是以生為本,以知為師,因以乘是非;果有名實,因以己為質;使人以為己節,因以死償節。若然者,以用為知,以不用為愚;以徹為名,以窮為辱。移是,今之人也,是蜩與鷽鳩同於同也。

【今譯】

古之至人,其知達於至境。怎樣的至境?有人認為萬物生於“無”,這就是至境,這就是盡頭,無以復加了。其次有人認為後來產生了有形之物,每物之生即失天道,每物之死即返天道,因此每物均從天道分出。其次有人認為宇宙初始一無所有,隨後產生有生之物,有生而後有死;把一無所有的天道視為頭腦,把每物的生命視為身體,把每物的死亡視為屁股,誰能徹悟有、無、死、生出於同一祖宗,吾人就與之為友。以上三種認知雖有差異,卻是出於同一祖宗的子孫公族。正如昭氏景氏,以職官為姓;屈氏,以封邑為姓。楚室三大公族豈非出於同一祖宗?

有生之物,是天道的塵垢。眾人紛亂妄言“是非不斷轉移”。他們所言“是非不斷轉移”,並非所言之意。儘管如此,其意不可盡知。臘祭雖有可食的牛胃,但是祭後可以散而食之,祭前不可散而食之;觀祭之人圍觀於廟堂,祭畢又會移步如廁,為此眾人紛亂妄言“是非不斷遷移”。

請允許試論眾人為何紛亂妄言“是非不斷轉移”:眾人以有限的生命為本,以有限的心知為師,因而駕乘相對是非;為了證明相對是非果真有其名實,因而以自己為人質;使人以為自己很有節操,因而以死證明節操。如此之人,把用於廟堂視為有知,把不用於廟堂視為愚人;把通於廟堂視為名譽,把窮於廟堂視為恥辱。堅執相對是非卻不斷轉移相對是非,正是如今的眾人,一如蜩與學鳩僅僅贊同與己相同者。

蹍市人之足,則辭以放傲,兄則以傴,太親則已矣。故曰:至禮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

徹志之悖,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悖志者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者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者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清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道者,德之欽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質也。性之動,謂之為;為之偽,謂之失。知者,接也;知者,謀也;知者之所不知,猶睨也。動以不得已之謂德,動無非我之謂治,名相反而實相順也。

【今譯】

踩了路人之腳,必須卑辭道歉放棄傲慢,踩了兄長只須彎一彎腰,踩了父母無須任何表示。所以說:至高之禮不把他人視為外人,至高之義不把萬物視為外物,至高之知不做預謀,至高之仁無所親疏,至高之信不用金錢擔保。

消除意志的悖亂,解除心知的謬妄,去除德心的牽累,打通達道的阻塞。尊貴、富有、顯赫、威嚴、名聲、利祿六項,導致意志的悖亂。容貌、舉止、色慾、辯理、使氣、意願六項,導致心知的謬妄。憎惡、嗜欲、喜悅、憤怒、悲哀、快樂六項,導致德心的牽累。捨棄、趨就、索取、贈與、知慮、技能六項,導致天道的阻塞。以上四類六項不鼓蕩胸中就能正直,正直使人寧靜,寧靜使人清寂,清寂使人澄明,澄明使人虛己,虛己使人順道無為而後循德無不為。

天道,是物德欽仰的宗師;生命,是物德自身的光華;天性,是生命固有的本質。因循天性而動,就是物所當為;迎合人為而偽,就是物之過失。知識,得於一交一 接;知識,得於預謀;有知之人必有不知,所知有限猶如一瞥。行動出於不得停止叫做德,行動無不因循真我叫做治,名雖相反而實則相順。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無己譽。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良乎人者,唯全人能之。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全人惡有天?惡有人之天?而況天乎人乎?

一雀過羿,羿必得之,惑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矣。是故湯以庖人籠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籠百里奚。是故非以其所好籠之,而可得者,無有也。

兀者拸畫,外非譽也;胥靡登高而不懼,遺死生也。夫復一習一 不愧,而忘人。忘人,因以為天人矣。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為然。出怒不怒,則怒出於不怒矣;出為無為,則為出於無為矣。欲靜則平氣,欲神則順心;有為也欲當,則緣於不得已。不得已之類,聖人之道。

【今譯】

后羿善於射中微小目標,然而拙於使人不讚譽自己。聖人善於順應天道,然而拙於因應人道。既善於順應天道又善於因應人道的,唯有全人能夠做到。唯有動物能夠因循內德,唯有動物能夠順應天道。全人何曾擁有天道?何曾信奉人為虛構的天道?何況區分天道、人道呢?

一隻雀鳥飛過后羿,后羿自矜必能射中,就是大惑。以天下為樊籠,雀鳥才會無處可逃。因此商湯用庖廚之職籠絡伊尹,秦穆公用五張羊皮籠絡百里奚。因此不以他人所好籠絡他人,而後欲得他人,從來沒有。

刖足之人拒絕雕飾,是因為置毀譽於度外;刑徒之人登高不懼,是因為置死生於度外。復歸一習一 性不愧天地,而後喪忘人道。喪忘人道,因而成為天道庇佑之人。所以被人敬重而不喜悅,被人侮蔑而不憤怒,唯有同於天然祥和者方能如此。出離憤怒者不會真正憤怒,即使因境憤怒也是出於不怒的德心;出離有為者不會真正有為,即使循德有為也是出於無為的天道。意欲寧靜必須心平氣和,意欲通神必須順應德心;有為而意欲恰當,必須緣於不得停止的真德。不得停止地順道循德,就是聖人的道術。

【《宇泰定》校勘】()內為衍文、訛文、誤倒之文,[]內為所補之文、正字。

補脫文41字:

1.人見其人,[物見其物]。

2.兵莫憯於志,[而]鏌琊為下;寇莫大於陰陽,[而桴鼓為小。無適而非陰陽],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3.道通[為一],其分也,[成也]。

4.所[以]惡乎分者,其分也以備;所以惡乎備者,其有[也]以備。

5.有所出而無竅者有實,[有所入而無本者有長]。

6.悖志[者]也、謬心[者]也、累德[者]也、塞道[者]也。

7.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清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8.全人惡[有]天?惡[有]人之天?

9.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矣]。

刪衍文2字:

1.至禮(有)不人。

2.而況(吾)天乎人乎?

訂訛文14字:

1.不足以滑(成)[和],不可納於靈台。

2.為不善乎幽(閑)[闇]之中者,鬼得而誅之。

3.與物(且)[齟]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

4.出而得,是謂(得)[德]死。

5.有實而無乎處,有長而無乎本(剽、摽)[標]。○有長而無本(剽、摽)[標]者,宙也。

6.孰知有無死生之一(守)[宗]者,吾與之為友。

7.(甲)[屈]氏也,著封也。非一(也)[邪]?

8.臘者之有膍(胲)[胘],可散而不可散也。

9.一雀(適)[過]羿,羿必得之,(威)[或=惑]也。

10.(介)[兀]者拸畫,外非譽也。

11.夫復一習一 不(饋)[愧],而忘人。

更正誤倒1處:

1.(入出)[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