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39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4) >

第39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4)

    曹操設置疑塚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防止盜墓。但也可能與其生前一貫奸詐多疑的性格有關。
    《太平廣記》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年少時曾與後來的敵人袁紹一起搞了一個惡作劇。有一戶人家結婚,晚上夫妻合拜入洞房。曹操叫袁紹「站崗放哨」,自己潛入主人家園子,偷看新郎新娘的床上之事。不料看得正起勁,被主人發現,大喊:「有偷兒至!」於是主人家的家丁把園子團團圍住,曹操被包圍了。但曹操對此一點也不驚慌,只見他從袖內抽出一把利刀,一手拽住新娘,主人見狀瑟瑟發抖,不敢動彈,反而求他放人。曹操此時卻指著躲在樹後的袁紹說:「偷兒在這裡,你們為何不去追?」袁紹一聽,轉身就逃。主人也急忙帶眾家丁去追趕。這時的曹操,放開新娘,旁若無人地走了。
    曹操性格上的多疑,不止是三國演義多有演義成分,有許多史料可以證實:曹操有一個同鄉叫恆邵,過去與他有私仇。曹操得志後,恆邵向他請罪,跪在庭前。曹操說了一句:「跪而解死耶?」結果還是把他殺了。《魏書·張繡傳》記載,曹操的一個侄子曾為張繡所殺,後來曹操為了打敗袁紹,以擺脫軍事上的劣勢和被動地位,不得不釋怨招徠張繡,封他為侯,食二千戶。但一俟消滅袁紹,地盤鞏固,曹操的兒子曹丕就出言逼迫張繡自殺。曹操在臨死之前,又把張繡的兒子張泉殺死,以絕後患。凡是有宿怨的,曹操都猜忌,不放心,至死也不放過,所以《曹瞞傳》中說,「故人舊怨」大都被曹操報復殺死。
    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在其死後也得到了體現。傳說在曹操安葬的那一天,鄴城的所有城門全部打開,72具棺材,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城門抬出。從此,一個千古之謎也隨之懸設:七十二疑塚哪座為真?
    宋代詩人俞應符對曹操的這種行徑甚為不齒,他在《七十二座疑塚》一詩中,以厭惡的口氣寫道: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機到丘壟。
    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告君知。
    直鬚髮盡塚七二,必有一塚藏君屍。
    這位自作聰明的俞詩人,對曹操的性格和謀略還是不甚瞭解,如何知道曹操之屍就埋在了這七十二疑塚之內?焉知其不會埋入七十二塚之外乎?對此,魯迅在《花邊文學·清明時節》中曾這樣說道:「相傳曹操怕死後被人掘墳,造了七十二疑塚,令人無從下手。於是後之詩人曰:『遍掘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葬君屍。」於是後人論者又曰:「阿瞞老奸巨滑,安知其屍實不在此七十二之內乎。真是沒有法子想。」又說:「阿瞞雖是老奸巨滑,我想,疑塚之流倒未必安排的,不過古來的塚墓,卻大抵被發掘者居多,塚中人的主名,的確者很少,洛陽邙山,清末掘墓者極多,雖在名公巨卿的墓中,所得也大抵是一塊志石和凌亂的陶器,大約並非原沒有貴重的殉葬品,乃是早經有人掘過,拿走了,什麼時候呢,無從知道。總之是葬後至清末的偷掘那一天之間罷。」
    曹操入葬後,盜墓者並沒有被其「薄葬」的標榜所迷惑,也沒有因為疑塚之多而望而卻步。但是,儘管他們費盡了心機,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卻連曹操的一根毫毛也未見到。那麼,曹操的屍骨到底埋於何處?
    按照曹操留下的《終令》來看,曹操墓應在古鄴城西門豹祠以西的地方,相當於今天河北臨漳縣三台村以西直到磁縣境內的漳河沿岸。這裡為古墓地,其中丘壟星羅棋布,森然彌望,高者如山列列,低者如丘纍纍,這就是歷史上傳說的曹操七十二疑塚所在之處。正如一首詩所寫的那樣:「漳河纍纍漳水頭,如山七十二高丘。正平只有墳三尺,千古安眠鸚鵡洲。」
    七十二疑塚的傳說,使後人無所適從。史載,南宋詩人范成大於1170年曾在此下馬,拜謁曹操陵。但是由於搞不清哪座是真正的曹操陵,只好在當地老百姓的指點下,對講武城西側的第一個疑塚進行了拜掃,但對於是否拜了真陵,他心裡也沒底。面對星羅棋布的墳堆,他只能感歎道:「一棺何岡塚如林,諸復如公負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