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37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2) >

第37節: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盜墓狂潮(2)

    吾婢妾與伎人皆勤苦,使著銅雀台,善待之。於台堂上安六尺床,施帳,朝晡上脯之屬。月旦十五日,自朝至午,輒向帳中作伎樂。汝等時時登銅雀台,望吾西陵墓田。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捨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吾歷官所得綬,皆著藏中,吾余衣裘,可分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在這篇《遺令》中,曹操對自己一生的功過做了簡略的結論。認為自己以法治軍是一貫的,至於發小脾氣,犯大過失,則不值得倣傚。從這一點看,曹操還是實事求是的。
    令文對自己的婢妾和歌伎做了安排。要求將她們安置於銅雀台好好對待。在銅雀台正堂上安放一張六尺長的床,掛上靈幔,早晚供上乾肉、乾糧之類的祭品,每月初一及十五,要向著靈帳歌舞,還要常登銅雀台,遙望自己的墓田。對於餘下的薰香,可分於諸夫人,不要用來祭祀。各房之人如無事,可學著編織有飾物的鞋子賣。自己一生做官得到的綬帶,都放於櫃中,遺留的衣服等,放於另一櫃中,放不下的話,可由曹丕等兄弟們分掉。
    曹操《遺令》中的細瑣安排,特別是對妻妾的安排,遭到了歷代文人的非議。如杜牧《杜秋娘傳》云:「咸池升日慶,銅雀分香悲。」吳偉業《清涼山贊佛》寫道:「縱酒蒼悟淚,莫賣西陵履。」蒲松齡在《聊齋誌異·祝翁》中也評論道:「繾綣恩私悲永訣,由來伉儷最情深,從今白首同歸去,癡絕分香賣履心。」這些糾纏於細枝末節小事的詩歌,其用意大抵是一種譏諷。不過這種譏諷對於曹操來說,是不公平的。魯迅先生的詩《答客請》:「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即是對這一觀點的有力回擊。
    220年正月,曹操西征關羽後回到洛陽,突然病倒。其發病的原因與一個奇怪的事情有關。一天下午,曹操感到頭有點暈,繼而感到口苦。於是他命令一個叫蘇越的臣子到果園去摘梨。蘇越伸手摘了一盤梨,只見每隻梨的根部都滲出了殷紅的液體,像人的血液一樣。曹操見此景狀,十分噁心,嘔吐不止,從此一病不起。
    20日後,66歲的曹操走完了生命的歷程,病逝洛陽宮。
    2.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
    曹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218年,曹操頒布了一道《終令》,其中說: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制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
    《終令》明確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墓,陵上不堆土,也不植樹。
    一年後,曹操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分別盛放在四個箱子中,上面寫明春夏秋冬,並留下一個遺囑:「有不諱,隨時以殮,金珥珠寶之物,一不得送。」意思是說,我如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的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在上一節引述的《遺令》中,曹操又一次重申了死後「薄葬」的要求,即「吾死之後,持大服如存者,勿遺。」及「斂以時服,葬之於鄴之西岡上」。
    歷代帝王都把陵寢作為社稷江山的象徵,他們大多從登基日起,便下令建造陵墓,而且這些陵墓大多耗費驚人。為什麼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之,力主「薄葬」呢?若稍加考證,不外乎出於以下幾方面考慮。
    擺在最前面和份量最重的一部分,當是與其一生崇尚節儉分不開的。
    217年歲末,天氣寒冷。一天,曹操登上銅雀台,環顧四周。突然,一個青年女子出現於他的視線。該婦女頭戴飾物,身著綾羅,十分華麗。曹操看後,勃然大怒,立即派士兵前去盤問。士兵報告說,此女乃曹操之子曹植的妻子。曹操聽後沒有言語。第二日,一道詔令送到曹植府上,內容是說其妻違反家規,不事節儉,專好華麗,請其自裁。曹植之妻無奈,只好自縊身亡。原來,一生節儉的曹操曾制定了家規,規定後宮的妃嬪衣服上不得織錦飾繡,侍女的衣裙不准超過鞋幫。宮廷裡的帷帳和屏風,破舊之後縫補一下繼續使用,所有人員所蓋的棉被和墊褥,一律不准織有花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