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18節: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6) >

第18節:第二章 先秦:盜墓史的發端(6)

    《晉書·石季龍載記》記載:邯鄲城西石子崗上有座趙簡子墓。後趙皇帝石虎繼位後,曾命令下屬盜發此墓。但開掘的結果,「初得炭深丈餘,次得木板厚一尺,積板厚八尺,乃及泉,其水清冷非常。作絞車以牛皮囊汲之,月餘而水不盡,不可發而止。」
    3.盜洞中發現人頭骨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發掘了擂鼓墩曾侯乙墓,引起了轟動。該墓墓主是戰國時期江漢地區曾國的君侯,名乙。墓中出土的文物世所罕見,其中最出名的是青銅編鐘,共有65件。令人驚奇的是,編鐘至今仍能發音,而且同一件鍾可發出兩個不同的樂音,互不干擾,音聲純正,音色優美,能演奏中外多種樂曲,真可謂世界奇跡。
    然而,這座古墓在發掘時卻發現了盜墓者「作案」的痕跡。據考古隊長譚維四說,在墓中室的東北角,有一個90厘米的圓形盜洞,能夠容一個人攜帶盜墓工具通過,此洞已深入墓底,當時在場的考古人員都感到凶多吉少。
    就在擂鼓墩曾侯乙墓正式發掘兩個月前的3月6日至10日,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隊員郭德維曾參加了江陵天星觀楚墓揭取槨蓋板工作。根據郭在現場看到的情況,其墓被盜掘之慘狀,可謂目不忍睹。整個墓坑共有七室,除足廂一個小室未被盜掘外,其餘各室全被盜擾,稍大一點的青銅器均被盜劫一空,有一個大銅鼎可能由於盜墓賊無法搬出盜洞,索性砸碎帶走,只遺下兩隻蹄形銅足不知何故未被帶走。兩隻銅足分別高35.5厘米,直徑10~12厘米,如此粗大的銅足,據估計當在50公斤以上。室內四重棺槨全被盜墓者劈開,屍體被拖出棺外拋入一角,一些未被盜走的漆木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擾亂和破壞,大批竹簡被踩斷碾碎,損失慘重。從直徑3米多的盜洞留下的痕跡與遺物分析,盜墓者是採用六層圓木壘砌成四方形井架而進入墓室的,如此巨大的盜洞和繁雜精緻的盜掘設備,顯然屬於明目張膽的官盜。據郭德維分析,這座戰國中期的墓葬,大概是楚國的郢都被秦國軍隊攻陷以後,秦軍除了對郢都進行了徹底的摧毀洗劫之外,也對郢都附近的楚國貴族墓葬進行了大規模的破壞與盜劫。後來項羽攻破秦都咸陽,所進行的火燒阿房宮、洗劫始皇陵的惡行,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些都是跟著秦人學來的,只是遠沒有秦人厲害罷了。郭氏的這一推斷是否符合歷史事實,尚可討論,但天星觀一號楚墓為官家兵匪所盜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發掘擂鼓墩曾侯乙墓時,郭德維正在現場,並且負責中室,也就是盜洞所深入的那個槨室。當時墓坑內的積水近3米深,考古人員先用潛水泵抽水,然後清除淤泥。在清理中,發現盜洞四周的淤泥鬆軟而稀,盜洞底部稍堅硬一些。最後,考古人員在距槨蓋板2.7米深處的泥水中,發現了盜墓賊鑿斷的木梢,木梢長約10厘米,寬約7厘米,厚約3厘米。清理至3米深處時,又發現了盜墓賊鑿下之碎木梢,比上次細小,長、寬在3~4厘米之間,總量一鐵掀左右。伴隨木梢出土的還有一塊被鑿下的長約80厘米的槨蓋板一段,槨板斜插於泥中,有明顯的鑿痕,痕寬約5厘米,與稍後在盜洞東南角發現的一件木柄鐵刃工具寬度一致。經前來參加發掘的武漢大學教授方酉生測量並紀錄,這件鐵刃物長50厘米,刃寬5厘米,厚3.5厘米,與現代木工使用的鐵鑿相似,圓柄長30厘米,柄端經使用已被敲成圓疤狀。
    當淤泥清理完畢,坑內積水也基本抽乾之時,整個墓坑內的情況全部暴露出來。考古人員發現,整個中室的東北角為盜洞所擾亂,範圍在0.7×1.38米左右。擾亂的範圍內,出土的器物與墓室中的隨葬器物迥然有別,顯然屬於盜墓賊掉入槨室的。此類器物為:
    鐵臿2件,均為雙面刃,上面有方銎,可以裝柄,出土時一件木柄尚存,連柄長89.6厘米,上部為圓木柄,靠近鐵臿處作鏟狀,鏟的上方有肩,可腳踩。
    鐵鋤一件,刃部作圓弧狀,寬8.8厘米,殘高8.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