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11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6) >

第11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6)

    1938年,桂系軍閥、國民黨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李品仙駐守壽縣之時,偶聞李三孤堆古墓未被全部盜空,大量珍寶尚在墓穴深處,賊心頓起。經過一番密謀,仿照十年前國民革命軍第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率部盜掘清東陵的詭計,以軍事演習和剿匪為名,由交際科長鄧峙率領三個運輸連的兵力,浩浩蕩蕩地開赴朱家集古墓現場,明火執仗地公開進行盜掘,據說整整挖了3個月,直到把墓內劫餘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玉器、石器(磬)等數百件珍貴文物洗劫一空。盜掘的官兵深感幾個月來費力勞神,流血流汗,所獲珍寶並沒有想像中之多,憤懣之下,索性把墓中棺槨一併帶走。至此,整座大墓的隨葬器物算是被徹底洗劫一空,只留下一個黑糊糊的土洞向世人昭示著世事滄桑。
    李品仙所劫得的墓中文物,大部分通過上海碼頭秘密運往香港銷贓,後來這批文物全部失散,下落不明。當時只有一件青銅大鼎(高1.13米,口徑0.87米,重400多公斤),因重量超群,當地的盜墓賊無力弄出坑外,因而兩次盜掘均未損毫髮。李品仙部雖憑著人多勢眾,把這件大鼎弄出了墓坑,用汽車拉到了壽縣營區,但總因軀體過於龐大,無法掩人耳目偷運至香港銷贓,若鋸成一塊塊廢銅又實在可惜(著名的安陽司母戊大鼎在被挖出時就被鋸掉一耳),在兩難中,李品仙遲遲未能想出處理的辦法。隨著抗日戰爭越演越烈,國軍步步退卻,李品仙部移防他處,這件大鼎被扔在營區成了無主之物。後來安徽省博物館將其收藏,並陳列展出。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曾專門參觀了這件大鼎,並說過「這麼大一件鼎,能煮一頭牛」的話,專門在大鼎前留影。由此可見此墓和出土文物的重要。然而因多次盜掘,究竟墓中有多少文物,墓坑的具體情況如何,都無法探根溯源,弄清原狀和內情了。有研究者僅根據墓中出土的一些器物銘文考證,認為此墓為楚幽王墓,或幽王妃子墓。
    新中國成立後,科學發掘的王侯墓不多,其中屬春秋階段的墓主要有安徽壽縣的蔡侯墓和吳君夫人墓。蔡侯墓封土有盜洞,但未盜至墓室即停止,什麼原因導致未能繼續盜下去,不得而知。發掘得知,棺槨、漆木器等均無腐爛,出土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玉器等重要文物480多件,究竟屬於哪一個侯,各路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長說、短說甚至胡說地激烈爭吵,終於有一種判斷突出重圍,暫時佔據了上風,即墓主為死於公元前491年的蔡昭侯申。
    與蔡侯墓齊名的吳君夫人墓,即固始侯古堆1號墓,墓上有7米高的封土,發掘後有大型墓道,棺槨俱全,墓主是一女性,死時約30歲左右,槨內外有17具陪葬人棺。墓內被盜墓賊幾次光顧,從留下的痕跡判斷,多數珍貴器物被盜走,令人遺憾。在其中一個器物坑內出土有禮器、樂器、漆木器、車馬器及肩輿等大量文物,考古人員通過對一件器物銘文的釋讀,知是宋景公為其妹(勾敔夫人)所作的媵器(陪嫁品),於是有學者認為此墓為吳君夫人墓。但亦有學者認為僅憑這件銘文不能斷其為吳君夫人,也不是吳墓,應是一座楚墓,墓主為一個楚國的貴族夫人。到底誰是誰非,未見分曉。
    屬於戰國階段的大型墓葬主要有三處。一處是河南輝縣固圍村的魏君墓。固圍村大墓共有三座,一字排開,旁邊還有兩座陪葬墓,墓地約於1929年被盜墓賊侵擾。1937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進行過發掘,因抗戰爆發未能完成。1951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再度進入墓區進行勘察,發現墓葬封土之上有建築遺跡,台基、柱礎、散水及筒瓦、板瓦、瓦當等皆可辨識。經發掘得知,每座墓均為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室遭盜墓賊劫掠,棺槨已腐,人骨尚存,只殘存一點零星的銅器和陶器。研究者根據九件一組的陶鼎,推斷墓主為諸侯一級的人物,應是魏王的陵墓。此種論斷遭到了一些學者的反對,認為此地距魏國都城大梁較遠,魏王不會遠離都城葬到這裡。此墓墓主問題遂成為一樁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