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10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5) >

第10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5)

    歷史上有記載的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最早被盜的著名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塚,距今約3600年。後來湯王塚又數次被盜,穴內幾欲成空。據《壟上記》載,北魏天賜年間,河東人張恩又盜掘湯王墓,僅得到了些古鐘磐,深覺無用,於是全部投入河中。
    商末名臣比干墓,北宋時被陝西轉運使李朝孺所盜,據說從中盜出直徑2尺多的銅盤,長3寸多的玉片等物。
    周朝天子周幽王墓被西漢時的廣川王劉去疾盜掘。據《西京雜記》載,塚「甚高壯,羨門既開,皆是石堊,撥除丈餘深,乃得雲母,深尺餘,見百餘屍,縱橫相枕藉,皆不朽,惟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臥,亦猶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這個記載與長沙王吳芮墓被盜情形頗為相似,只是真假無法考證罷了。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盜墓高潮。《呂氏春秋·安死》說:「今有人於此,為石銘置之壟上,曰:『此其中之物,具珠寶玉玩好財物甚多,不可不扣,扣之必大富,世世乘車食肉』。人必相與笑之,以為大惑。世之厚葬也有似於此,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無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扣之墓也。以耳目所聞見,齊、荊、燕嘗亡矣,宋、中山已亡矣,趙、魏、韓皆亡矣,其皆故國矣。自此以上者,亡國不可勝數,是故大墓無不扣也。」當時盜墓之猖獗由此可見一斑。有關史書上有記載的被盜名墓就有晉靈公墓、齊景公墓、管仲墓、吳王闔閭墓、魏襄王墓、魏安釐王墓、魏哀王墓、趙簡子墓等。
    據現代考古調查所知,新中國成立前,春秋戰國墓葬非正式發掘或被盜掘的有三處:
    一是1923年河南新鄭農民打井時發現的鄭公墓,出土了一批重要青銅器,因非科學發掘,文物與資料自然無法全面收集保存,導致墓主與年代難以確定,研究者根據一些文物推斷,此墓可能是鄭國一個君王墓。所幸的是這批青銅器大多數還存於國內。
    二是洛陽金村周王墓,1928年夏天,天降大雨,墓坑下陷。時有一盜墓賊借住在一個瓜棚內觀風避雨,正值夜半,忽聞野外有坍塌擠壓聲,知是鬼神出沒,特地報喜來了。於是披上蓑衣,冒雨前往察看,未多久,即藉著雷電的閃亮看清了眼前塌陷的大墓,盜墓賊復回瓜棚睡覺。待次日東方欲曉,風住雨停時,盜墓賊便找了鐵鍬等物對著墓坑挖掘起來,不到一個時辰便輕而易舉地進入墓室,內藏的精美文物被洗劫一空。更為不幸的是,這批文物於民國戰亂中幾乎全部流散到海外,中國本土學者很難一窺真顏,只能到海外特別是美國各大博物館一睹風采。有研究者如大陸青銅器專家李學勤等,根據一些器物銘文推斷,這些文物顯然屬於周王室之器,這座墓葬很可能就是周王之墓。因整個墓的資料大多分散和損毀,到底是周王朝哪一個王尚不清楚。
    三是著名的楚幽王墓連續三次被盜掘。1933年安徽壽縣暴發大饑荒,一時間,人相食,死者相望,餓殍遍地,屍骨成壕。該縣朱家集附近的地主、豪紳眼看社會秩序已失,天下大亂,便乘機糾集一批流氓地痞,在光天化日之下盜掘了當地叫做李三孤堆的一座古墓,斬獲了一大批價值連城的青銅器和上千件珍貴文物。正在盜徒們揮汗如雨地大肆盜掘之時,有恪守社會正義者,瞪著被餓得發綠的眼睛,兩腿打晃,一步三搖地來到縣衙報案,並通電全國報館。事發後,報紙競相披載,全國震動,輿論沸騰,紛紛表示要嚴查案情,對罪犯處以極刑。國民黨地方政府迫於各方面的壓力,立即出動警力進行偵辦,所涉罪犯多數被抓獲,盜掘文物大部分被繳獲,送至省文物部門收藏(現藏安徽省博物館),只有一些便於匿藏的小件器物未能追回。由於盜掘者膽大包天,自以為風平浪靜,在盜掘中進展緩慢,加上報案及時,警方出動還算迅速,尚未將墓盜空即被迫停止,這為墓葬再次被盜埋下了伏筆。
    1935年,當地一些不法之徒,趁新一輪兵荒馬亂之機,於月黑風高之夜,再次對這座劫後殘存的墓葬進行盜掘,掘出文物數百件,全部被歹徒瓜分,未久即失散,大多數被外國人弄出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