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9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4) >

第9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4)

    明神宗朱翊鈞定陵,其寶物數不勝數。在他的頭旁,放著一頂翼善冠,是用純金細線織成,重800餘克。上有兩條纍絲金龍盤繞,為世所罕見的無價之寶。在皇后的4件鳳冠上,綴滿了金龍、翠鳳、花鳥連理。其中的一頂,上有金龍12條,翠鳳9只,博鬢(鳳冠後面的翼,由珍珠串飾而成)3對。在龍鳳之間,綴滿了珠玉寶石;其中的一頂綴珍珠2300多粒,各色寶石150多顆,可謂稀世之寶。在出土文物中,還有一種叫做「寶花」的珍品(衣帶上的飾物),上面鑲嵌著「貓兒眼」、「祖母綠」等極貴重的寶石。「貓兒眼」俗稱「夜明珠」,對光線的反應十分奇異,可在中央形成一條晶瑩的明藍色的光柱,像貓的眼睛一樣,故又稱「貓眼石」。這種寶石,在自然界罕有,只產於今斯里蘭卡的個別地方。據說在明代,豆粒大的一顆,就價值千金。更令人歎為觀止的是,這些寶花,有的竟嵌著拇指般大的貓眼石,其價值難以計算。另外,像金銀玉瓷、木俑漆雕、成匹的綾羅綢緞還有數千件,件件巧奪天工,價值連城。
    在清一代,乾隆皇帝死後穿戴的都是寶物。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生前享盡了人間的榮華,死後仍然極盡奢侈,在她的陵墓裡更有令人無法想像的富貴。據說慈禧死後,口內含著一顆螢光閃閃、百步之內可映照清楚絲絲頭髮的「夜明珠」,頭部上首放置一個翠荷葉,腳下安放一朵粉紅色的碧璽大蓮花,身著金絲串珠彩繡袍褂,頭戴珍珠串成的鳳冠;蓋的衾被上有珍珠堆成的大朵牡丹花,手鐲是用鑽石鑲成的1大朵菊花和6朵小梅花連綴而成。身旁放有金、紅寶石、玉翠雕佛像各27尊。腳下左右兩邊各放翡翠西瓜一個,甜瓜兩個,白菜兩顆,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200多個。屍身左旁,放著一枝玉石製成的蓮花,右側放著一枝玉雕紅珊瑚樹。另外還有玉石駿馬8尊,玉石十八羅漢等700多件寶物。當寶物殮葬完畢後,棺內空隙又倒進4升珍珠和紅、藍寶石2200塊。這滿滿的一棺奇珍異寶,據當時人估計,不算皇親國戚、王公大臣的私人奉獻,僅皇家隨葬品入賬者,即價值白銀五千萬兩,其糜費之大,令世人驚歎。
    諸如此類為死者陪葬的光怪陸離的地下寶藏,點燃了膽大妄為者貪婪的慾火,導致本已存在的盜墓風愈演愈烈,一場場盜墓與反盜墓的「陰陽之戰」,便在活人與死人、地上與地下之間拉鋸般展開,以至幾千年起伏綿延,不絕於世。那山環水繞靈境天開的巍巍帝王之陵,那帝王之陵中閃爍不斷的磷火藍光,以及無以數計被盜的陵墓珍寶,令世人百感交集,痛心疾首。
    縱觀歷史,厚葬之風愈烈,則盜墓之風日熾。當歷代帝王將相苦心孤詣地經營著自己未來的「極樂世界」之時,一個破壞這一世界的活動相伴而生,而且,這種破壞是如此地猖獗,以至於它不但令死者屍橫於野,也令生者不寒而慄。
    3.盜賊如狐
    其實,對於厚葬的危害,古人已早有所認識。
    早在西漢中期,著名學者楊王孫就曾指出:「厚葬誠亡益於死者……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於暴骸於中野何異!」
    另一位大學者劉向也說:「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
    東漢時的一道詔令寫道:「今百姓葬送之制,竟為奢靡,生者無擔石,而財力盡於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於一奠,靡破積代之業,以供朝夕之費,豈孝之意哉?有司具申明科禁,宣下郡國。」
    晉代大文學家張載在《七哀詩》中描述了漢代皇陵被盜後的慘狀:「借問誰家墳,皆雲漢代主……季葉喪亂起,盜賊如豺狼,毀壞過一抔,便房啟幽戶,珠匣離玉體,珍寶見剽虜。」
    但可惜的是,這些理智的聲音在當時的世俗社會裡是那麼的微弱。在「事死如事生」思想的支配下,厚葬之風雖在歷史的某個階段有所回落,但其愈演愈烈之勢浩浩蕩蕩,難以阻擋,於是出現「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也,是無不掘之墓」的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