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8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3) >

第8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3)

    南北朝時,為了讓墓室更像現實的府第院落,普遍加長墓道,頂部開天井,一個天井象徵一重院落,又在室內砌棺床、台桌等。還出現了放在墓內,主要用於記載死者生平的墓誌和用於避邪的陶質「鎮墓獸」。這一時期,陵制多聚族而葬,家庭墓進一步取代了氏族墓地。此後,帝陵的基本類型都是承接前代而建。
    唐陵有「積土為陵」和「依山為陵」兩種形式,陵園的平面佈局仿長安城,墓室則仿皇帝內宮。帝陵的陪陵制度在唐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昭陵,其陪陵墓已確定的有167座。
    在唐以後的法律中,多有喪葬墳墓的規定。這些規定使得人們一看墳墓的大小高低,便可知埋葬者的官位品級。
    唐陵平面佈局既不同於秦漢以來的坐西向東,也不同於南北朝的「潛葬」之制,而是仿唐長安的建制設計。陵寢高居於陵園最北部,相當於長安的宮城,可以擬皇宮苑。其地下是玄宮,在地面上圍繞山頂或封土堆建方型小城,城周有四垣,四面各一門,門外有雙闕、雙獅,南面為正門。唐皇帝死後,選擇陵地只考慮風水龍脈,不統一規劃。唐陵前均有大型石刻。如唐高祖獻陵有石虎、石犀和華表,昭陵有「昭陵六駿」石刻和石翁仲等。
    北宋、南宋時代,由於政治孱弱,其皇陵規模較小,亦無突出之處,而且多遭浩劫。陸游《南宋雜事詩》云:「回首東都老淚垂,水晶遺注忍重窺。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讀罷,不禁令人唏噓。
    明陵的佈局風格,標誌著中國帝王陵寢制度步入了成熟階段。在形狀上,由方形變為圓形,採取寶城寶頂,方城明樓的形式,不僅顯示了帝王陵寢的莊嚴與威儀,也具有很高的建築藝術水平;更加注重棺槨的密封與防腐;朝拜祭祀儀式更為隆重和完整,而且出現了規模宏大、豪華奢侈的陵園建築群:陵園正門有巍峨壯觀的牌樓,過了牌樓,由南向北沿神道中軸線形成了三大磚木結構建築群。第一部分為碑亭、神廚、神庫等;第二部分為祭殿和配殿;第三部分為寶城、明樓等。其中,明神宗定陵玄宮,總面積達1195平方米,其氣象之宏麗,世所罕見,被譽為「地下宮殿」。清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清東陵位於北京市東北120公里處,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附近;清西陵分佈在北京市西南120公里處,河北易縣梁各莊。清陵繼承了明陵宏偉壯麗的特點,而且其建築藝術達到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2.令人驚歎的地下寶庫
    對生命的眷戀和對死亡的恐懼,使人類造就並接受了靈魂不滅的美麗神話。這個美麗神話的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了視死如視生現象的產生。於是,在尋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墳墓之後,人們便將其視為「新家」而大加裝飾,厚葬之風愈演愈烈。秦始皇陵未得開掘,其中珍寶自不得知,但據《史記》載:「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
    漢代皇帝將天下稅收總數的三分之一用來建陵,故漢陵中藏品十分豐盈。漢武帝茂陵中除無數金銀珠玉外,還有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等「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西漢赤眉軍挖掘茂陵,數以萬計的義軍搬運數日,但「陵中物不能減半」。武帝所穿的「金縷玉衣」(即用幾千塊玉片以金絲綴合而成的衣服),與別的皇帝不同,別出心裁地在玉片上又雕刻出蛟龍、鳳凰、烏龜、麒麟等祥物,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其諸侯也穿「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死時用「銅縷玉衣」。1968年,在河北滿城發掘出中山靖王之墓,中山靖王劉勝夫妻都身著「金縷玉衣」。其中劉勝的玉衣長1.88米,用1100克金線連綴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製成。目前發現的漢代「金縷玉衣」就有20多套。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其珍寶因未開掘尚未得知。僅就其陪葬墓來說,雖早年被盜,但出土的各類文物仍達4000多件。如章懷太子墓出土的三彩鎮墓獸、官宦俑、武士俑、鞍馬、駱駝等,身材高大,釉色亮麗,屬唐俑精品。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墓中的金、銅鎏金、玉飾品,形狀多式多樣,雕刻非常精細。墓內還有許多壁畫,內容豐富,是研究唐王室貴族生活和古代繪畫藝術的珍貴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