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中國盜墓傳奇 > 第6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1) >

第6節:第一章 悲劇的誕生(1)

    面對中國大地上湧起的盜墓狂潮,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和世界進步人士,都感到莫大的恥辱和痛心。無論是古墓葬還是古文化遺址,都是不可再生的人類文明成果和人類遺產。當歷史進入21世紀之時,中國華北地區的盜墓賊,已從挖掘墓穴轉向劫掠地面文明遺址、遺物,這是地下文物告罄的一個不祥之兆。對此,有觀察家預言,等到21世紀結束之時,便是考古學家失業和考古學科消亡之日。這個預言看上去有些危言聳聽,但卻道出了一種無可奈何的現實和內心的憂慮。但願今天的人們能從歷代盜墓和劫掠、毀滅人類自身文明成果的罪惡中得到教訓,並能從中思考些什麼,從而以群體覺醒的力量來共同扼制這一人類毒素的發展蔓延,使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殘存的碩果得以長久保存,文化的香火得以延續,這便是我們撰寫此書的本意。
    第一章悲劇的誕生
    1.墳包突起人世間
    在以土葬為主流的古代中國,墳墓便是人生的最終歸宿,所以古人云:入土為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無論其生前是享受著榮華富貴,還是過著屋無片瓦、地無三分的貧苦生活,喧鬧都是一生的主題。正是基於在世時的浮華,在地下世界得到安息和寧靜,便成為人類的一個夢想。那些生前享有特權的貴族階層,除了夢想在地下世界安息,還想繼續過那種驕奢淫逸、鐘鳴鼎食的人間生活,建造氣派的陵墓與豪華寬敞的地宮,就成為其追求的目標。但事實上,生前美好的心願和佈置的如意算盤,死後並不總能如願,有時恰恰相反。「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者,是無不掘之墓」,為這一夢想和行為做了歷史性註腳。
    當然,人不是在猴子時代就開始建造墳墓的,也不是從猴子變成人那一天突發奇想,要打造個豪華地宮,以便死後安葬,繼續享受人世間的舒暢與快樂的。有史可查的是,墳墓的建造,距今也不過是三千多年的時間。
    在遠古時代,人們還沒有安葬死者的習慣。原始人類對於同伴死亡的處理,要麼是在快餓死之時,不得已將其吃掉,這可稱之為「腹葬」;要麼將屍體隨便丟棄於野外,這可稱之為「野葬」。正如《孟子·滕文公上》說的那樣:「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矣,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實際上「腹葬」和「野葬」都算不上喪葬。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的安定,出現了埋葬死者的現象,但當時墓而不墳,且無任何標記,「古之葬者,厚之以薪,葬之於野,不封不樹。」
    真正意義上的墓葬制度的出現是靈魂不死觀念產生之後的事情。這一觀念的產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於死亡的態度。這種觀念認為,人死了,只是遷居,要過另一種新的生活,因而,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方式來安葬,所謂「事死如事生」。正如古人所說,「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正是在這一觀念支配下,經歷漫長的歲月,才逐漸形成了一套隆重而複雜的喪葬制度。
    所謂中國奴隸社會的代表——商,是至今唯一可以證明中國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的朝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大時代裡,興起了歷史上第一個厚葬高峰。這個時期統治者的墓葬十分奢侈,並有大量的奴隸殉葬。現代考古發掘證明,安陽的商王陵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面積共達1800平方米;高級貴族的墓,墓室面積加墓道面積共300多平方米,其形式有「亞字形墓」,即墓室南北各留一條墓道;有「甲字形墓」,即南面留一條墓道。中等貴族的墓,無墓道,面積約20平方米;一般小貴族的墓,面積不足10平方米;平民墓室面積僅2~4平方米。統治者的墓葬,隨葬有大量青銅器、玉器,並殉葬大量的人、畜。當時流行在墓坑中部挖一「腰坑」,以殉葬人、畜和隨葬器物;在墓上建房屋,以供祭祀,稱為「享堂」。《禮記·檀弓上》所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後氏及圍,殷人棺、槨。殷代的大墓中,多有棺、槨。棺上一般塗紅、黃漆一至數層,少數棺上還有彩繪。
    中國的喪葬史在西周時拐了一個彎。這一時期,由於農業民族比遊牧、經商民族更講禮制,更重倫理,故有薄葬之趨勢。而尤為重要的是,西周時期,喪葬禮儀開始走向制度化、法律化。據《周禮》載,當時專門設有「塚人」,專司王室貴族的「公墓」。他根據貴族的班輩、級別來確定墓室大小、享堂(墓上房屋)的標準和植樹數目;又設「墓大夫」,掌管平民的墓葬。隨著時間的發展,人們對於墓葬越來越重視,靈魂不滅的觀念也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越來越強烈。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非常低下,人類的活動經常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遷徙。在這諸多情況的限制下,人們還沒有把墓葬作為永遠祭祀的打算,所以當死者被埋葬之後,地面上並沒有留下什麼特殊的標誌。正如《禮記·檀弓》所言:「古也,墓而不墳。」並解釋說:「凡墓而不墳,不封不樹者,謂之墓。」說明早期的墓葬是既無封土的墳頭,也無樹木或標誌的。這一點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