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3卷 > 6月28日 >

6月28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6月28日。1645年的這一天,清朝頒布了剃髮令;1919年的這一天,《凡爾賽條約》簽訂;1997年的這一天,拳王泰森在比賽中咬人。

| 拳手泰森在比賽中咬人 |

《小兵張嘎》裡面有一段劇情,小兵張嘎咬了小胖子一下,小胖子說咬人你算什麼八路。老兵泰森在全世界直播的比賽中,眾目睽睽之下咬了霍利菲爾德的耳朵。霍利菲爾德年紀比他大很多,是一個老拳手,結果比賽剛進行沒多久,泰森就把他咬了。當時看比賽的時候大家特別失望,本來都已經準備好酒啊熱狗啊想好好看一場比賽,結果剛打了沒一會兒,泰森就咬了人家耳朵一下,比賽就這麼結束了,泰森就輸了。

不太瞭解美國這種體育文化或者拳擊文化的人可能不太明白,怎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實際上拳擊這種體育運動在美國和賭博聯繫得非常緊密,高賞金的比賽都在拉斯韋加斯舉行,如果到拉斯韋加斯的賭場裡就可以看到,每個賭場裡都有一塊地方專門為拳擊比賽下注。這樣的拳擊比賽無論輸贏,都要付給拳擊選手高昂的出場費。當時霍利菲爾德的出場費大約是一千五百萬美金,泰森的更高,要到兩千萬美金。這三千五百萬美金僅僅依靠門票的收益和比賽的電視轉播權是遠遠不夠的。所以美國拳擊非常依賴賭博,不但要押輸贏,還要押第幾回合贏等。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

在一些萬眾矚目的世界級的比賽裡,比賽結果很容易被賭博操控,足球也是,有時候在世界盃裡突然看到一支世界級的一流強隊居然以大比分輸給了很弱的隊伍,但是如果一看盤口,就明白為什麼了。所以我就有了這樣一個猜測,就是當時在比賽開始前,賭泰森贏的人多,因為霍利菲爾德當時已經四十一歲了,而泰森正如日中天。賠率再懸殊,泰森贏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就像中國隊去參加世界盃,即使中國的賠率是一萬倍,也沒人下注中國隊能贏世界盃冠軍;就算阿根廷的賠率是3,人們也會下阿根廷隊的注,因為他們很有可能贏。所以當特別多的錢向一邊下的時候,你說泰森他能贏嗎?當然不能。如果他贏了,那把他捧起來的這些幕後的大老闆就都該破產了。這種情況在其他的體育項目裡也是很常見的,尤其是足球明星長期在這個體系裡玩,已經很習慣了。每年歐洲聯賽都有10%—20%的假球,而且在歐洲踢職業聯賽的足球明星素質大都比較高,能把假球玩得比較好,讓外行人看起來天衣無縫。等比賽完你再一看盤口,才會恍然大悟。

而泰森不一樣,他是一個草莽出身的人,我個人認為,他根本受不了輸給霍利菲爾德,但是又不能贏,所以他心裡肯定非常生氣。他又不是第一次打拳,小孩兒上台打拳打急了,可以咬人耳朵一下,但是他已經是職業拳王了,打了那麼多場,怎麼會在這麼一場比賽中心理崩潰呢?他自己絕對不甘心在全世界的觀眾面前被霍利菲爾德打倒在地,但是老闆們都要求他輸,於是他就想出了咬人家耳朵這個辦法,最後直接被判輸掉比賽,也是一種對那些下注的人變相的懲罰:人們都買好了酒和熱狗,結果泰森就不讓這些人看個痛快。當然這純屬我個人的猜測,沒有任何證據。

不管這個猜測是否準確,事實上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體育競技,尤其是職業級的比賽,相當程度上是跟賭場有關的,足球比賽中的假球已經被很多案例證實了,拳擊也一樣。檯球比賽也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有記者暗中潛入比賽的現場,假裝要給選手錢,說如果你故意輸掉這場比賽,就給你三十萬歐元,然後暗地裡把整個交易過程都拍下來。所以這些事情在職業比賽裡是非常常見的,因為很多運動員就靠這種方式吃飯,不像奧運會這種主要是為國爭光的比賽。

這場比賽也成了泰森命運的轉折點。從那時候開始他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後來又出現了性侵醜聞,還坐過牢,本來一億美金的身價出獄之後全沒了。而且他自己也沒什麼文化,所以後來他就委託一些律師、會計師等幫他理財。我還認識泰森的私人醫生,當時我倆正好都在美國一個非常好的酒吧裡,旁邊沒什麼人,我倆就聊起來了。我當時看他在抽古巴雪茄,就覺得這個人不一般,因為這種東西在美國是被禁止的,開始還以為他是黑社會的人呢。後來他說自己是泰森的私人醫生,是一個匈牙利裔的美國人。他說,泰森出獄後境遇大不如前,最慘的時候只能到拉斯韋加斯的飯館裡去表演打拳,從打一場幾千萬美金,淪落到打一場只有幾千塊錢。所以真正的大老闆,是泰森背後的這些賭場,是整個體育體系,不管是拳王也好,球星也好,都只是台上的木偶,如果好好聽話,那還可以一直打下去,直到退役。但如果你還有脾氣,不聽話胡來,下場就會比較慘。這聽起來是一件很殘酷的事,但是在這樣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裡,這種事情是很平常的,泰森只是其中的一個犧牲品而已。

| 清朝頒布剃髮令 |

1645年的這一天,清朝政府頒布了剃髮令。當時漢人的傳統是「詩書禮儀傳家」,禮儀對漢人尤其是知識分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自古以來漢人就是這種傳統,結果現在突然讓剃頭,而且剃成滿人剛入關時留著的那種銅錢頭鼠尾辮,不是我們在電視劇裡看的那樣,留一根很粗的辮子。

這個剃髮令一頒布,很多漢人尤其是知識分子,都覺得這簡直是奇恥大辱,於是清廷最後頒布的法令變成了「留發不留頭」:如果一定要留頭髮,就砍你的頭。漢人當然是要抵抗的,因為在1645年整個南方都還沒統一,甚至發生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很多血流成河的慘劇,最後迫於壓力都剃了那樣的頭。但是漢人還是有自己的審美觀,滿族人總的來說還是人數比較少,所以滿人慢慢被同化,銅錢頭鼠尾辮就變得越來越大。到了清朝後期的時候,我們現在電視劇裡演的就沒錯了,就變成了那樣的辮子。

在清朝頒布這個法令七十多年後,當時統治俄國的彼得大帝也下了一道剃鬚令。 在彼得大帝之前,俄國是一個非常落後的國家。彼得大帝是一位年輕有為的皇帝,他曾經到西方各國去考察,甚至還去荷蘭的船廠裡當工人。在遊歷的過程中,他感到西歐和自己的國家相比非常先進,但是西歐就沒有俄國這麼多人留大鬍子。所以他回來以後覺得俄國想要強大起來,就要向西歐學習,首先就要革除一些陋習。所以彼得大帝下了這樣一道命令,所有人都要剃鬍子,不然就交鬍子稅。同一時期我們中國這裡是要麼剃頭髮,要麼就殺頭。所以理髮師可能是當時最掙錢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