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3卷 > 6月18日 >

6月18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6月18日。618的今天,李淵稱帝建立唐朝。1815年的這一天,震驚世界的滑鐵盧戰役爆發。公元986年的這一天,北宋名將楊業殉國。

| 唐朝建立 |

歷史很奇妙,先後隔了幾百年時間,但居然在同一天,先是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唐朝,後來又建立了一個那麼弱的南宋。我們先說光榮的歷史,強盛的唐朝在公元618年的今天建立。

歷史永遠都是勝利者書寫。尤其是像李世民這種,你說他是篡權或者奪位都可以,像他這樣通過政變奪位的人,非常希望把歷史改寫得有利於自己。李世民確實是個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他是不是真的像歷史記載的那樣有那麼大的功勞,哥哥和弟弟都是廢物,爸爸是一個老實巴交的人,就他一個人雄才大略,這都值探討。

首先,我覺得其實李淵並沒有那麼昏庸,一個昏庸的人有這樣一個好兒子,這可能嗎,李淵實際上是一個有深謀遠慮的人,任何事情都是萬事俱備之後才付諸實施,這才有了後來的大好局面,不然他兒子在什麼舞台上去表演呢?其次,我覺得李建成跟李元吉兩位也遠不像後來李世民主持編撰的歷史書裡描寫的那樣專幹壞事。歷史之所以寫成那樣是因為最後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把哥哥、弟弟都殺了,李世民要這樣做當然得有這樣做的借口,得說他們無惡不作死有餘辜。但其實建成、元吉兩位在建立唐朝的過程中也立下了赫赫功勞,而且李淵也非常倚重他們。一個證據就是,李淵準備稱帝時,李世民就在李淵身邊,但李淵遲遲沒有稱帝就是因為有其他考慮。當時建成和元吉都不在長安,他們都在洛陽前方,所以李淵一直在等,等到他們回來,才在公元618年的今天正式稱帝。如果按照後來唐朝歷史裡寫的,建成和元吉都幹壞事,只有李世民雄才大略,那李淵怎麼還要等他們呢?一切全靠李世民不就行了?所以歷史雖然能夠改寫,但是沒有那麼簡單。

| 滑鐵盧戰役爆發 |

有關滑鐵盧戰役的細節,我建議大家去看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悲慘世界》改編的音樂劇、電影,都沒講到戰役的細節。《悲慘世界》是一部大部頭的長篇小說,其中第三本的前半本寫的都是滑鐵盧戰役,雨果是一個浪漫主義作家,浪漫主義作家想到哪兒寫到哪兒,所以他把這場戰役寫得非常漂亮、非常詳細。

大家對戰爭永遠有一種遺憾,要是怎麼怎麼樣,要不然就怎麼怎麼樣,在這場戰役裡確實有個小遺憾。最開始實際上拿破侖的軍隊是佔優勢的。他對英荷聯軍的騎兵和炮兵都有巨大的優勢。大家知道拿破侖最擅長的就是炮兵跟騎兵,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炮兵學校出身。當時英荷聯軍這邊在等普魯士的援軍,而拿破侖派出了佔他主力部隊三分之一的部隊,交給一個叫格魯希的非常平庸的元帥去領導。格魯希這輩子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他能升到元帥的位置,主要是因為那些英勇地在前方打仗的元帥都戰死了,要不然就是對拿破侖失望,躲在家裡不出來。拿破侖交給他三分之一的部隊,說你去追擊,或者找到普魯士軍隊不讓他們到戰場來,於是格魯希就出發了,出發以後找了半天沒找到普魯士軍隊。這個時候確實是人類群星閃耀的關鍵時刻,突然大地在顫抖,英法兩軍的大炮開始轟擊,這時格魯希的三位副將都堅決地要求向開炮的地方前進,說這個時候皇帝已經進攻了,我們就不要找普魯士軍隊了,就向開炮的地方前進,去加入戰場。可是格魯希說,皇帝給我的命令是去尋找普魯士軍隊,底下人都急了,說雖然皇帝是下了這個命令,但是這個時候戰鬥已經開始了,我們有三分之一的法軍主力,怎麼能在這裡無所事事呢?結果這個死板的格魯希就不高興了,說我是主帥,就得聽我的,在皇帝收回成命之前,我們就繼續尋找普魯士軍隊。這邊英法雙方打得不可開交,打到下午,實際上法軍還稍微佔優勢的時候,天際線終於出現了大批的軍隊。英軍主帥威靈頓公爵和拿破侖都拿過望遠鏡使勁看,這邊希望是普魯士,那邊希望是格魯希,結果看了半天,來的是普魯士軍隊。普魯士軍隊一加入戰場,盟軍的優勢就全面超過了法軍,格魯希率領軍隊找來找去,到最後也沒有找著所謂的普魯士軍隊,因為人家其實早已經在戰場上了。等最後炮聲都沉寂下來了,才發現法軍已經輸了。但格魯希這人雖然是一個死板的軍人,但還挺勇敢,皇帝已經輸了,他還要去戰鬥,當然最後被打敗了,被抓了起來。

軍事迷們有時會長歎一聲,很多戰役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贏了。文藝作品當然也可以這麼寫,但是我覺得戰爭不在於一兩場戰役的一兩個人,並不像很多文藝作品裡寫的格魯希那一秒鐘決定了法國、歐洲乃至世界的命運,這裡面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實際上,在當時的法國,拿破侖雖然還有一定的威望,但是已經不像最開始的時候全國人民都支持他。而且1812年6月拿破侖率領五十七萬大軍,號稱六十萬大軍進攻俄國。在俄國的嚴寒中,在俄軍統帥庫圖佐夫的打擊下,最後拿破侖兵敗撤退。當1812年12月撤出俄國時法軍只剩下兩萬多人了。從那之後法軍的實力嚴重削弱,一直在被動挨打,再也沒有主動進攻,當年那種氣吞萬里如虎的氣勢已經沒了。所以這個時候拿破侖能集中起來的法軍,包括滑鐵盧戰役這七萬多人加在一起,總共才有十五萬人,當時反法聯盟已經動員了七十萬大軍,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滑鐵盧戰役法軍贏了,也不是決定性的勝利,也還是需要東奔西殺,最後還是會失敗的,因為兩軍實力相差太大。

過去拿破侖取得的勝利實際上不光是軍事方面的勝利,他還動用了很多外交手段,比如遠交近攻,跟這個國家簽和平協議,專門打那個,一會兒再把那個國家拉過來,一起打這個,實際上是用各種手段才取得的勝利。但這個時候拿破侖已經沒有任何外交手段了,也沒法合縱連橫,因為沒有人願意和他聯合。所以當全歐洲聯合起來打他一個的時候,即使滑鐵盧戰役贏了,他也不可能繼續勝利下去。他失敗以後,反法聯盟說這回可別給他擱在地中海小島上,直接流放到南大西洋小島——聖赫勒拿島,以絕後患。

拿破侖在被流放到聖赫勒拿島後,有一個英國人來看拿破侖,說中國怎麼不堪一擊,拿破侖聽了這番話以後說:「你們千萬不要驚醒它,中國是一頭睡著的雄獅,一旦把它驚醒,它就會震撼世界。」拿破侖最後歸葬法國的時候,法國人給了他崇高的榮譽,獻給他一頂當時最貴重的頭盔,是用當時比黃金還貴的一種東西——鋁製成的。那個時候人們還沒有發明電,還不會用電解的方法去製造鋁,所以鋁在當時是極其貴重的金屬,後來發明了電以後,採用電解鋁的方法製造鋁,使鋁的成本降到極低,就跟鐵差不多了,鋁就變成了一種普通的金屬。

| 北宋名將楊業殉國 |

在公元986年的這一天,北宋悍將楊業殉國。我們這一代人,從小都是聽著《楊家將》的評書長大的,沒人不知道楊繼業或者楊老令公。我小的時候看京戲一直看到他們家的燒火丫頭楊排風掛帥出征,就是他們家男的打仗都犧牲以後,佘老太君帶領一群女將繼續打,女將又都戰死以後,他們家的丫鬟也出來打,所以那出京劇叫《雛鳳凌空》,講的就是楊家丫鬟。當然這是世世代代人民對忠臣勇將的紀念,把這段歷史變成個劇場史,越說越玄乎。為什麼在楊家將裡面,楊六郎被描寫得最多?其實就是因為楊業只有楊延昭這一個兒子,就是評書裡說的那個楊六郎。

楊業的一生非常悲壯,他原來不是北宋的嫡系將領,是敵國降將,敵國降將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不被信任,最怕別人說你要叛國,說你臨陣怯懦,所以最後沒辦法,他明明知道要中埋伏,明明知道出征必死,但還是出戰了,這就是歷史上很多降將的下場。當然他是非常忠勇的,最後壯烈殉國,為世世代代的人民所紀念。

在所有楊家將評書、小說、電影裡總出現一個大壞蛋,叫潘仁美。這些作品裡總說潘仁美怎麼射死了楊七郎,怎麼陷害楊家將,搞得潘仁美簡直十惡不赦。其實歷史上這個人不叫潘仁美,叫潘美,潘美是北宋著名的統帥,是忠君愛國、非常能打的一位統帥。潘美並不壞,但是寫文藝作品的時候,裡面必須有一個壞人,潘美只好不幸地被加了一個「仁」字,變成了潘仁美。我們寫壞人的時候,經常會專門要在壞人的名字裡弄一個「仁」,其實是代表反面的含義,潘仁美也是,黃世仁也是。所以在這裡給潘美平一下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