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3卷 > 6月3日 >

6月3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6月3日。1924年的今天,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鼻祖卡夫卡去世;1942年的今天,中途島戰役爆發;1969年的這一天,大將許光達去世;1994年的這一天,中國工程院產生首批院士。

| 卡夫卡去世 |

在我成長的年代裡,如果一個男生連卡夫卡都沒看過,是沒辦法追到女生的。當時文藝青年最佔上風,那時還沒有什麼富二代,也沒有什麼海天盛筵,文藝青年們經常在戶外的草地上聊天、彈琴。聊天一定要聊到卡夫卡、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村上春樹有一部長篇小說就叫《海邊的卡夫卡》。可以說我們是在卡夫卡作品的伴隨下成長的。

卡夫卡的書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讀一遍,中年讀一遍,晚年還應該再讀一遍。不同的階段讀卡夫卡,會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輕的時候讀卡夫卡會覺得非常神奇、詭異、荒誕,而且前衛、先鋒,覺得自己讀卡夫卡好有文化。那時讀卡夫卡完全是懷著那種我必須看下去的心情去看的,要不然還能算是文藝青年嗎?其實我當時讀卡夫卡並沒有特別深的感受,就像《城堡》這種小說,冗長極了,我記得看的過程中我睡著了七八次,但還是要堅持著看完,因為是文藝青年就一定要讀卡夫卡。

卡夫卡有很多短小的作品非常精彩,到現在我還能背誦出來。其中有一部叫《出門》(又譯《起程》),寫主人跟僕人之間的對話:「遠處傳來了號角聲,我問他是什麼意思?他說他不知道,他什麼也沒聽到,什麼也沒聽到。在門口他攔住我說:『你這是要去哪兒啊,我的主人?』我說不知道:『只是離開這兒,離開這兒,離開這兒就是我的目標。』什麼口糧也不能搭救我,這可是一次真正沒有盡頭的旅程。」

這篇短文特別好地表現了卡夫卡作品的風格,即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當時的文學作品有各種各樣的風格,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批判現實主義等,卡夫卡的表現主義風格奠定了整個西方現代文學的一大流派。我正打算翻譯的一部作品,是《搏擊俱樂部》(Fight Club)的作者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寫的,就是典型的表現主義風格作品。

卡夫卡的人生也富有表現主義色彩,他訂了好多次婚,但一次也沒有結成。從卡夫卡的作品中,你就能感覺到他的內心深處極為頹喪,不能入世。表現主義也是基於這樣的一種生活態度,從充滿熱情入世的生活態度變成了對這個世界「冷眼嘲觀」。卡夫卡就長了這樣一雙眼睛,他一直都在冷眼旁觀自己,冷眼旁觀這個世界。就是在這樣的頹廢和沮喪中,卡夫卡度過了一生,終年只有四十一歲,還沒有我現在的年齡大。

卡夫卡實際上是捷克人,但是各種介紹都說他是奧地利作家,因為當時還沒有捷克這個國家,奧匈帝國是當時中東歐地區最大的國家,它包括後來的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半個波蘭、半個南斯拉夫,意大利的一部分也屬於奧匈帝國。卡夫卡就出生在捷克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猶太人真的很厲害,我最喜歡的幾個作家,像卡夫卡、茨威格都是猶太人。我曾經去過卡夫卡的故居,完全不像我們這兒的大作家故居那麼豪華,卡夫卡的故居非常簡陋,是一間特別低矮的小房子,也沒做過什麼特別的裝修,就是原來的樣子。卡夫卡在布拉格生活了一輩子,一直都在做小職員,一生不得志,臨終前他立的遺囑希望把所有作品都燒掉,還好執行人沒有執行他的遺囑,這才有了後來偉大的波瀾壯闊的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紀念卡夫卡大師。

| 許光達大將去世 |

1969年,我出生的這一年,大將許光達去世。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55年開始評軍銜。

當時評出了「十元帥」和「十大將」。十大元帥的排序其實很有講究,如果仔細比較,一開始十大元帥的排名是怎樣的,後來又是怎樣的,其中有一個人的排名曾經跑到最後,後來又怎樣把這個人的排名弄上去,會覺得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相比之下,大將的排名基本上沒變化,粟裕排第一。粟裕在大將裡確實是鶴立雞群,但是他評不了元帥,因為他不符合元帥的一個基本要求,就是在紅軍時期必須是軍級以上幹部才可以評元帥。粟裕的資歷以及各方面條件都要比後面的幾位大將高很多,因為粟裕曾經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十大將的最後一位是許光達大將,主要是因為當時許光達資歷不夠,抗戰時不太突出,紅軍時期他也只是紅二方面軍的一個師長。紅二方面軍的總指揮是賀龍元帥,蕭克作為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竟然沒有評上大將。蕭克在上將中排第一,而他的資歷完全屬於大將。蕭克先後擔任紅一、二、四方面軍的軍長,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沒評上大將,而下面一位師長即許光達卻評了大將。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小小的政治問題:當年張國燾犯了分裂黨的嚴重錯誤,後來叛黨逃跑,在對張國燾的鬥爭中,蕭克的態度不堅決,就因為這個小小的失誤,蕭克沒有評上大將。

在元帥當中賀龍是紅二方面軍的代表,徐向前是紅四方面軍代表,剩下的八個全都是紅一方面軍也就是中央紅軍的代表。在大將中有一位陝北紅軍的代表——徐海東大將,紅四方面軍的代表是副總指揮王樹聲大將,其他幾位都屬於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作為紅軍的主力一定要有一位大將的代表,因為政治問題蕭克不能評為大將,那評誰呢?那就只有許光達了。當時許光達知道自己被評為大將之後,表現出共產黨員的高風亮節,他曾三次上書中央軍委,上書毛主席、周總理,說:「我這個資歷堅決不能評大將,我想起犧牲在長征路上、犧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同志,自己心裡有愧。而且那些比我有更多戰功,比我資歷更高的人都沒有評為大將,我怎麼能評大將呢?」看來當年許光達確實是真心實意的,不像有些人是來虛的。

中央經過仔細權衡,也專門找了許光達談話,最後說你評大將是代表二方面軍,這不是你個人的榮譽,這是二方面軍的榮譽。最後許光達接受了大將的軍銜,但堅決不拿大將的四級工資。當時毛主席沒有拿一級工資,只是拿二級工資,所以元帥拿三級工資,大將拿四級工資,上將拿五級工資。最後在許光達的堅決要求下,自行降低一級工資,所以他是大將當中唯一的和上將一樣拿五級工資的。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許光達確實是一位高風亮節的共產主義戰士。在新中國成立以後,許光達任裝甲兵司令,所以他評為大將不光代表著二方面軍,還代表了裝甲兵作為我軍稀缺兵種的重要地位。

| 中國工程院產生首批院士 |

1994年的這一天,中國工程院產生首批院士。這在中國歷史上很重要,因為新中國一直以來都是通過科學院來評院士。工程科學家長期以來在科學院裡非常受排擠,大家總覺得做工程的人沒有學術上的重大的理論性突破,但正是這些人,用理論真真實實地設計出飛機、造出輪船、蓋起大樓。1952年開始,清華的文科和理科都並到了北大,變成了以工科為主的大學,清華始終在抱怨這件事。比如在科學院數學所,你只要有理論上的學術貢獻,發表了論文,就可以評院士,有的人甚至算出一道題來都能成為院士。可是那些以清華為首的做工程教育的科學家,與以原國防科工委為首的正兒八經做原子彈、做兩彈一星、設計中國飛機的科學家,經歷了那麼多艱辛、拚命做工程,只因為核原理不是他們發現的,他們就永遠都評不上院士。

後來在大家不停地鼓勵與推動下,六位當時中國科學院的頂級工程類院士,其中包括我的外公——張維院士,集體發起倡議,建議國家成立中國工程院,單獨給工程科學家授予最高榮譽。我外公對我說,在中國,建築師最難做院士,因為只是設計了一堆建築,沒有理論性突破。當時想把戴念慈先生評為院士,但是後來戴先生去世了,所以他死後才當成院士。終於在1994年,在這六位老院士的倡議下,國務院最終批准成立中國工程院。在1994年的今天,中國工程院產生了首批院士。從此那些設計飛機的、做兩彈一星的,為國家的發展做出那麼多貢獻的工程科學家,都可以揚眉吐氣地拿到院士的最高榮譽。

我可以說是出身於院士世家,我的外婆陸士嘉還創下科學院歷史上唯一辭去院士候選人資格讓位給年輕人的紀錄。今天的院士已經遠遠沒有解放初期那一批院士來得貨真價實了。1955年只有兩百多位院士,到1981年也就增選了近兩百人,到後來院士的人數開始氾濫。而且隨著整個中國社會的變化,院士的評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也有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個別人為了當院士,用盡手段。在中國,院士的待遇相當於副部級,坐飛機不用安檢,能直接進頭等艙。一個大學有多少個院士,決定著自己大學的排名,以及能搞來多少科研經費。因此大學也都在為自己的教授爭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