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10月21日 >

10月21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10月21日。1328年的這一天,朱元璋出生;1600年的這一天,日本爆發了關原之戰;1977年的這一天,中國媒介公佈恢復高考制度。

| 日本關原之戰爆發 |

1600年的這一天,日本爆發了關原之戰。關原之戰是我們的叫法,日本管它叫「關原合戰」。在日本,通常大的戰役都被稱為「合戰」。日本大的歷史脈絡雖然很簡單,但日本內部的歷史非常複雜,有無數個小國、無數個番等,我們很少講日本的歷史,但是關原之戰是一定要講的。在日本,關原之戰是一場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爭,此戰一舉奠定了日本後來長達二百五十多年的「江戶時代」,就是德川幕府統治的年代。前幾年有一套暢銷書,叫《德川家康》,有好多本,在中國很流行,很多人都看過,大家通過這套書對那段歷史有了很多瞭解。正是通過關原之戰,德川家康建立了自己對日本的統治地位。關原之戰應該算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大的一場內戰,而且它牽扯到了日本古代史上在全世界最有名的幾個人,號稱日本的「戰國三傑」,這「戰國三傑」就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以及德川家康。

說到日本的「戰國三傑」,在這兒我多說一句。我曾經在日本看過一個書法展,我到別的國家特別喜歡去博物館,到處看展覽,這天正好看到了這個日本的書法展。結果那天特別湊巧,我居然同時看到了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這三個人的手跡。他們三個人的作品就掛在一間小屋子裡的牆上,我喜出望外,於是就非常仔細地去看。這三個人的書法作品非常有特點,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兩人的書法風格非常像毛主席的風格,字體都是龍飛鳳舞的,下邊這一大豎直接就戳下來了,而豐臣秀吉的書法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從一個人的書法作品中其實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尤其這種雄傑的書法能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他們的個性,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的風格就很像毛主席。

下面我就來簡單地講一講日本關原之戰的時代背景,當時正處在日本的戰國時期,這既有點兒像中國的戰國時期,又有點兒像中國的三國時期,反正就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我跟日本人聊歷史的時候,日本人特有意思,他們說:「其實你們中國有過的歷史我們日本也都經歷過,你們的南北朝時代我們有,你們的戰國、三國時代我們也有。我們唯一和你們不同的是你們每段歷史都至少重複三次,而我們都只有一回,所以你們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又合久必分,但來回來去就這一件事兒,而我們就只經歷一輪。」日本有一點和我們不一樣,日本歷史上沒有過咱們這種情況:皇帝今天姓李,明天又改姓朱,後天又姓愛新覺羅了,這個在日本是沒有的。所以日本的歷史不管怎麼複雜,江戶時代也好,幕府時代也好,天皇家族永遠沒變過,日本民族覺得天皇就是「神」,而老百姓就是「人」,最多當到征夷大將軍、當到關白,那就已經是最頂級的了。

日本的「征夷大將軍」,用到「夷」這個字。古代中國人管外族叫夷,像什麼滿夷等,日本人也管外族叫夷,日本民族也覺得自己的民族才是正統的,而其他的就是夷族。「關白」是日本的一種古代職官,就是涉政的意思,其實在日本,天皇一直以來並沒有什麼權力,他就一直在京都待著,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天皇才開始有了實權,大家才開始說天皇說的話我們聽,等等,而在這之前日本都是幕府、關白大將軍說了算。日本一直是二元政治結構,但天皇一直都存在,所以日本雖然也一直發生著所謂的改朝換代,但實際上天皇並沒有改,改的是誰家當這個幕府,誰家管事兒。中國不是,中國的皇帝是一直在換,但中國人講的是「忠」,當然「忠」不是那種信仰神似的「忠」,而是忠於皇帝,至於這個皇帝是姓李,還是姓朱,或者是姓劉,都沒有關係。當然了,在中國如果你真姓一外國姓,那還是有很多問題的,你只要不是外族人,皇帝姓什麼都沒關係,大家都會忠於你,就像一個人孝敬一個父親一樣,我只要忠於一個皇帝就行了。所以中國歷史上連續地改朝換代,而日本一直就是這一個天皇家族,而管事兒的是來回來去地換。

到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出現了三位重要人物,也就是我們前邊說的「戰國三傑」。首先是織田信長,可謂一代雄傑,但後來織田信長被刺殺了。織田信長被刺殺以後,豐臣秀吉就把織田信長下面的力量都收歸到了自己麾下,那時候實際上連德川家康也開始聽豐臣秀吉的了。豐臣秀吉當時做了關白,而關白長期以來都是貴族,豐臣秀吉卻是平民出身,於是天皇就賜了他「豐臣」這個姓氏。豐臣秀吉在日本歷史上非常非常有威望,以至於現在一說到「太閣」,就成了豐臣秀吉的專有名字。實際上在日本,所有退休的關白都叫「太閣」,所以日本歷史上其實有很多個太閣,但今天日本人說的太閣就是豐臣秀吉,就像我們中國人說文正公,一般都是指范仲淹,頂多有時候還指曾國藩。

豐臣秀吉在做了關白之後,目光比織田信長要長遠一點兒,他自己心裡就琢磨:「現在這一切都歸我了,那我能幹點兒什麼更來勁的事兒呢?」於是他就想做點兒大事兒。他一想,這中國怎麼一會兒陳勝、吳廣一揭竿,你們就改朝換代了;一會兒陳橋兵變,就黃袍加身,你們又改朝換代了。你們這朝代好像換得挺容易的,那我也來試試得了。從這兒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對中國歷史非常瞭解,其實日本人長期以來都在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恨不得比中國人還熟悉中國歷史。中國有大量的史書失傳了,後來很多都在日本找到了。當時豐臣秀吉就說,那我也來試試吧,看看我能不能再讓中國改朝換代。當時他已經制訂了要征服全中國的計劃,決定先打朝鮮,然後進攻中國。當時朝鮮的宗主國就是大明帝國,於是中國出兵援朝,日本總共在朝鮮打了兩次,可以說是勝負各一次,基本上打成了平手。豐臣秀吉非常地失落,心想,我這還沒打到中國國境,光在朝鮮就跟人打一平手,我怎麼能征服全中國呢?而當時中國並沒有出動全國之力,只是派了遼東偏師李如松來和豐臣秀吉打,而豐臣秀吉可是出動了當時日本所有最精銳的部隊,包括在後來的關原之戰中出現的這些主將,像小西行長、島津義弘等,全都出現在了朝鮮戰場上。所以日本以傾國之力來挑釁中國,中國僅僅用遼東偏師就和它打了一平手。於是這豐臣秀吉連氣帶病,就一病而亡。豐臣秀吉一死可就要了命了,因為他的地位當時並不穩固,他一死馬上各種人就開始蠢蠢欲動。於是德川家康就聯絡了當時日本關東一帶所有的大名,大名就是那些土地或莊園的大領主,德川家康就想日本是不是也該是我的了,我是不是也該當征夷大將軍、是不是也該當關白了?於是就爆發了這場關原之戰。

關原之戰簡單說,就是以德川家康為首的關東諸軍二十多個大名,大概有十幾萬人,和關西諸軍在關原這個地方進行的決戰。這場決戰只打了一天就結束了,為什麼呢?因為之前已經做了很多很多的準備,德川家康是一個非常有謀略的人,之前德川家通過聯姻已經跟好幾個大名都聯絡好了,然後通過封禮又聯絡了很多大名,而且他還買通了關西軍中的五六個大名,這些人就準備在陣前倒戈。所以這場戰爭如果沒有德川家康之前的這些準備,關東軍其實是打不過關西軍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也曾經請過德國的軍事顧問到自己國家來。德國的軍事顧問到日本以後,還專門看了當年關原之戰的地圖以及佈陣圖。看完以後,德國顧問說:「這麼佈陣的話關西軍是必勝啊!」但是這場戰爭在德川家康的指揮下,確實是關東軍取得了勝利。

關原之戰奠定了日本之後二百多年的江山社稷,這場戰役有點兒像我們當年的山海關之戰,被稱為「滅國之戰」。當年在山海關戰役中,吳三桂戰勝了李自成,奠定了中國後來二百多年的歷史。在關原之戰之後,又經過了一些年,德川家康又徹底地剿滅了其他家族,包括小西行長、石田三成等都被抓起來斬首了。整個日本的近代史就是從關原之戰開始,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這就是所謂的「江戶時代」。

| 中國媒介公佈恢復高考制度 |

下面來說說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制度。今天的年輕人根本不能體會恢復高考對那一代人來說有什麼意義,也體會不到當年參加高考是什麼感覺,因為整個時代已經經歷了巨大的變遷。今天雖然大家對名校的招生還有很多爭議,說為什麼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招生的比例不一樣,像清華、北大在北京招得多,復旦在上海招得多,南開在天津招得多,這對其他地區的考生不公平等,但是至少今天如果你只是想上大學,而不是非要上清華、北大、復旦這樣的名校,那比當年可是容易多了。現在像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高考的升學率已經超過了50%,那個年代可不一樣,當時剛剛恢復高考,第一大學少,第二考生非常非常多,所以升學率非常低。

大家知道,整個「文革」十年都沒有舉行高考,1977年8月至9月,全國招生工作會議召開,決定恢復高考制度。從老三屆開始插隊下鄉,然後一屆一屆積累下來,到1977年已經積壓了十二屆畢業生(1966—1977)。大家很難想像,那個年代有多少人懷著大學夢,有多少人在插隊的時候一邊種著地,一邊還讀著書,就夢想著有一天還能高考,所以恢復高考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極為震動的一件事情。到了1977年冬季,全國十二屆中學畢業生一起參加高考,創下了年齡跨度的最高紀錄,從十五六歲到三十幾歲的全都進入了考場。在之前的那十年當中,很多很多年輕的學生永遠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以後就開始上山下鄉,當年我們稱他們為「知識青年」,其實他們並沒有多少知識,所以後來他們回城之後就出現了很多問題。當年恢復高考,給很多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帶來了希望。最後那年能考上大學,也就是1977年冬季高考、1978年春季入學的那一批都是這十二屆裡最好的精英,所以大家看到各個學校77級、78級都產生了很多棟樑之材。

咱說文藝界最著名的吧,電影學院78級的同學有張藝謀、陳凱歌,他們都是插隊十來年以後才考進了電影學院,那時候都已經二十八九歲了。那屆同學當中還有侯詠,基本上是應屆高中畢業生,考進來的時候剛剛十八左右。結果大家在一個班裡上課,相差十多歲。78級後來出了很多著名導演,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包括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顧長衛、侯詠,還有女導演李少紅也是第五代導演的精英之一。除了導演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演員,張豐毅等都是78級的。音樂學院77、78級也出了很多大家,其中譚盾、瞿小松、郭文景、葉小綱都是著名的音樂家,他們是同一班的,他們班還出了一個又是音樂家又是作家的劉索拉。其實在各個領域78級都出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搞藝術的優秀人才會更明顯地集中在78級,這是因為很多人經過了生活的錘煉,經過了上山下鄉、進工廠,在各種各樣的歲月中穿梭,積累了很多閱歷,所以這一屆藝術院校的棟樑之材最突出,這就是1977年恢復高考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