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9月17日 >

9月17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17日。1905年的這一天,慈禧派五大臣出洋;1945年的這一天,一介文人郁達夫遇害;1949年的這一天,楊虎城將軍被殺害。

| 慈禧派五大臣出洋 |

首先講1905年的這一天,慈禧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國的憲法、議會以及各國的政治制度等。20世紀初的時候,清政府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不做重大的政治改革,清朝的統治將難以為繼。當時在朝廷內也出現了一大批重臣主張立憲、改革,其中就包括這五大臣。慈禧派他們出洋也是為立憲做準備,準備進行君主立憲改革。但是大廈將傾,實在是無力回天,清政府所做的這一切,最後都沒有能夠讓清朝的統治延續下去。

當時革命黨還採取了一項特別的政策,就是去刺殺這些主張立憲、改革的大臣,今天看來有點兒奇怪,只能叫作實用主義的政策。按說如果你革命黨反對清朝,覺得清朝對人民不好,那你應該去殺清朝的那些保守派大臣,這些人是對人民最有害的。但是清朝革命黨不是這樣,他們去刺殺的全是主張立憲、主張改革的人。為什麼呢?革命黨認為這些大臣所推行的改革如果成功了,清王朝就會順利地過渡到君主立憲制,清朝也就不用改朝換代了,如果是這樣,那我們這些人還革命幹什麼?其實他們並沒有搞清楚革命的真正目的應該是對人民有益,能夠推動國家前進,只有這樣才是正確的。而革命黨當時非常激進,尤其是在日本留學的部分青年學子,總認為他們所搞的不僅是一場推翻專制王朝的政治革命,更是一場驅逐滿洲貴族的民族革命。所以不管那些大臣是否贊同立憲與改革,都一定要同清王朝一起被消滅、被推翻。

1905年,慈禧派這五大臣出洋,結果五大臣尚未離京,便在火車上受到革命黨人吳樾的炸彈襲擊,其實就是用人體炸彈去刺殺。接著在以後幾年裡,全國各地都發生了這種刺殺的情況,包括徐錫麟刺殺恩銘的事件,恩銘也是清政府改革派的開明大臣,還有後來的端方、良弼也都是被革命黨刺殺的。清朝這些準備把國家向前推進的開明的、立憲派的進步大臣被刺殺以後,最後導致其他的進步大臣都不敢說話了,而那些腐朽的大臣又組織皇族內閣等,結果清朝就變得越來越腐朽,最終的結局就是革命黨的革命成功,清朝被推翻。這種實用主義的革命有時候還會被投機分子所利用,因為不光是這些真正懷有理想的學生、革命黨人,還有很多的官僚政客最後也都混入了革命隊伍,但這種靠實用主義而成功的革命對中國到底有多大的好處?如果真的是為這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考慮的話,這些革命黨更應該去刺殺清朝的那些腐朽大臣,而留住這些進步的立憲派大臣,但是在那個歷史階段,革命成功是最重要的,最後就是實用主義成功了。今天講的五大臣的事情,也說明當時清末的朝廷並不是一片黑暗,也曾經出現過一絲曙光。

| 一介文人郁達夫遇害 |

1945年的這一天,大才子郁達夫遇刺身亡。郁達夫不光是一個優秀的作家,還是一個優秀的翻譯家,是民國時代著名的大才子,但是命途多舛,在1945年9月17日遇害身亡。這時候日本剛剛投降沒多久,全國人民正處在歡樂當中,此時郁達夫已經定居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這一天,突然有一個陌生人來敲郁達夫先生的門,門敲開後郁達夫被帶出了家門,結果出去以後沒多久郁達夫就被害身亡了。

直到現在郁達夫案也還是個懸案,他到底是被誰殺害的?是怎樣被人殺害的?至今也沒有徹底調查清楚。那麼郁達夫為何要遠赴蘇門答臘?又是誰要致他於死命呢?按照以往一貫的說法,郁達夫在1937年抗戰爆發後奔赴武漢,參加救亡運動。1938年冬到新加坡,主編《華僑週報》和《星洲日報》副刊,撰寫文章宣傳抗日。1942年日軍佔領新加坡前夕撤離到蘇門答臘,他隱姓埋名與人結婚成家,但暗中仍繼續堅持鬥爭。由於郁達夫精通日語,當地日本憲兵害怕他知曉自己的罪行,所以起了殺人滅口的歹念。一代才子郁達夫不幸被害身亡,1952年被人民政府追認為烈士。但2000年3月號香港《明報月刊》發表的文章揭露了一個驚天秘密。郁達夫那位非常漂亮的妻子叫王映霞,她的外遇並非當時的浙江省教育廳長,而是軍統頭目、殺人魔王戴笠。1938年在武漢時王映霞為戴笠悄悄打過胎,以後一直與戴笠有往來。此文一出引起了不少爭論,有的認為此文為孤證不能成立,有的認為此事並非子虛烏有的無稽之談。郁達夫此後遠赴南洋隱姓埋名,很可能就是為了躲避戴笠。因此郁達夫最後是死於國民黨特務機關之手的推測,雖然可能性小,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郁達夫到底是被誰殺害的本來就是未解的懸案,而郁達夫與王映霞的婚變更是人們熱議的話題,那篇文章的發表更是增添了重重迷霧。不過絕大多數研究者仍認為,殺害郁達夫的兇手最有可能是日本憲兵,此說最接近歷史的真相。

| 楊虎城將軍被殺 |

1949年的這一天,新中國就快要成立了,中國人民馬上就要迎來幸福生活的時候,楊虎城將軍卻不幸被害身亡。當年楊虎城等人發動的西安事變,對於整個國家,對於我黨我軍都有重大意義。楊虎城以及他身邊的人實際上一直是親共的,有很多人就是地下黨。大家可能看過《紅巖》,書中小蘿蔔頭的父親就是楊虎城的秘書。楊虎城是個非常進步的將領。

實際上在1949年年初的國共談判期間,我們提出的條件裡就有釋放張學良和楊虎城這一條。當時蔣介石已經下野,國民黨政府的代總統是李宗仁。

李宗仁已經簽署命令,要釋放楊虎城。但是特務們不聽李宗仁的,雖然他是代總統,但實際上蔣介石仍在遙控著整個國民政府,大家還是秘密聽從蔣介石的。蔣介石恨張學良、楊虎城那是不用說的,蔣介石到死都覺得西安事變是他個人以及「黨國」命運的轉折點,所以他對張學良、楊虎城可以說是恨到極點。張學良因為曾經救過蔣介石的命,在中原大戰期間,兩人還在中山陵前結拜過兄弟,所以最後蔣介石沒有殺張學良,但是關了他大半輩子。而楊虎城跟張學良的地位遠遠不能比,我們的歷史書中經常管他領導的軍隊叫「西北軍」,我個人覺得這種說法不太嚴謹。因為對於軍隊的名稱大家都有約定俗成的叫法,民國時期說到「西北軍」,指的應該是以馮玉祥為首的部隊。楊虎城的部隊其實應該叫作「陝軍」,因為他領導的就是陝西的地方部隊,是由陝西的民間武裝發展起來的,一開始的時候規模非常小。後來直到中原大戰的時候,楊虎城才被任命為師長,但其實那個師全部加起來也沒有一個半團的人馬。而在中原大戰時期,張學良已經是威震全國的「奉軍」統帥。所以我們經常說「張楊」——張學良、楊虎城,其實「張楊」很難並列,只不過那個時候東北軍和楊虎城的部隊都在西安,共同發動了西安事變,但是楊虎城部隊的規模跟東北軍還是不能比的。

但楊虎城率領的「陝軍」在陝西是非常受人民愛戴的,因為「陝軍」曾經堅守過西安,阻止了由河南來的「紅槍會」。大家知道民國時期各種勢力關係非常複雜,相互之間有各種各樣的矛盾,其中河南人和陝西人的矛盾就曾經延續了整個民國時期。當年陝西人岳維峻率領的「國民二軍」曾經佔領了河南,欺凌河南人民,最後被河南當地的幫會紅槍會打敗,打敗以後岳維峻他們就從河南逃回陝西。河南的紅槍會就在潼關一帶設立關卡,潼關是從河南回陝西的重要關口,所有經過潼關的人都要先聽一下口音,一聽不是河南人,是陝西人,那就必須從河南人的襠底下鑽過去。緊接著河南的紅槍會又追到了陝西,包圍了西安。據記載,圍攻西安的是河南省軍閥劉鎮華。他奉吳佩孚之命,率領鎮嵩軍舊部以及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部眾七萬餘人由豫入陝圍攻西安,並非只有紅槍會一支力量。當年的「西安圍城」是民國時期最慘烈的圍城戰之一,最後有半城人都餓死在西安。當時在西安守城的是「陝軍」的另一個師,由李虎臣率領,而楊虎城並不在西安城中,但是後來楊虎城高風亮節,他率領著「陝軍」衝進了包圍圈,最後是由「陝軍」楊虎城和李虎臣率領的兩個師共同堅守西安好幾個月。楊虎城率領的「陝軍」其實就是陝西的子弟兵,而當時的西北軍反而不是陝西人,基本上都是河北人,是當年馮玉祥帶著他們去了西北,後來佔領了西北。所以當年楊虎城率領著真正的陝西子弟兵,衝進西安城,共同堅守西安,一直到北伐戰爭開始,馮玉祥的西北軍在五原誓師,南下西安,才解了西安之圍。所以,陝西人民對楊虎城非常愛戴。

但後來中原大戰期間楊虎城背叛了馮玉祥,等於背叛了西北軍,他被蔣介石收買了,楊虎城就跟了蔣介石。當時蔣介石為了收買楊虎城,還對楊虎城封官許願,說你只要跟了我,在陝西後邊捅他馮玉祥一刀,我就讓你當陝西省主席,把陝西省交給你管。於是楊虎城做了陝西省主席,這才有了後來東北軍從華北調到西北的時候,大家把「張楊」放在一起稱呼,張學良的部隊叫「東北軍」,楊虎城的部隊叫「西北軍」,實際上楊虎城率領的部隊叫「陝軍」,這一點大家還是要區分開。楊虎城率領的「陝軍」對西安事變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1949年勝利在望的時候,9月17日,楊虎城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