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9月10日 >

9月10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10日。公元前210年的這一天,秦始皇去世;1919年的這一天,一戰戰敗國奧地利與協約國簽訂《聖日耳曼條約》。

 |《聖日耳曼條約》的簽訂 | 

我們首先來講一講《聖日耳曼條約》的簽訂。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以及大家通常所讀到的歐洲歷史當中,整個東南歐地區,也就是通常被稱為巴爾幹地區的這一大塊地方,可以說是最大的一塊盲區。大家只知道這個地方是個火藥桶,一戰就是因為巴爾幹地區的衝突而爆發的,二戰也因為它而打得很混亂,今天我們就通過1919年簽訂的《聖日耳曼條約》來給大家稍微梳理一下這段歷史。

 先說說根據《聖日耳曼條約》的簽訂而獨立的幾個重要國家,有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說起捷克斯洛伐克,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不知道,《聖日耳曼條約》簽訂以後它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到1993年時又分成捷克和斯洛伐克這兩個獨立的國家。南斯拉夫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也是在1919年這個條約簽訂之後獨立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大家知道每次大戰之後,很少會出現把一個國家給徹底肢解的情況。二戰以後德國只是割讓了一大塊土地給波蘭,一小塊給蘇聯,但是也並沒有把德國給肢解了。德國後來分裂成東德和聯邦德國,那也是因為意識形態問題,但最終還是統一了。日本戰敗後也只是它佔領的周圍的一些小島被剝奪了,日本並沒有被肢解。但一戰以後卻出現了一種很少見的現象,就是奧匈帝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被肢解了。

大家看看19世紀初的歐洲地圖,1815年時的歐洲東南部就只有兩個大帝國,一個是奧地利帝國(到1867年後改稱奧匈帝國),另一個就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我曾經說過,19世紀的主旋律之一就是全世界的列強痛打三個「老財主」,西邊痛揍西班牙,中間痛揍土耳其,東邊就是在打古老的中國。在被動挨打的過程中,他們的領土也變得越來越小。首先在1811—1825年間,從墨西哥到秘魯,再到智利、阿根廷,西班牙所屬的這片幅員遼闊的拉丁美洲殖民地,除了古巴和波多黎各外,幾乎都獲得了獨立。接著在1817—1912年間,塞爾維亞、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與阿爾巴尼亞等國先後獲得獨立。昔日幾乎統治整個巴爾幹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到一戰爆發前,其在巴爾幹的領土只剩下伊斯坦布爾周圍的一隅之地了。只有古老的中國在1840—1911年間,雖然腐朽的清王朝屢遭列強侵略,但因悠久的大一統觀念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除了北部邊疆與東南沿海的部分領土被俄日等國侵佔外,其絕大部分領土仍得以保持完整。

到一戰爆發前夕,在東南歐地區僅剩下一個大帝國,那就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曾經在名義上統治過一個非常大的帝國,其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其實它既不神聖也與羅馬沒有關係。它只是一個由許多獨立邦國所組成的相當鬆散的政治聯合體,其地域範圍涵蓋著整個大德意志地區,包括現在的德國、奧地利、捷克等國家。從962—1806年間,帝國的皇帝雖由選舉產生,但長期以來都由統治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所世襲。所以在大德意志地區的眾多邦國中,奧地利稱得上是領袖級的國家。不過到1806年,這個有名無實的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侖取消了。但是大德意志地區的統一進程仍在進行之中。到1871年時,原來地處帝國東北部的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把眾多大小不等的獨立邦國統一了起來,成立了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但是奧地利沒有被統一進去。奧地利人雖然也是日耳曼民族,也一樣講德語寫德文,但是它當年還統治著一個龐大的帝國,那就是奧地利帝國。在這個大帝國中除了奧地利本土這一小塊地方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的居民都不是日耳曼人。首先在它的東部有大量的匈牙利人。匈牙利人有很強的民族自決精神,一直在爭取獨立,加上1866年奧地利與普魯士作戰時,又遭到了失敗,所以不得不在1867年把一元的奧地利帝國改為二元的奧匈帝國,使匈牙利人取得了與奧地利人幾乎平等的權利。另外還有大量的斯拉夫人,其北面的斯拉夫人集中居住在捷克、斯洛伐克與波蘭的加利西亞地區。捷克是奧匈帝國境內工業最發達的地區,如果說奧地利是帝國的文化和政治中心,那麼捷克就是它的工業中心。直到現在捷克仍然是東歐國家中最強大的工業國。捷克斯柯達工廠生產的各種汽車與輕重武器曾經暢銷各國聞名世界。捷克的槍械曾是抗戰時期我國軍隊最重要的武器來源之一。不過在捷克境內,除了斯拉夫人外,還有很多德國人居住。奧匈帝國南面的斯拉夫人,雖然被簡稱為南斯拉夫人,但它又分成信仰天主教的斯洛文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人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波黑穆斯林等。在20世紀90年代的南斯拉夫內戰期間,他們曾經打得一塌糊塗。除此之外,奧匈帝國境內還有其他少數民族,如居住在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羅馬尼亞人,所以其民族的組成可以說是複雜極了。

奧地利軍隊不能打仗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軍隊當中的各個民族太多,語言太多,大家說話互相也聽不懂,文字也看不懂,信仰的也不是一個宗教,開戰以後都是各自為政,誰都不顧誰,這樣的軍隊怎麼能凝聚得起來呢?所以當時在德國統一的時候,如果奧地利想要加入,那就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你得把其他的民族都放棄,只有日耳曼民族可以加入,咱們成立一個德意志帝國。但奧地利因為擁有這麼大的一個帝國,當然不會放棄對其他民族的統治,於是奧地利在德國統一的時候就沒有加入到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中去。雖然奧地利與德國完全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語言,擁有同一種文化,以至於有很多作曲家都搞不清楚他們到底是奧地利的還是德國的,但最後奧地利並沒有加入德意志帝國。奧地利本來應該是個世界級的大帝國,在《聖日耳曼條約》簽訂以後,被整個肢解,最後只剩了這麼點兒領土,沒有了出海口,連平原都很少了,就剩下在山裡的這麼一小塊領土。

    關於《聖日耳曼條約》,雖然在我們的歷史課本當中講得並不多,但是實際上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條約,它決定了歐洲現在的版圖,也埋下了歐洲在二戰期間、冷戰期間以及戰後的大量的禍根,最終決定了今天的歐洲分成了這麼多小國。這個條約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今天在這裡稍微給大家梳理了一下。

 |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去世 | 

公元前210年的今天,一代雄才大略的皇帝秦始皇去世。中國歷史上有好幾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毛主席有詩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是排第一的,那確實是雄才大略。秦始皇當時滅了六國,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創立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他北築長城,使長城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徵。他還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秦始皇不愧是千古一帝。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出於平息戰亂、防治水患、便於通商等要求,就產生了天下統一的強烈願望。像孔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著名思想家都主張統一天下,如荀子提出「四海之內若一家」的想法,而《禮記?中庸》更托名孔子講出「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名言。秦始皇作為一個擁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統一了中國,開創了延續了兩千年的中央集權制、郡縣制,並且進行了「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的改革,就是讓全國統一思想。秦始皇的這種做法就是為了讓全中國不能像剛才講的南斯拉夫那樣。如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人與克羅地亞人,原來實際上是同一個民族,講同一種語言,但因信仰不同的宗教(東正教與天主教),採用不同的文字(基裡爾文字與拉丁文字,基裡爾文字即斯拉夫文字),結果分裂成為兩個不同的民族。彼此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就容易分裂。而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大帝國要用同一種文字,要用同一種度量衡,這樣大家相遇時就可以互相溝通、互相理解了,這些實際上也是把一個大帝國維繫和凝結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東西。

當然了,在中國也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所有這些具有開創性的朝代,最後都出現了短命的現象。當年秦朝開創性地制定了這些制度,而且很多制度一直延續了上千年,但是秦朝卻是特別短命的一個朝代,只有幾十年就滅亡了。秦朝之後就是漢朝,漢朝實際上並沒有什麼開創性的東西,它其實整個繼承了秦朝的這套衣缽,包括郡縣制在內的這些東西,但是漢朝延續了好幾百年。而後來隋朝時又開始大刀闊斧地搞創新,隋朝最重要的創新就是建立了科舉制度,科舉制度在中國維繫了一千三百年,隋朝還修了大運河,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貢獻,包括它的兵役制、租稅制等,但是隋朝也很短命。所以從這兒也可以看出來,這些改革型的朝代都非常倒霉,就是你上來就高屋建瓴地搞這些東西,對於老百姓來說接受起來就有困難,特別是在短時間內搞許多超大型的土木工程與對外戰爭,使用民力過多過急,搞得老百姓不堪重負被迫揭竿而起,這才是導致這些朝代存在時間很短的最主要的原因。中國歷史上的秦朝和隋朝都是很短命的朝代,但在歷史上這兩個朝代又是非常重要的朝代,它們都是建立新制度的朝代。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衣缽,延續了幾百年;唐朝繼承了隋朝的衣缽,也延續了幾百年。秦朝和隋朝短命的教訓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改革要循序漸進,太過激進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秦始皇搞「焚書坑儒」,人們罵了他兩千年,在這兒我還要幫秦始皇平個反。其實當時遠沒有那麼嚴重,秦始皇焚書並沒有把所有的書都給焚了,他也沒能力把所有的書都給焚了。秦始皇「坑儒」也不是把所有的知識分子都給埋了,秦始皇當年其實就是埋了幾百個方士。這「方士」就是那些整天在那兒裝神弄鬼的人,有的是魔術師,有的是練氣功的,這種人到今天還有,靠耍耍魔術、練練氣功就告訴你他能煉出長生不老藥。這些人把秦始皇給騙了,所以當時秦始皇一生氣,就把這些人都給埋了。這種行為其實並不過分,要不然還會接著禍害別人。今天大家都看到了,互聯網上經常會出現一個所謂的「大師」,然後一堆大企業家、大明星還簇擁著他,其實他就是在騙人,這就跟當年的方士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