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魚羊野史·第5卷 > 9月5日 >

9月5日

《曉松說——歷史上的今天》來到了9月5日。1919年的這一天,可口可樂公司成立;1957年的這一天,「垮掉的一代」著名作品《在路上》出版;1972年的這一天,「慕尼黑慘案」發生。

| 慕尼黑慘案 | 

先說慕尼黑慘案。1972年的這一天,在慕尼黑奧運會上發生了整個奧運會歷史上最悲慘的一幕,就是「慕尼黑慘案」。大家如果看過斯皮爾伯格拍的電影《慕尼黑》,會對慘案的細節有很多瞭解。其實事情的經過並不複雜,大家知道以色列和整個阿拉伯世界一直都存在各種矛盾,包括猶太人和穆斯林,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之間,多年來衝突不斷。自二戰以後,從1948年以色列復國開始,雙方就不停地打仗。以色列復國的這個地方正好是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地方。以色列被包圍在整個阿拉伯世界中間。從以色列復國起到現在為止總共打了五場中東戰爭。除了打仗以外,各地還爆發了各種各樣的恐怖活動。這些戰後的大規模恐怖活動,除了個別與北愛爾蘭和西班牙的獨立運動有關外,剩下的恐怖事件幾乎都與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間的矛盾有關。

在以色列建國以後,大家看到各種各樣的恐怖襲擊不斷地發生,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在1972年奧運會上發生的「慕尼黑慘案」,成為日後大規模恐怖襲擊事件的開端。大家知道恐怖襲擊最重要的目的其實不是殺人,而是要擴大影響。其造成的影響越大,對西方這些支持以色列的人就越有震懾力。在慕尼黑奧運會上,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於這裡時,巴勒斯坦的某個極端組織綁架並殺害了多名以色列運動員。這次恐怖活動非常悲慘,在綁架的時候當場打死了兩位以色列運動員,然後又綁走了其餘的九名運動員。接著恐怖分子又提出要求,說自己的組織裡有兩百多人被關在以色列的監獄裡,必須要拿這兩百多名兄弟來與他們交換這九名以色列運動員。大家可以看到那時候的恐怖活動,從20世紀70至90年代,還基本上是有限目的的恐怖活動,就是我先綁架你的人,再來要挾你釋放我的人。但後來雙方的矛盾越來越深,到2001年9?11恐怖襲擊的時候,已經發展到大規模、無限制地濫殺無辜平民的地步,沒有任何底線可言了。

 「慕尼黑慘案」令全世界瞠目結舌,慘案發生後慕尼黑奧運會當即宣佈停止所有比賽。當時德國還沒有統一,慕尼黑屬於聯邦德國,聯邦德國還沒有真正的反恐部隊,只有一些特警。這些聯邦德國的特警覺得自己特別精銳,當然德國人一直都覺得自己在這方面非常強,所以就假裝答應這些恐怖分子的條件。他們說:「放人的事不歸我管,放不放人是以色列的事,人又沒關在聯邦德國。但我首先可以滿足你一個條件,我們先去埃及。」 

1972年是什麼時候?歷史應該連起來看。大家想想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中東戰爭,也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是在1973年爆發的。所以1972年埃及和以色列正是劍拔弩張的時候。埃及和敘利亞已結成軍事同盟,準備一南一北夾擊以色列。當時埃及和以色列雙方是最不對付的,兩邊正在大搞軍備競賽,那些恐怖分子當時也沒有地方可去,美國又不接收他們,於是恐怖分子就要求和人質一起到埃及去,他們覺得到了埃及就安全了。於是聯邦德國就假裝同意了恐怖分子的要求,把恐怖分子和人質都運到了機場。其實當時聯邦德國政府把這些人運到埃及也沒什麼問題,到了埃及再繼續談就可以了,但是聯邦德國當局就覺得這個事還是在慕尼黑解決了好。因為我慕尼黑辦奧運會嘛,當然會有種榮譽感,我是主人,在我的地界上出了事,還是在我這兒解決了比較好。所以聯邦德國特警就帶了一批狙擊手,等運送恐怖分子和人質的隊伍到了機場剛上直升機時,特警狙擊手就開始開火,但並沒有將恐怖分子一槍斃命,反而與對方陷入了長時間的槍戰之中。這批聯邦德國特警非常笨拙,基本上相當於前幾年菲律賓警察處置劫持人質事件那次笨拙的行動。其實恐怖分子一共也沒幾個人,當恐怖分子被包圍在直升機中時,雙方就圍繞這架直升機展開了槍戰。這場槍戰居然持續了一個多小時,最後特警才把恐怖分子全部擊斃。但在這一個多小時中,那九名以色列運動員也都全部被打死了。這成為奧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奧運村為此降下了半旗,全體運動員出來悼念這些無辜的犧牲者。從那之後,奧運會的安保就變成了奧運會最重要的一項預算。在北京奧運會時,大家可以看到安保是非常嚴格的,就是由於1972年慕尼黑髮生了這起慘案。

大家看地圖,以色列這個國家完全就在亞洲,沒有一寸土地在歐洲。還不像土耳其,土耳其還有一小塊土地在歐洲,以前歐洲在巴爾幹地區的很多地方都歸了土耳其。但以色列就認為自己是歐洲國家,參加歐洲的比賽,參加歐洲的各種活動。歐洲的各種聯賽以色列都參加,當然以色列也不敢參加亞洲的運動會。大家知道像亞運會這種亞洲國家的競賽,每次都會有十二個阿拉伯國家參加。除了這十二個阿拉伯國家外,許多亞洲國家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如中東地區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南亞地區的巴基斯坦、孟加拉、馬爾代夫,東南亞地區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亞洲的大多數地區都有伊斯蘭國家存在,這些國家的居民多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亞洲充滿了對以色列有敵意的國家,只要以色列一參賽,這些國家就全部抵制,都不來參賽了,即使參賽,以色列跟那麼多伊斯蘭國家在一起也沒辦法弄,所以以色列就一直都參加歐洲的比賽。當然猶太人一直都覺得自己是西方人,他也不覺得自己是亞洲人,這也是他不參賽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雖然以色列的每一寸土地都在亞洲,但它到現在都不參加各種亞洲比賽,這也是我們全人類的一道傷口,到現在一直都沒有癒合。

  | 《在路上》正式出版 | 

 1957年的這一天,影響了美國一代人的著名小說《在路上》正式出版。《在路上》這部作品特別流行,在美國那一代人當中像《聖經》一樣被供奉著,後來傳到中國依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我們這些20世紀8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手裡經常會拿著《百年孤獨》和《在路上》,這成為這一代文藝青年的標誌。

《在路上》出版以後,緊接著就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風起雲湧的各種各樣的民權運動,然後就是反越戰的革命,一直到大概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才又開始慢慢地重新撿拾起一些信仰,一些國家的榮譽感。1957年前後出現的這一代文學家,在文學史上有個名字,叫「Beat Generation」,我們譯成「垮掉的一代」。我覺得這個翻譯還挺有意思,因為之前的那一代人,以海明威為首的那一代文學家、知識分子被稱為「The Lost Generation」,也就是「迷惘的一代」。這「迷惘的一代」參加過很多戰爭,包括「西班牙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等,他們受到的是戰爭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持負面態度,但他們對大眾所持有的態度還不是負面的。「垮掉的一代」並沒有經歷過戰爭,他們對整個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對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對整個國家要出去窮兵黷武的這些事情,一概持否定態度。他們連最基本的婚姻制度都否定,還有最基本的生活態度,比如正直等,都全部否定。

「垮掉的一代」在當時變成了特別前衛的一群人,不讀書、不練琴、不工作、不學習,把女朋友也拋在一邊,非常自由,大家管這種行為就叫「在路上」。「在路上」成為了他們的旗幟、他們的標語,他們四處遊蕩,他們寫東西堅決反對前一代作家,反對所有經典文學中的那些結構、謀篇、塑造人物等的東西,所有的一切他們都反對,他們管自己的寫作叫「自然寫作」「自來水寫作」等,就是我拿起一支筆,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大家去看那本《在路上》,它實際上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小說,這部作品不是去塑造人物、講故事什麼的,它主要就是講幾個人在美國到處遊蕩的那種生活,基本上就是記錄式、自傳式的東西。因為這一代人的寫作方式就是這樣,他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文學,就像大家去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的現代藝術作品那樣,大家就認為所有的那些干預,所有的那些編造都是不對的,我們就應該自然地來寫作。

《在路上》在美國也有很多個版本,它是一部能和《麥田里的守望者》媲美的作品。我覺得如果大家想瞭解那個時代的美國,最好還是去看塞林格的《麥田里的守望者》,以後我還要重譯這本書,這部作品其實更經典。《在路上》其實可看可不看,因為它的文學價值並不是很高,但是在整個美國的社會意義上,它從那個時候開創了一代被稱為「嬉皮士」式的文學創作方式,也是美國延續了將近二十年的革命時代的一面重要的旗幟。

| 可口可樂公司成立 | 

1919年的這一天,著名的可口可樂公司註冊成立。1919年的時候一戰剛剛結束,人民終於從戰爭中解脫出來,回到了家裡,回到了工廠,開始了正常的生活,這個時候誕生了可口可樂。至今可口可樂還屹立在那裡,它已經伴隨著人們的生活將近一百年了。美國這個國家很有意思,它賣個漢堡整出來一個麥當勞,賣個汽水弄出個可口可樂,居然都成了世界級的商業帝國。你說如果賣汽車、賣飛機整出個世界商業帝國來那還符合常理,但就是賣漢堡、賣汽水這樣的東西,也可以發展成如此規模就有點兒超乎想像,所以美國不但能創新各種實際的產品,更重要的是能創新各種商業模式。誰也沒想到一個汽水竟可以一直賣到全世界,賣到中國最偏遠的鄉村。可口可樂的商業模式其實就是我拿一個配方,到全世界各地你來給我生產,用你的水,用你的人,用你的分銷系統,等等,用你的一切,我只負責配方和做廣告。就這樣的一種模式竟能把這個汽水賣到世界各地,簡直太厲害了。

可口可樂這個商業帝國厲害到什麼程度呢?我拍過一部電影叫《大武生》,故事講的是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那時上海已經有電車了,我們就在電車上做了「可口可樂」的標誌,當時我們還想是不是可以找可口可樂要點錢去,這不叫植入軟廣告嗎?結果人家可口可樂說,我們這種公司這麼大,不但不需要植入廣告,你還必須得把電影拿來讓我們審查,我們得看看你放的商標到底是不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商標,如果商標不對,你還得重拍。結果我們弄巧成拙,最後還得把電影拿給人家去審查。幸虧我們的美術還比較負責任,他確實是按照那個年代的老照片去做車上那些裝飾的,可口可樂市場部在審查完以後確認沒錯,才最後批准我們使用。結果是人家不但一分錢沒給我們,還得經過批准,我們才可以在電影上用它的標誌。

可口可樂剛到中國的時候沒有被譯成「可口可樂」,當時叫「蝌蚪啃蠟」。那個時代的翻譯沒有一個標準,就是大家亂翻,福建人按福建人的口音翻,「福爾摩斯」肯定是福建人翻的,廣東人按廣東人的口音翻,上海人就按上海人的口音翻,於是大家就全亂套了。這「蝌蚪啃蠟」聽起來就不好喝,所以在中國的市場非常不好。後來這東西被一位叫蔣彝的大才子發現,把名字譯成了「可口可樂」,結果一下子銷量大增,打開了市場。可見這種日用品其實口味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你說麥當勞的漢堡和其他漢堡有什麼區別,可口可樂這個汽水我覺得還沒有北京的「北冰洋」好喝,可就是因為它的整體宣傳、推動以及各方面的包裝,讓大家覺得可口可樂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