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與虎謀皮」本來是「與狐謀皮」 >

「與虎謀皮」本來是「與狐謀皮」

「與虎謀皮」是指同老虎商量,要剝下它的皮,比喻跟所謀求的對象有利害衝突,決不能成功,後來多指跟惡人商量,要他犧牲自己的利益是辦不到的。

「與虎謀皮」本來寫作「與狐謀皮」,也就是說,一開始跟它商量要剝下它的皮的,不是老虎,而是狐狸。這個成語出自《符子》一書。

魯國國君想讓孔子做司徒,想召來三桓(魯國大夫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三家世卿,因為是魯桓公的三個孫子,故稱「三桓」,當時魯國的政權實際掌握在他們手中)商議這件事。還沒有商議之前,魯侯先詢問雙目失明的著名史學家左丘明:「寡人想任用孔丘為司徒,讓他掌管魯國的朝政,準備把這件事提交給孟孫、叔孫和季孫,聽聽他們是什麼意見。」

左丘明回答道:「孔丘是聖人,聖人主政,犯有過失的官員就會被他貶黜。您和這些馬上就會離位的官員商議,會有什麼結果呢?」

魯侯說:「您怎麼這麼肯定呢?」

於是,左丘明講了這麼一個寓言故事:「周人有愛裘而好珍饈,欲為千金之裘而與狐謀其皮,欲具少牢之珍而與羊謀其饈。言未卒,狐相率逃於重丘之下,羊相呼藏於深林之中,故周人十年不制一裘,五年不具一牢。何者?周人之謀失之矣。今君欲以孔丘為司徒,召三桓而議之,亦與狐謀裘與羊謀饈奚異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周代有一個人,喜歡穿皮衣,喜歡美食,想做一件千金之裘,於是去跟狐狸們商量說想得到它們的皮縫製千金裘,話還未說完,狐狸們嚇得全都逃進了山裡。這人又想舉行少牢的祭祀,去跟羊們商量想得到它們的肉,話還未說完,羊們嚇得互相呼喊著隱藏進了森林之中。結果這位周人十年也沒有縫製成功一件皮衣,五年也沒有舉辦少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找錯了對象商量。如今您想讓孔丘做司徒,卻去跟孟孫、叔孫和季孫商議,這不就是與狐謀裘,與羊謀饈嗎!

於是,魯侯遂不再找孟孫、叔孫和季孫商議,而是直接任命孔丘為司徒。不過沒過多久,孔子跟三桓的矛盾進入了白熱化,被迫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生涯。

因為老虎比狐狸兇猛得多的緣故,後人於是用「虎」替代了「狐」,「與狐謀皮」才變成了「與虎謀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