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應聲蟲」竟然是一種怪蟲 >

「應聲蟲」竟然是一種怪蟲

在今天的口語中,「應聲蟲」是指那些毫無主見,只知道一味應和別人、隨聲附和的人。但在唐朝,「應聲蟲」卻是一種怪獸引發的一種怪病,而且這種病還很常見。這種病的特徵是:患者腹內生蟲;人說話,蟲即小聲應之。這種蟲被命名為「應聲蟲」,這種病被命名為「應病」。

著名文學家張鷟的《朝野僉載》記載道:洛州有一個士人患了「應病」,去找當時的名醫張文仲求醫,張文仲苦思冥想了一夜,終於想到了一個法子,讓患者拿著藥書《本草》一味藥一味藥地念下去,結果念一味藥體內就應一聲,直到念出了那種怪獸害怕的藥,不敢應聲。張文仲立刻就把這味藥製成藥丸讓患者吃下去,立馬就痊癒了。不過這味藥是什麼,張鷟卻沒有記載。劉餗《隋唐嘉話》中記載的醫官蘇澄開出的藥方跟張鷟的記載一模一樣,都沒有提到具體是哪味藥可治此病。

到了宋朝,陳正敏在《遯齋閒覽》中提到了這味藥。陳的朋友曾經遇見過一個叫楊勉的人,此人就得了「應病」,一開始腹中的應聲很小,幾年後應聲越來越大。有一位道士見了楊勉,吃驚地說:「這是應聲蟲啊!如果不治連你妻子都會傳染上。你去讀《本草》,遇到哪味藥蟲不答應的,服下就好了。」楊勉依言讀到了雷丸這味藥,應聲蟲果然不再應聲,服下雷丸,「應病」立馬痊癒。雷丸是味中藥,主治殺蟲,看來「應聲蟲」害怕的正是殺蟲劑!

後來陳正敏遊歷到福建長汀,遇見了一個身患「應病」的乞丐,當眾在街頭表演腹中「應聲蟲」的應和之聲。陳正敏出於好心,傳授給他雷丸療法,不料乞丐回答道:「我很窮,又沒有別的技能,就靠著這個應聲蟲的表演求衣求食,您讓我服雷丸,不是要砸我的飯碗嗎?多謝您的好心,我還是不吃藥的好。」這名乞丐居然奇貨可居,把「應聲蟲」當做飯碗了。

正是因為「應聲蟲」的這個特點,後人就把隨聲附和的人稱作「應聲蟲」,實在是太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