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一寸光陰」為何用「寸」來衡量 >

「一寸光陰」為何用「寸」來衡量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比喻時間的寶貴,勸諭人要珍惜時間。可是,時間為什麼要用「寸」來衡量呢?

我國古代用來測日影定時刻的計時儀器叫作日晷(讀作guǐ)。日晷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晷針」,垂直地穿過圓盤中心,好像一根立竿,因此,晷針又稱作「表」;石製的圓盤叫「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南高北低,平行於天赤道面,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晷面的正反兩面刻畫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一共是24個小時。當日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就會投向晷面;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投向晷面的晷針的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於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就像是今天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錶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寸晷」即一寸長的日影,「寸陰」即晷針的影子移動一寸所耗費的時刻。

用「寸陰」來比喻時間寶貴,出自《淮南子·原道訓》:「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魏晉時期的向秀在著名的《思舊賦》中寫道:「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托運遇於領會兮,寄余命於寸陰。」《晉書·陶侃傳》中還有關於「寸陰」的有趣分類:「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大禹是聖人,因此珍惜「寸陰」;至於普羅大眾,平頭百姓,只需珍惜「分陰」就可以了。

「一寸光陰一寸金」來自唐人王貞白的詩《白鹿洞》。白鹿洞位於今江西省境內廬山五老峰南麓,春天的時候,詩人在此隱居讀書,寫下了這首詩:「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詩人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就快過完了;要不是道人來逗詩人玩,他還在周公的精義和孔子的思想中漫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