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壓歲錢」原來是為了避凶趨吉 >

「壓歲錢」原來是為了避凶趨吉

過舊歷年時大人要給孩子發“壓歲錢”,這一習俗至今仍然存在,“壓歲錢”幾乎是所有的小孩兒夢寐以求的東西,不管貧富,人們都要用“壓歲錢”來滿足孩子們的渴求。“壓歲錢”就像西方聖誕節時小孩子們第二個早上起床盼望看到的聖誕老人盛禮物的那雙襪子。

“壓歲錢”這一民間習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不過漢代不叫“壓歲錢”,而叫“厭勝錢”或者“壓勝錢”。在古文字中,“厭”就是“壓”的意思,“勝”是克制的意思。“厭勝”是一種巫術,用詛咒來制服妖魔鬼怪。杜甫在《石犀行》中寫道:“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可見厭勝之法流傳深遠。漢代的“厭勝錢”鑄有“脫身易、宜子孫”的字樣,還有的正面銘文是“辟兵莫當”,背面銘文是“除凶去央(殃)”,顯然是為避凶致吉而特意製造的。

唐朝出現了“洗兒錢”。《資治通鑒》卷216記載了一場鬧劇。安祿山拜楊貴妃為媽,楊貴妃用錦繡做的大襁褓包裹著安祿山取樂,唐玄宗“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王建《宮詞》中也有類似的描寫:“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不過“洗兒錢”是送給新生嬰兒的。

宋朝出現了一種“壓歲盤”,除夕之夜,家裡有小孩的,人們就用盤子或者盒子盛滿各種果品食物互相贈送。清朝人富察敦崇所著的《燕京歲時記》中有一個“壓歲錢”的條目,其中寫道:“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清朝人吳曼雲寫有一首叫《壓歲錢》的詩:“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壓歲錢”為什麼稱作“壓歲”,有很多種說法,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歲”就是“祟”,指鬼神製造的災禍,“壓歲”就是將這種種災禍壓服住。不過我倒認為,“歲”的本義是指歲星,就是木星,古人把木星稱為“太歲”,認為衝撞了太歲不吉利。“壓歲”可能是指壓住太歲的地宮,不讓它出來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