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

「無賴」原來不是浪蕩子

「無賴」在今天的語義中,作形容詞是指放刁、撒潑、蠻不講理,比如「耍無賴」;作名詞是指游手好閒、刁滑強橫的浪蕩子,比如「地痞無賴」。但是在古代,這個詞有著非常豐富的含義。

《史記》中出現的「無賴」一詞,比如《高祖本紀》,漢九年(公元前198年),漢高祖劉邦在未央宮大宴群臣,劉邦舉著一杯酒為父親祝壽,說:「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意思是說以前父親您常常以我為「無賴」,認為我不能置辦產業,比不上老二,那麼現在請問:我置辦的產業和老二相比,誰的更多?「賴」的本義是得益、贏利,《說文解字》:「賴,贏也。」劉太公認為劉邦「無賴」是指劉邦沒有正當的產業,無法置辦家業的意思,並非今天語義中游手好閒的浪蕩子,更不是指劉邦是一個地痞流氓。「賴」由此引申出「依靠」之意,也就是《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中的用法:漢文帝有一次去參觀皇家動物園,向上林尉詢問登記在冊的禽獸的情況,上林尉嘴笨,一問三不知。旁邊掌管虎圈的嗇夫(官名)代上林尉回答了問題。漢文帝很欣賞嗇夫的口才,說:「吏不當若是邪?尉無賴!」意思是當官就應該像嗇夫這樣,上林尉不可依靠!

在《史記》的這兩處用法中,「無賴」都沒有浪蕩子的語義。後來古詩文中開始大量使用「無賴」一詞的引申義,比如無聊、沒有道理:「唯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徐陵《烏棲曲》);比如無心、無意:「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李商隱《二月二日》)。

古漢語有一個常見的現象——「反義同詞」,即同一字詞在不同的語境裡,表達兩個截然對立的意義,比如「受」同時有接受和授予兩個含義。在「無賴」一詞的演變中,也慢慢開始表達對立的意義了。杜甫《絕句漫興九首》:「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送路六侍御入朝》:「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楊巨源《與李文仲秀才同賦泛酒花詩》:「若道春無賴,飛花合逐風。」陸游《廣都道中呈季長》:「江水不勝綠,梅花無賴香。」在這些詩中,詩人們將自然景色擬人化了,用「無賴」來表達春色、梅花等自然景色令人似惱實喜的心理活動。誰會真的惱怒春色、梅花呢?無非是用一種嗔怪的口氣來表達喜愛之極的情感罷了。最有名的是徐凝《憶揚州》中的名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在這裡,「無賴」簡直就是可愛極了的意思:明月夜天下共有三分,其中二分都在揚州,你說難道真的惱怒揚州的明月嗎?那一定是喜愛極了!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一詞膾炙人口:「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最喜小兒無賴」,是形容小兒頑皮之意,這種頑皮非但不讓大人反感,反而蘊含著滿腔的喜愛之情。

至遲到元朝,「無賴」開始具備今天的語義了,明朝詩人高啟在《書博雞者事》一文中記載了元朝至正年間的一位鬥雞者:「博雞者袁人,素無賴,不事產業,日抱雞呼少年博市中,任氣好鬥,諸為裡俠者皆下之。」這裡的「無賴」雖然仍有「不事產業」的意思,但是已經具備了任氣好鬥、刁滑強橫的義項,非常接近今天所說的「浪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