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無所不用其極」本來是褒義詞 >

「無所不用其極」本來是褒義詞

「無所不用其極」現在是一個貶義詞,形容做壞事的時候什麼極端的手段都使了出來,比如「政客為了拉選票使出各種手段,簡直是無所不用其極」,就是一種典型的用法。

不過,這個成語最早卻是一個褒義詞,而且是一個大大的褒義詞。

這個成語出自《禮記》。《禮記》是「十三經」之一,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意,解釋《儀禮》,記錄孔子和弟子等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在該書的《大學》篇中出現了這個成語:「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這段話的意思是: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在自己洗漱的盤子上刻著這樣的銘文,用以自我勉勵:「思想精神要除舊自新,一天也不能間斷。」《尚書·康誥》裡說:「要通過教化,使天下的百姓振作起來,成為日日新的新民。」《詩經》裡說:「周朝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國家,但它的精神氣質卻是全新的。」君子的品德要「無所不用其極」,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得盡善盡美,竭盡心力,不能有絲毫的懈怠,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日新」、「新民」、「惟新」。

宋代陸九淵的《與趙宰書》中寫道:「九重勤恤民隱,無所不用其極。」意思是皇帝體恤民眾的疾苦,運用一切手段消除這種疾苦。可見,「無所不用其極」在古代一直都是一個好得不能再好的褒義詞。近代以來,詞義卻演變到了它的反義,變成了一個壞得不能再壞的貶義詞了。比如黃遠庸《一年以來政局之真相》:「因是國民之趨附勢利,喪絕廉恥,卑劣放縱,乃無所不用其極。」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其洩忿之道,真是無所不用其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