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饕餮」為何形容貪吃 >

「饕餮」為何形容貪吃

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個詞折磨過,其筆劃之繁複,讀音之難記,簡直令人髮指。

饕(tāo),本義為貪財;餮(tie),本義為貪食。饕餮作為一種奇特的猛獸,在中國上古期間就已經出現,東方朔的《神異經》詳細描述了這種怪獸的長相和性情:「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又說它「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如此說來,饕餮這種怪獸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可能正是因為這樣,饕餮後來逐漸變成了圖騰,周朝的鼎上就刻著饕餮的形象,不過周鼎上的饕餮形象有首無身,面部表情非常猙獰,女孩子見到了一定會做惡夢。再後來,饕餮的形象演變成了饕餮紋,成為青銅器上的主流紋飾。

《左傳》中另有不同的說法:「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根據這種說法,饕餮原來是一個人,是縉雲氏的「不才子」——壞兒子,貪食貪財,無惡不作,老百姓把它稱作四凶之一,其餘三凶是渾沌、窮奇、檮杌(tao wu)。渾沌到處結交盜賊,組織了最大的黑社會,行兇作惡,殺人如麻;窮奇喜歡散佈謠言,誣陷忠良;檮杌獨斷專行,誰的話都不聽。四凶各有特點。

饕餮因為有貪食的特點,後來逐漸演變成了貪吃之徒的代名詞。蘇軾就曾經自稱饕餮。在《老饕賦》中他寫道:「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意思就是把鮮美的食物統統聚斂起來,以滿足我的口腹之慾。自此之後,饕餮這個兇惡的壞分子,居然變成了褒義詞,變成了享盡天下美食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