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斯文」為何會「掃地」 >

「斯文」為何會「掃地」

「斯文掃地」既指不尊重文化人,也用來形容文化人自甘墮落。要講清楚「斯文掃地」的來源,先要把「斯文」和「掃地」分開來講。

「斯文」一詞出自《論語·子罕》。有一年,孔子從衛國去陳國,路經「匡」這個地方,匡人曾經遭受過魯國權臣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和陽虎的相貌非常相像,匡人還以為孔子就是陽虎呢,就把孔子圍困了五天。孔子飢餓交加,歎息道:「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這段話的意思是:周文王死了之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後人就不會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滅這種文化,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這裡的「文」指周代的禮樂教化和典章制度,「斯」是「此」的通假字,意為這、這個、這種,「斯文」即這種文化。後來就用「斯文」一詞指稱文化人,進而用作形容詞,比喻人溫文爾雅的樣子。

「掃地」從打掃地面引申為除盡、丟光,比如揚雄的《羽獵賦》:「軍驚師駭,刮野掃地。」李善註:「言殺獲皆盡,野地似乎掃刮也。」「掃地」一詞用在人身上始於漢代。班固在《漢書》中感歎道:「秦滅六國,而上古遺烈掃地盡矣。」「遺烈」指炎黃堯舜時期的剛強之士,秦滅六國之後,這些上古之士全部滅絕了。

唐代有一個著名的「掃地」故事。祝欽明是唐中宗時期的禮部尚書,有一次中宗跟群臣一起聚餐,祝欽明聲稱自己會跳「八風舞」,中宗就請他跳給大家看。祝欽明是個大胖子,只見他搖頭擺尾,瞪圓了雙眼,左顧右盼,舞姿可想而知有多麼醜陋,惹得中宗大笑不已。旁邊的吏部侍郎盧藏用歎息道:「是舉五經掃地矣!」「五經」即《詩》《書》《易》《禮》《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泛指文化,盧藏用因此感歎祝欽明此舉丟人現眼,把文化人應該保有的風度盡皆丟光了。

杜甫有「豪俊何人在,文章掃地無」的詩句,也是這個意思,而黃庭堅「風流掃地無尋處」的詩句更接近「斯文掃地」一詞。

大約從清代開始,「斯文」和「掃地」開始連用,跟今天的意思一模一樣。清初學者褚人獲就在文章中寫過:「徒使斯文掃地,豈知富貴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