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失足」為何表示墮落 >

「失足」為何表示墮落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這是一句表達悔悟之情的俗語。「失足」一詞最早出自《禮記·表記》:「子曰: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玉藻》解釋說:「足容重,色容莊,口容止。」腳是用來走動的,「失足」的本義就是沒有保持舉止的莊重,冒冒失失就開始行動了,因此,「失足」一詞用來指代那些咋咋呼呼的冒失鬼非常形象。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的標準是舉動要凝重,不要輕舉妄動;面色要莊重,不要嬉皮笑臉;說話要言而有信,不要輕易許諾,事後卻做不到。

古人喜歡用「足」來代表行動。孔子還曾經說過可恥的事情是「巧言,令色,足恭」。「巧言」是用花言巧語取悅人;「令色」是用偽善、諂媚的臉色取悅人;足恭最形象,是指用腳步走動取悅人。腳步走動怎麼能取悅人呢?試想一下領導身邊那些下屬就明白了:下屬們在領導面前要點頭哈腰;領導讓他過來,他會一路小跑;連抖二郎腿都不敢在領導面前抖。這些都是「足恭」的行為,也就是用身體語言取悅有權有勢的人。《大戴禮》中也有這種人的寫照:「足恭而口聖。」「足恭」是把身段柔了又柔,「口聖」是把說出的話柔了又柔,生怕說話不慎得罪了領導。

風流才子唐伯虎年輕時最不喜歡的就是讀書了,每天和狐朋狗友們一起飲酒取樂,過得逍遙自在。後來,好朋友祝允明規勸他要求取功名,唐伯虎這才埋頭苦讀。不料參加科舉考試時,同科有一位富翁賄賂考官,事先得知了試題。事情洩露後,無辜的唐伯虎也被牽連下獄。出獄後,唐伯虎悔恨地自嘲道:「一失足成千古笑,再回頭是百年人。」從此更加放浪形骸。

唐伯虎把追求功名視為「失足」,視為墮落的表現,後人往往感同身受,就把「失足」作為墮落的代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