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紳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

「紳士」的稱謂是怎麼來的

今天的「紳士」指教養良好,對女士彬彬有禮的男士,所謂「紳士風度」。但在古代,「紳士」的含義可大不相同。

「紳」是古代士大夫階層繫在腰上的又大又長的帶子,「紳」的長短按照等級制有著嚴格的限制,《禮記》規定:「紳長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士是先秦時期貴族最低的一個等級,位次於卿和大夫,士的「紳」長三尺,官吏的「紳」長二尺五寸。之所以要規定士大夫階層束「紳」,是要求他們恭敬謹慎,像這條「紳」一樣自我約束。後世就把這個階層稱為「紳士」,後來又用來指在地方上有財有勢或得過一官半職的人,一般都是地主和退職官僚。

除了「紳士」,古代還有「縉紳」的稱呼,比如收錄教科書的明朝張溥的《五人墓碑記》中就寫道:「嗟夫!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縉」同「搢」,插的意思。《漢書》顏師古引李奇註:「縉,插也,插笏於紳。」笏(hu),是古代朝見時大臣所執的狹長手板,按等級分別用玉、象牙或竹製成,用來記事,免得臨時忘了向皇帝稟報的細節。「縉紳」就是將這塊手板插在「紳帶」裡。這是古代官吏的固定裝束,後來就用來指代官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