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 >

「三長兩短」原來是捆棺材

在中國人的日常口語中,「三長兩短」屬於委婉語,人們忌諱直接說死亡,而是委婉地用「三長兩短」來代替。「三長兩短」同時還指意外的災禍或者事故。這個成語為什麼會具備這樣的含義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

原來,在古代,「三長兩短」竟然指棺材的捆縛方法!

《禮記·檀弓上》對棺材的形制有這樣的規定:「棺束,縮二,衡三;衽,每束一。」孔穎達對這種形制進行了詳盡的解釋。

棺束:「古棺木無釘,故用皮束合之。」古時候的棺木沒有釘子用,於是就用皮革將棺材和棺材蓋捆束在一起,這就叫「棺束」。

縮二:「縮,縱也,縱束者用二行也。」縱的方向木板短,因此只需捆兩道即可。

衡三:「橫束者三行也。」「衡」和「橫」是通假字,橫的方向木板長,因此必須捆三道。

衽:「小要也。其形兩頭廣,中央小也⋯⋯漢時呼衽為小要也。」「衽(ren)」本來指衣襟,是衣服兩片的連接處,因此引申為連接棺蓋與棺木的木楔,兩頭寬中間窄,作用是「既不用釘棺,但先鑿棺邊及兩頭合際處作坎形,則以小要連之,令固棺」。將「衽」插入棺口兩旁的坎中,使蓋與棺身密合。「衽」的位置恰是整個棺木的中部要害,因此漢代時又稱作「小要」,「要」和「腰」是通假字,比附於人的腰部。

每束一:「並相對每束之處,以一行之衽連之,若豎束之處,則豎著其衽以連棺蓋及底之木,使與棺頭尾之材相固。」其意甚明,皮革捆束的每一道都用「衽」連起來,衽與皮條聯用,就是為了緊固棺蓋。

這就是「三長兩短」最初的出處。到了後來,人們開始使用釘子將棺材和棺蓋釘合起來,既方便又快捷,不僅「衽」被逐漸淘汰,而且捆束的皮繩也隨之消失了。但是「三長兩短」這句話卻流傳了下來,繼續活躍在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只是再沒有人知道它為什麼作為死亡的委婉語使用了。另外,隨著火葬制度的實施,連棺材都將會棄之不用,那時就更不會有人懂得「三長兩短」的來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