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 >

「三更半夜」為何含有陰謀成分

“五更”是漢代開始通行的夜間計時制度,一夜分為五個更次,每個更次大約兩個小時。“五更”也叫“五夜”,最初以甲、乙、丙、丁、戊命名,稱作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叫“五鼓”,更夫用鼓打更報時。宮廷巡夜的警衛交接班,都以五夜來劃分安排,聞鼓聲交接班。

“三更”是指夜晚十一點至一點,因此“三更”就是“半夜”。那麼,為什麼把“三更”和“半夜”連用呢?這豈不是重複了嗎?原來,“三更半夜”這個俗語有陰謀的含義在裡面。

“三更半夜”一語出自《宋史·趙昌言傳》。朋黨是中國古代官僚集團特有的現象,士大夫們為了爭取利益最大化,或者為了政治理想的實施,朋比結黨。其中因科舉而結成的朋黨叫“科甲朋黨”,“科甲朋黨”是宋代以後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朋黨。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有三人都中了進士,狀元是胡旦,省元(第三名)是趙昌言,同榜中還有一位叫董儼。三個人都做了官,胡旦任起草詔令的知制誥,趙昌言任工部侍郎,董儼任掌管財政收支的度支副使。趙昌言和時任掌管鹽、鐵、茶專賣和徵稅事宜的鹽鐵副使陳象輿關係很好,因此,雖然陳象輿不是趙昌言同年進士,但也加入了“四人幫”小集團,結成了“科甲朋黨”,成為當朝一支重要的政治勢力,他們的主要政敵是當朝宰相趙普和太子元僖。

這個“四人幫”小集團的活動異常頻繁,不管白天深夜,總是聚集在趙昌言的府中商討政事。由於是公開結黨,因此朝野上下都知道這個小集團,京城民謠稱之為“陳三更,董半夜”。這個小集團指使傭書人翟穎上書詆毀時政,並且狂妄地自薦為大臣,又舉薦可以充任輔臣的十人。結果是宰相趙普流放了翟穎,同時將四人全部貶官,這個“三更半夜”的科甲朋黨被一網打盡。

從此之後,“三更半夜”就成為一個固定用語,指深夜,同時含有貶義成分,比如壞了良心的人會招致“半夜三更鬼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