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如喪考妣」的「考妣」到底指什麼 >

「如喪考妣」的「考妣」到底指什麼

“如喪考妣”是一個成語,口語中很少使用,常用於書面語,形容極度悲傷或者著急,就跟死了父母一樣。現在的詞典都把“考妣”解釋為“去世的父母”,這是不對的。因為“考妣”前面還有一個“喪”字,“喪”就是死去,“考妣”既然已死,怎麼還會“喪”呢?

《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鄭玄《禮記·曲禮》註釋道:“考,成也,言其德行之成也;妣之言媲也,媲於考也。”《倉頡篇》中有“考妣延年”的說法,《易經》中也有“遇其妣”的記載,毫無疑問都是對在世父母的通稱。

“如喪考妣”一詞出自《尚書·舜典》:“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三載,四海遏密八音。”堯把帝位禪讓給舜之後二十八年而死,百姓們非常悲痛,就像死了父母一樣,天下為堯守喪三年,三年之內不准奏樂,所謂“四海遏密八音”,“遏密”專用於指帝王死後停止舉樂;“八音”是古代對樂器的統稱,通常為金、石、絲、竹、匏(páo,葫蘆)、土、革、木八種不同質材所製,後來泛指一切音樂。

周代時,“考妣”開始專用於稱呼過世的父母。《禮記·曲禮》:“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周禮·春官·大司樂》:“以享先妣。”這裡稱呼去世的母親為“先妣”。古代的墓碑上常刻有“顯考”、“顯妣”、“先考”、“先妣”的字樣,“先考”和“先妣”容易理解,即過世的父母,“顯考”和“顯妣”就不容易理解了。原來古人常常在祖、考和妣之前加上一個“皇”字,用以對祖宗和父母的美稱,即“美”的意思,比如屈原《離騷》的開頭寫道:“朕皇考曰伯庸。”我已經過世的父親叫伯庸。元代誤以為這個“皇”字專指皇帝,因此專門下詔改成了“顯”,這是不明白古人稱“皇考”的含義所致。

古代有句著名禪語:“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裡面含有很深的禪機,供讀者朋友們參禪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