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沐浴」原來是嚴格的禮儀制度 >

「沐浴」原來是嚴格的禮儀制度

「沐浴」今天的意思就是洗澡,不過古代關於洗澡有許多不同的字眼,區分得非常詳細。洗臉叫「靧(hui)」,洗手叫「澡」和「盥(guan)」,洗腳叫「洗」,洗頭叫「沐」,洗身體叫「浴」。這些區分一定不能混淆,否則就是失禮。

在我國古代,洗澡可不僅僅是講究個人衛生的表現,同時還是一種禮儀,凡是上朝謁見、會客、祭祀之前都要先焚香洗澡,以示尊敬和虔誠。「孔子沐浴而朝」,孔子上朝之前一定要沐浴,洗頭洗身體。老子也很愛乾淨,有一次孔子前去拜見老子,老子「新沐」,剛剛洗過頭髮,正披散著頭髮,坐著一動不動,等待風把頭髮吹乾,孔子遠遠望見嚇了一跳,還以為是一個枯槁的木頭人呢!

周禮規定,妻子和丈夫不能共用一間浴室,更不能在一起洗鴛鴦浴;晚輩五天要燒一鍋溫水給父母洗身體,三天要燒一鍋溫水給父母洗頭,期間如果父母的臉髒了,要燒水給父母「靧」,腳髒了要燒水給父母「洗」。都是相當嚴格的規定,也因此形成了三天一「沐」(洗頭)、五天一「浴」(洗身體)的衛生習慣。秦漢時,每五天官員們都要放一天假,稱作「休沐」,休息洗澡。

古人洗澡很風雅,屈原《九歌·雲中君》一開頭就詠道:「浴蘭湯兮沐芳。」古人認為蘭草可以辟毒,因此要用蘭草等香草煮製成蘭湯,用來洗身體洗頭。南北朝時期仍然保留著用蘭湯沐浴的習俗,劉義慶《幽明錄》載:「廟方四丈,不作墉壁,道廣四尺,夾樹蘭香。齋者煮以沐浴,然後親祭,所謂『浴蘭湯』。」端午這一天是古代的沐浴節,古人稱五月為毒月,因為端午後天氣轉熱,而端午這一天是陽氣最盛的一天,所以要蓄藥以辟除毒氣。據《荊楚歲時計》轉引《夏小正》說:「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轉引《大戴禮》說:「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因此端午節又稱「浴蘭節」。

《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洗乾淨了頭髮之後,一定要彈一彈帽子上的灰塵;洗乾淨身體之後,一定要抖一抖衣服上的灰塵。這都是洗完澡後必不可少的程序。《世說新語·賢媛》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東晉車騎將軍桓沖不喜歡穿新衣服,嫌新衣服不舒服,有一次洗完澡,妻子故意給他送了一件新衣服,桓沖很生氣,不想穿,妻子說道:「衣不經新,何由而故?」不穿新衣服,舊衣服怎麼來呢?桓沖聽了哈哈大笑,這才穿上了新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