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明目張膽」原本指敢作敢為 >

「明目張膽」原本指敢作敢為

「明目張膽」這個成語今天只用作貶義詞,形容公開作惡,無所畏忌。這也是一個典型的褒義詞轉變為貶義詞的個案。

最早的時候,「明目張膽」是形容有膽有識,敢作敢為。此語出自《晉書·王敦傳》。王敦是東晉初年的權臣,個性冷酷,野心很大,晉明帝即位後,王敦起兵反叛朝廷,不料在這個節骨眼上生了重病,臥床不起。於是王敦任命哥哥王含為元帥,率兵三萬攻打建康(今南京)。晉王室這方面則任命王敦的堂弟王導為大都督。王導的態度很明朗,那就是盡忠高於親情,堅決支持晉王室的討逆行動。王含率領的叛軍到達建康城外,王導給王含寫了一封信,其中說道:「今日之事,明目張膽為六軍之首,寧忠臣而死,不無賴而生矣。」王導的這番話慷慨激烈,表示自己世受皇恩,要「明目張膽」,敢作敢為地率領六軍跟叛軍戰鬥到底,寧願當忠臣而死,不願偷生。

兩軍一交戰,王含首戰失利,王敦竟至於憂憤而死,叛軍遂告瓦解。

這就是「明目張膽」這個成語的出處。

唐高宗和武則天統治時期的重臣韋思謙剛正不阿,他擔任監察御史的時候,中書令褚遂良利用職權賤買田地,韋思謙上書彈劾,褚遂良被貶官。不久後,褚遂良又官復原職,對韋思謙進行打擊報復,將他趕出京城,貶為一個小小的清水縣令。韋思謙一點兒都不後悔自己的舉動,對別人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大丈夫當正色之地,必明目張膽以報國恩,終不能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

明目,瞪亮眼睛;張膽,放開膽量。王導和韋思謙口中的「明目張膽」都是褒義詞。大約到了明清時期,「明目張膽」才由褒義詞演變成了貶義詞,意思猶如明火執仗,一直到今天還這樣使用,跟這個成語最早的用法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