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螟蛉之子」為何指義子 >

「螟蛉之子」為何指義子

《詩經·小宛》中寫道:「螟蛉有子,蜾蠃負之。」螟蛉是一種綠色的小蟲子,蜾蠃(guǒ luǒ)是一種寄生蜂,腰細,體青黑色,長約半寸,常用泥土在牆上或樹枝上做窩,把螟蛉捉來存放在窩裡,在它們的身體中產卵,孵化後就用螟蛉充作幼蟲的食物。古人不知道蜾蠃的這種特性,誤以為蜾蠃只有雄沒有雌,因而不會產子,才去把螟蛉捉來當做義子,「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就是這個意思。揚雄在《法言》中更是形象化地描寫道:「蜾蠃把螟蛉捉來後,好好收養,每天對著它祈禱說:『快長得像我!快長得像我!』久而久之螟蛉就長得跟蜾蠃一模一樣了。」古人於是就將義子或養子稱為「螟蛉子」或「螟蛉之子」。

古人的這種誤解直到南朝時期才被著名的醫學家陶弘景糾正過來。陶弘景是一個喜歡質疑和注重實際觀察的醫學家,讀到《詩經》中「螟蛉有子,蜾蠃負之」的詩句後,就親自去找來一窩蜾蠃,觀察了很長時間,終於發現了蜾蠃有雄也有雌,捉來螟蛉是「以俟其子大而為糧也」的真相,從而徹底揭開了這一千古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