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 > 「馬虎」為何形容粗心 >

「馬虎」為何形容粗心

人們常常用“馬虎”這個俗語形容人辦事草率或者處理事情粗心大意。馬和虎這兩種動物怎麼能夠連用表達這個意思呢?最流行的說法是宋代有位畫家,作畫時往往隨心所欲,別人都不知道他畫的到底是什麼。有一次,他剛畫完一個虎頭,有人來請他畫馬,他隨手就在虎頭後面畫了一個馬的身子。來人很疑惑,問他你這畫的到底是馬還是虎,畫家很乾脆地回答道:“馬馬虎虎!”大兒子也來問父親畫的是什麼,畫家說是虎,小兒子來問,他又說是馬。

畫家對兩個兒子“馬馬虎虎”的回答不久就遭到了報應。大兒子外出打獵,看到一匹馬,誤以為虎,一箭就射死了馬,畫家不得不賠償馬主人的損失;小兒子更慘,見到一隻老虎,誤以為是馬,上去就要騎,結果當然被虎吃掉了。畫家非常傷心,對自己的“馬虎”答案非常自責,於是燒了畫,寫了一首詩:“馬虎圖,馬虎圖,似馬又似虎,長子依圖射死馬,次子依圖餵了虎。草堂焚燬馬虎圖,奉勸諸君莫學吾。”“馬虎”一詞就此流傳了下來。

這個故事在古籍中找不到出處,估計是哪個地方的民間故事,不能作為“馬虎”這個俗語真正的詞源。值得注意的是《聊齋誌異》中有個故事,也許是“馬虎”一詞的真正源頭。

這個故事在《聊齋誌異》卷十一,篇名是《牛犢》。故事講的是:楚地有個農民去趕集,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位相面大師,兩人寒暄了一會兒,大師忽然說:“我看你氣色不對,三天內既失財又會被官府懲罰。”農民很生氣,回答說:“我生平從來不和人爭鬥,而且稅也納完了,怎麼可能受刑呢!”相面大師說:“那我就不清楚了。不過氣色這玩意兒是不會說謊的,還是謹慎一點為好。”

第二天,農民趕著水牛犢到野外放牧,剛好有一匹驛馬經過,這只水牛犢大概眼睛近視,遠遠望見還以為是隻老虎呢,勇猛地衝了上去,結果將驛馬抵死了。騎馬的差役把農民抓到官府裡去,官府打了農民一頓,又讓他掏錢賠償,果然應了相面大師的預言。

這個故事很奇怪,因為我們從來沒聽說過牛見了老虎就要衝上去搏鬥,蒲松齡生怕我們不相信,在故事的結尾說道:楚地的水牛見了老虎就會搏鬥,因此牛販子夜晚露宿的時候,就躲在水牛圍成的圈子裡,老虎來了就會被水牛趕走。看來楚地的水牛不怕老虎。

蒲松齡沒有說這個故事就是“馬虎”的來源,不過認馬為虎確實很“馬虎”,後人也許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到的靈感,才發明了“馬虎”這個俗語。